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爬天都峰
课题
爬天都峰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教学生字时,设计学生每读对一个生字,就爬上山的一个台阶,当爬完所有生字台阶时,我让学生说出爬山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带进课文,当学生不会读时,老师、同学鼓励他、帮助他,让他战胜困难。“爬坡”生字设计为下一节课的重点作了很好的铺垫。在第二课时,我设计让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把文本读厚,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学前准备
1.查找有关天都峰的图片、文字介绍等,制作生字卡片。(师生) 2.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认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白发苍苍”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学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谈话引入:你爬过山吗?爬山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板书课题:爬天都峰。?3.引导学生交流:你查找到哪些关于天都峰的资料?
1.学生交流汇报爬山的?感受?。?2.齐读课题。?3.学生交流关于天都峰的图片及文字介绍。
1.
请你简要介绍一下天都峰。
二、初步感知,自学课文(用时:12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提示:?(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3)给课文的自然段标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2.组织小组学习。?(1)认识生字。?(2)感知课文。
1.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扫清字音障碍,与同桌交流重点字的读音。?(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3)讨论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4)质疑问难。?2.小组内合作识记生字,交流主要内容及不理解的问题。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多音字组词。
三、检测自学,提示难点(用时:20分钟)
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似、颤、鲫、汲”等的字音和“爬、苍、仰、辫”等的字形。?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3.质疑:引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生字情况,读字卡,读对一个字爬山的一个台阶。交流各自识字方法和对词语的理解。?2.快速浏览课文,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段。?3.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理解。
4.
用“终于”说一句话。
5.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四、总结回顾,尝试解疑(用时:3分钟)
1.教师概括本课学习内容。?2.教师范写“辫”字。区分“辫、辨、辩”。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所得。?2.学生观察字形异同,书写生字。
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三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正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课文中有些生字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字词的教学教师还应该比较注重。在检查生字环节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我结合课文的讲读进行教学,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又提高了效率。比如“笔陡”这个词语结合板画进行理解,“发颤”结合语境通过换词进行理解,“攀”字根据字形来理解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学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分析题眼(用时:6分钟)
1.复习生字词。?2.抓住题眼“爬”,引发学生思考。
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在班级内汇报。?2.学生思考:“爬山”的“爬”是什么意思?如果换成“登”或“上”可以吗?
二、深入议读,品悟课文(用时:29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爬山前”部分。(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导朗读。)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和感叹句“真叫人发颤!”?2.引导学生品读“爬山时”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奋力”“终于”等词语进行品析。)?3.引导学生品读“爬山后”部分。
1.品读“爬山前”部分。?(1)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找到关键字“高”“陡”。?(2)组内交流:课文是怎么样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画出相关句子。?(3)默读课文,思考: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读出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4)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部分,体会两个人的心理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读“爬山时”部分。?(1)自由读第6、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2)小组讨论自己的体会。(抓住课文中“奋力”“终于”等重点词语品析。)读出克服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喜悦。(3)拓展延伸:想象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语言,演一演。?3.品读“爬山后”部分。讨论:?(1)登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2)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6.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写天都峰的“高”和“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文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登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三、总结全文,课外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涵。?2.出示名人名言,鼓励学生进行积累。(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回顾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2.积累语言,并说出相关内容的名言。
7.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写一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通过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深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本课我通过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两个问题——“他们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和“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进行重点学习讨论。这样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教学重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比如在“小姑娘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这个问题上,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奋力”“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终于”等进行理解和感悟。?3.拓展延伸,激发想象。文中对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描写甚少,所以在课堂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语言等,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了语言。(共47张PPT)
爬
天
都
峰
3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2.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我”是如何战胜困难,爬上天都峰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串珠问题:
1.“我”在天都峰脚下看到了什么?心里怎样想的?
2.“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3.“我”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
4.在山顶上,“我”和老爷爷为什么相互道谢?
课文围绕“爬天都峰”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边听边想
听录音回顾课文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云彩上面哩”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都峰的高。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夸张的修辞方法
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
作用: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答题模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再看看笔陡(dǒu)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liàn),似(sì)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chàn)!
这句写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天都峰“陡”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天险,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发颤。这里写了天都峰的第二个特点——陡。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从“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中的“也”字和上文老爷爷话中的“也”字相呼应,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pān)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一会儿……一会儿……”你能体会到什么?
“一会儿……一会儿……”表现出“我”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将奋力攀登天都峰的“我”比作“小猴子”,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样子。省略号省略了“我”像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攀登的样子,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空间。
拓展:
对比“我”爬山的样子,想象一下老爷爷爬山时的样子
老爷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开始向上爬,他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攀着铁链,迈着沉重的脚步和我们一起爬。老爷爷每爬一段台阶,总要停一下,喘几口气,拿出毛巾擦擦汗。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hē)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这里写出了老爷爷的什么特点?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拉拉我的小辫子”是动作描写,“笑呵呵”是神态描写,它们都体现了老爷爷的慈祥。“谢谢你啦……”的语言描写写了老爷爷对“我”的感谢和老爷爷感谢“我”的原因。“居然”表明老爷爷对自己也能爬上天都峰感到非常意外。
积累:
他们爬上峰顶让你联想到哪些战胜困难的名言、警句或
谚语?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jí)取力量!”
爸爸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从爸爸的话中明白了什么?
这句话中的“也”字和上文老爷爷话中的“也”字相呼应,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核心问题:
面对天都峰的高和陡,“我”有些害怕。但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这一勇气鼓舞了“我”,使有些胆怯的“我”不再犹豫,决定爬天都峰,最后“我”克服山高又陡的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从中我明白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我”是如何战胜困难,爬上天都峰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
“我”在天都峰脚下看到了什么?心里怎样想的?
“我”在天都峰脚下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心里想“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串珠问题:
2.“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3.
“我”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
“我”看到这么老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从老爷爷身上汲取了力量,产生了爬上天都峰的勇气和信心,所以能爬上天都峰。
4.在山顶上,“我”和老爷爷为什么相互道谢?
因为爬上天都峰顶对于“我们”这一老一小来说是件很难的事,但“我们”互相鼓励,从彼此身上汲取力量,克服了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爬上了峰顶,所以互相道谢。
课文结构
爬天都峰
犹豫
终于
奋力
汲取力量
我
老爷爷
课文叙述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主旨
阅读方法解密:概括主旨的方法
重点突出法:本文重点部分突出,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旨就归纳出来了。如:本文重点部分是第四部分,写“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互相道谢,互相感谢对方给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写出了“我们”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推荐阅读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
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铁拐李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
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
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
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雾又上来。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水面有两三丈
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得老远。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但
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
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
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
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
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
应该似的。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纟恒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
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我像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
来。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
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
“云海四茫茫”。是云吗?头上明
明另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濑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
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
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田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1.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略
2.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我们来讨论一下。
因为老爷爷和“我”互相鼓励,从对方身上受到鼓舞,才坚定了爬山的信心,经过奋力攀登才爬上了天都峰,所以互相道谢。
3.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第二自然段描写天都峰的高:“在云彩上面哩”非常形象。描写天都峰的陡:“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一个“挂”字将天都峰的陡描写得生动形象。
一、
多音字组词。
fā( )
xiānɡ( )
fà( )
xiànɡ( )
sì( )
dū
(
)
shì
( )
dōu(
)
发
相
似
都
都是
发现
毛发
相信
相片
似乎
似的
都市
二、选词填空。
虽然 果然 仍然 居然
1.张小红同学( )文化课成绩好,但是体育却不好。
2.老师感冒了,但是他( )带病坚持给我们上课。
3.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雪,( )下雪了。
4.老爷爷( )也爬上了天都峰顶。
虽然
仍然
果然
居然
三、给下列加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只填序号)
意思:A.情趣;趣味 B.语言文字等的意义;思想内容 C.礼品所代表的心意
1.我不明白你话里的意思。( )
2.这点小意思,你就不要推辞了,请收下吧。( )
3.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
A
B
C
四、句子练习。
1.我爬天都峰。 老爷爷爬天都峰。(用“和”字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天的金色草地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共35张PPT)
还记得《黄山奇石》中那秀丽神奇的山石吗?“猴子观海”“天狗望月”“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金鸡叫天都”的“天都”就是天都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爬爬看了就叫人发颤的天都峰吧。
爬
天
都
峰
3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重点)
黄亦波: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小朋友》编辑室主任,《儿童诗》丛刊副主编,副编审。
主要作品:散文诗集《远方的礼物》《阳台上的小客人》,故事集《眼睛会动的布娃娃》,儿歌集《从小养成好习惯》,散文《峨眉山上的奇遇》,诗歌《含羞草》等。
走近作者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
点击
听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易读错字
笔陡
铁链
发颤
攀着
鲫鱼背
笑呵呵
dǒu
hē
jì
chàn
pān
liàn
陡
链
颤
攀
鲫
呵
d u
liàn
chàn
pān
jì
我会认
hē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我会写
结构:半包围
组词:爬山
爬树
造句:猴子爬树的速度很快。
音序:P
部首:爪
书写指导:“爪”要写的舒展一些,“巴”写在“爪”最后一笔的右上部。
爬
pá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山”作为部首,最后一笔写短点。
结构:左右
组词:山峰
峰顶
造句:湖的周围是连绵不断的山峰。
音序:F
部首:山
峰
fēnɡ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丁”写小一点。
结构:左右
组词:山顶
顶部
造句:我和爸爸爬到了山顶,心里自豪极了。
音序:D
部首:页
顶
dǐnɡ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以”字第一笔写在竖线上。
结构:左右
组词:似乎
相似
造句:我说的话似乎他从来都不听。
音序:S
部首:亻
似
sì
书写指导:上小下大,“艹”作为部首,两竖分在竖线两边。
结构:上下
组词:苍老
苍白
造句:他显得苍老了。
音序:C
部首:艹
苍
cānɡ
书写指导:中间部分在竖线格上。
结构:左右
组词:仰望
仰头
造句:我停下脚步,仰望着蓝天白云,心情舒畅极了。
音序:Y
部首:亻
仰
yǎnɡ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口”作为部首,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部分。
结构:左右
组词:咱们
咱家
造句:妈妈,咱们准备去哪玩呢?
音序:Z
部首:口
咱
zán
书写指导:上大下小,部首“大”要盖住“田”字。
结构:上下
音序:F
部首:大
造句:她学习非常勤奋,我们要以她为榜样。
组词:勤奋
奋力
奋
fèn
书写指导:中间部分在竖线上,“辛”作为部首,最后一笔变为撇。
结构:左中右
音序:B
部首:辛
造句:小红的小辫真漂亮。
组词:小辫
辫子
辫
biàn
书写指导:上下要匀称,“力”作为部首,最后一笔要长一些
结构:上下
音序:Y
部首:力
造句:我们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组词:勇气
勇敢
勇
yǒnɡ
书写指导:“尸”要写的舒展一些,被包围的部分“古”字的“横”要长一些。
结构:半包围
音序:J
部首:尸
造句:小云一家与邻居相处得很和睦。
组词:邻居
居住
居
jū
似
sì(似乎 相似)
shì(似的)
相
xiànɡ(照相 相貌)
xiānɡ(相信 互相)
多音字
都
dōu(都是 都有)
dū
(首都 都市)
笔陡:
鼓舞:
勇气:
白发苍苍:
理解词语
十分陡峭。本课指石级坡度很大,非常险峻。
造句:看着笔陡的台阶,我浑身发颤。
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造句:这个好消息太鼓舞人心了。
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造句:我鼓起勇气向妈妈承认错误。
头发灰白,形容人苍老。
造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竟然顺利地登上了山顶。
居然
竟然
这两个词都表明预想和结果的关系。
“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是这样的意思;“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
1.现在居然有了一头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
2.他这次的好成绩竟然是靠作弊得来的。
辨析词语
相同点:
不同点:
造
句:
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段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我”和老爷爷在天都峰脚下的对话,最后两个人都决定爬天都峰。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我”、爸爸和老爷爷一起爬天都峰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写爬上天都峰后“我”与老爷爷相互道谢,以及爸爸对“我们”的称赞。
通过“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描写,向我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朗读中感受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付出汗水,怎能爬到峰顶?相信爬到峰顶后的这一老一小会无比的喜悦。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假( )日 白发( )苍苍 照相(
)
颤( )抖
笑呵( )呵
鲫( )鱼
.
.
.
.
.
.
jià
fà
xiàng
chàn
hē
jì
2.根据拼音写词语。
fēnɡ
dǐnɡ
yǎnɡ
wànɡ
yǒnɡ
qì
biàn
zi
峰
顶
仰
望
勇
气
辫
子
3.辨字组词。
顶( )
仰( )
须( )
柳( )
爬( )
陡( )
抓( )
徒( )
山顶
必须
仰头
柳树
爬山
抓住
陡峭
徒弟
4.选词填空。
果然 忽然 居然 虽然
(1)妈妈在我家后院的空地上种了一些花生,没过多久,( )长出幼苗了。
(2)张小红同学( )学习成绩很好,但身体却非常弱。
(3)我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 )听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
(4)中华健儿( )不负众望,在奥运赛场上获得了金牌大丰收。
居然
虽然
忽然
果然
5.按要求写句子。
(1)峰顶这么高,我怎么爬得上去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爬着石级。(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峰顶真高。(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峰顶这么高,我爬不上去。
我们奋力地爬着笔陡的石级。
6.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_______,表现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奋力攀登、勇往直前
动作
比喻
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