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一单元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瓦雷里曾说,诗歌与散文的区别,正如跳舞与行走的区别。虽然使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句法,但由于组织、协调方式的不同,诗歌成为一种语言的舞蹈。
会“跳舞”的语言要依仗诗人胸中之旨、手中之笔才能绘景抒情、载悲载喜。在这一单元中,我们选取了几首外国名诗,让大家感受一下诗歌的独特形式:有的通过相同句式的重复使用,形成一种强劲的语言节奏;有的利用分行的技巧,营造出忧伤、迷离的氛围,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达到完美的统一。让我们一起阅读它们,去领会诗歌的意蕴。注意诗歌散文化的语言,看它们如何在诗人的巧意安排下,变成语言的舞蹈。课标要求
1.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品味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了解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区别,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培养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领略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
学习建议
1.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和诗歌的写法。
2.反复朗读,比较这几首诗在形式上的差异,感受诗歌形式的独特性。
3.多角度分析这几首诗的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1.老 虎讲 读 黑暗中,它依然威风凛凛,活力四射,火焰般光芒四射的眼睛,匀称的身躯,强有力的心跳,饱经锤炼的大脑,给人一种震慑之美。这,就是布莱克笔下的“老虎”。学习本诗,一要探究“老虎”这一形象的多重内涵,二要学习本诗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威廉·布莱克(1757—1829),英国诗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布莱克的诗多是配他的画的,主要有《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这两本诗集分别描写了天真儿童时期的欢快安宁和成人落入经验世界后的痛苦。要充分理解布莱克的思想,必须把这两部诗集对照着看。布莱克并不被同时代人充分理解,被认为是个半疯人。直到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文学批评大家弗莱的名著《可怖的对称》(The Fearful Symmetry)出版后,人们才重新注意这位湮没无闻的诗人,并出版了很多研究他的著作与论文。布莱克研究现已成为英美文学中的一门显学。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布莱克生活在一个“愤怒和喧嚣”的时代。英国工业领先于全世界而飞速发展,这一方面使许多人遭受失业和贫困,另一方面对文艺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排挤;而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继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诗人们的叛逆意识,特别是对身处英国伦敦下层社会的手工匠布莱克而言,已经内化为巨大的精神事件,不只是一般地赞成,而是热烈地拥护,在心中激励他为一个预言中即将出现的美丽新世界而战斗不息。《老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他对法国革命者所拥有的革命力量的颂扬和对革命强烈的向往之情。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词义
草莽:草丛。
雷霆:暴雷;霹雳。
熔炉:熔炼金属的炉。比喻锻炼思想品质的环境。
拗:使弯曲;使断。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1.老虎!老虎!火一样辉煌,
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
什么样非凡的手和眼睛
能塑造你一身惊人的匀称?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点评:老虎与火,在形象上,二者的颜色和给人的第一印象比较接近。烧穿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野火是金红色的,非常醒目,而身上有着黑色与黄色斑纹的老虎在阴森的森林草莽里也显得非常醒目。在精神上,二者都有着让人恐惧的破坏力、威慑力和让人赞叹的美丽,会让人产生恐怖和赞叹对立的情感反应。把老虎放在“黑夜的森林”这一环境下,可以表达出老虎身上那种力量之美。同时,“黑夜的森林”也是老虎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老虎才是山中之王。事实上,诗人也正是由老虎在黑夜森林中奔跑的震撼人心的情景联想到了燃烧着“黑夜的森林”的火焰。作者假想自己在夜晚的森林中邂逅老虎,被它那威严的目光所慑服。既有造物,必有造物主,哪个万能的造物主能塑造出老虎那惊人的对称身体?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2.什么样铁链?什么样铁锤?
什么样熔炉里炼你的脑髓?
什么样铁砧?什么样猛劲
一下子掐住了骇人的雷霆?点评:对老虎的脑髓和掐住雷霆的举动的描写,体现了老虎身上那种智力的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在这一节里,作者把造物主描绘成一个铁匠的形象,他锻造了他的杰作——老虎。隐含在这一系列问题后面的,是作者对造物主的敬畏和恐惧心情。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3.到临了,星星扔下了金枪,
千万滴银泪洒遍了穹苍。
点评:星星把“千万滴银泪洒遍了穹苍”,并“扔下了金枪”,是从侧面烘托老虎的威力。老虎在和代表着统治势力的群星的战斗中,取得了绝对胜利,连上帝都笑了,体现了诗人对老虎身上所具有的威猛的赞美。总之,作者想赞美的是老虎身上那种威慑力之美、胆魄之美、智力之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1.作为诗人想象的产物,“老虎”象征了什么?
提示:《老虎》中,“老虎”的形象本身,包含了多重的意蕴。诗中的老虎与其说是一只真实的老虎,毋宁说是一只不存在的老虎,它直接从诗人的想象中跳出,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化身。因而在内涵上有些抽象,不只是简单地描摹一只猛兽。一种理解认为,诗人是着眼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内涵,将“老虎”看作革命力量的象征,它摧毁了“黑夜的森林”一样的旧制度,歌颂的正是这种摧枯拉朽、创造新世界的革命力量。另一种理解是从宗教、哲学的层面提出了“‘什么样’的力量创造了老虎”的问题,对自然力的追问背后,依托的正是基督教的创世神话,上帝创造了万物,创造了老虎,也创造了羔羊;作为一种幻象出现的“老虎”,也可看作一种神秘的象征,代表了一切生命的创造。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2.《老虎》在语言形式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首先是通过相同句式(“什么样……”)的重叠使用,形成强劲的语言节奏,一行一行诗,像锤子一下一下打在铁锭上,铿锵有力,震撼人心。阅读此诗,即便抛开诗歌的意义,这种节奏本身,就可让读者感受到老虎威猛的气势。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其次,全诗以疑问句为主,基本上没有使用描摹、叙述的手段,但在强劲的节奏之外,也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一只老虎,正活灵活现地跃出纸面。这点与布莱克同时也是个画家不无关系。这首诗没有直接描绘老虎的形象,但诗人一连串的追问,也像画笔或刻刀一样,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在读者的想象中刻画出了虎的铁掌、眼睛、体形。这种绘画性,也表现在诗人对色彩、环境的反差的把握上,譬如,在诗的开始,“黑夜的森林和草莽”,是诗人营造的整体氛围,它黑暗、神秘又无比宽广。正是在这一背景中,“老虎!老虎!”两个词的突然出现,才有先声夺人之效:老虎鲜艳的皮毛,“火一样辉煌”,在无边的黑夜与熊熊的火焰之间,一种充满张力的画面感,得以强烈地凸现。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圣经》意象
在《老虎》这首诗中,布莱克成功地运用了《圣经》的意象,深化和凸显了主题,使老虎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诗中的老虎是一个森然恐怖的意象。老虎躲在黑暗的森林中,目光炯炯,有宇宙般强大的威力。老虎代表的是森林里的火焰,这种火焰是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怒火,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量的进步的革命力量。在这首诗里,与象征暴力的老虎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另外一个意象——羊。在《圣经》中,羊是和平、善良、纯洁的象征。创造羊的是上帝,创造老虎的同样是上帝,上帝既创造和平,又创造暴力。老虎的威势已令人如此惊怖,其创造者的力量可想而知。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诗人所深切感受到的是老虎所代表的破坏力之巨大,巨大得使宇宙群星摇坠,天空泪如雨下,因而引起他的热烈赞颂。老虎所象征的暴力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巨大的革命力量。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革命暴力,才最终导致了反革命的贵族们被革命的人民打败,他们被迫“扔下了金枪,千万滴银泪洒遍了穹苍”。布莱克向往法国大革命,因此他热烈地赞颂这种老虎所象征的法国人民的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