八年级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命题人:吴昌文
一、基础知识(40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2分)
(1)咸来问讯
(2)诣太守
(3)寻病终
(4)斯是陋室
(5)往来无白丁
(6)可爱者甚蕃
(7)罔不因势象形
(8)尝贻余核舟一
⑼欣然规往。_________
⑽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
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
⑿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词辨析(8分)
(1)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3)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4)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3.文学常识填空(7分)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
____(朝代)诗人______
_____。
②《爱莲说》的作者______
_____是_____
__代著名哲学家。
③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_________”。
④《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___
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3分)
①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行数十步,
。
,
,
。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
③《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
______,
______
④《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⑤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
。
二、古诗文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2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3分)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⑵便要还家(
)
⑶故人不独亲其亲(
)
⑷货恶其弃于地也(
)
7、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从表达方式上讲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2分)
8、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
10、用(甲)文的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2分)
12、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现实社会实际,谈谈你对建立和谐社会的认识(3分)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20)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
”,左刻“
,
”,石青糁之。
13、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4分)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⑵高可二黍许(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6、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
、
和
,引出核舟的
;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6分)
17、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18、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9、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_______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_______
20、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21、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
22、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_______
(2)于成龙:_______
(四)《新晴野望》唐·王
维(6分)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23、诗歌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的什么特点?(3分)
2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一、基础知识(40分)
1、(1)都
(2)到
(3)随即、不久
(4)这
(5)平民
(6)多
(7)无不、全都
(8)赠
(9)计划(10)单独(11)亲近而不庄重(12)靠近
2、(1)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联词
(2)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鲜艳美丽
滋味好
(4)妻子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3、①东晋
陶渊明②周敦颐
北宋③诗史④《虞初新志》
4、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
5、阡陌交通
讲信修睦
盗窃乱贼而不作
6、类
通邀
邀请
以......为亲
憎恶
7、描写
阐述
8、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9、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10、渔人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避秦时乱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12、示例:(1)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共同创造。(2)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3)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
1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4、零数
上下
15、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于赤壁。
16、生活时代
姓名
精湛技艺
来历
大小
格局
17、列数字
写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1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9、(1)恰好(2)告知
20、C
21、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22、(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2)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
23、清新(明净、空旷)。
24、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