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 6.3 统计与概率 课件+素材(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 6.3 统计与概率 课件+素材(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6-16 18:25:41

文档简介

骗人的平均数
刘木头开了一家小工厂。工厂里的管理人员由刘木头、他的弟弟及其他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得很顺利,现在需要一个新工人。
现在,刘木头来到了人才市场,正与一个叫小齐的年轻人谈工作问题。刘木头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你在学徒期间每周得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
小齐上了几天班以后,要求和厂长刘木头谈谈。小齐说:“你骗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刘木头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平均工资确实是300元,不信你可以自己算一算。”刘木头拿出了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周付出的酬金。我得2400元,我弟弟得1000元,我的六个亲戚每人得250元,五个领工每人得200元,10个工人每人100元。总共是每周6900元,付给23个人,对吧?”“对,对,对!你是对的,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可你还是骗了我。”小齐生气地说。刘木头说:“这我可不同意!你自己算的结果也表明我没骗你呀。”接着,刘木头得意洋洋地拍着小齐的肩膀说:“小兄弟,你的问题是出在你根本不懂平均数的含义。怪不得别人呦。”小齐气得说不出话来,最后,他一跺脚,说:“好,现在我可懂了,我不干了!”
在这个故事里,狡猾的刘木头利用小齐对统计数字的误解,骗了他。小齐产生误解的根源在于,他不了解平均数的确切含义。
“平均”这个词往往是“算术平均值”的简称。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统计学的度量指标。然而,如果有少数几个很大的数,如刘木头的工厂中有了少数高薪者,“平均”工资就会给人错误的印象。
类似的会引起误解的例子有很多。譬如,报纸上报道有个人在一条河中淹死了,这条河的平均深度只有1.8米。这不使人吃惊吗?不!你要知道,这个人是在一个3米深的陷坑处沉下去的。(共32张PPT)
6.3 统计与概率
6 整理和复习
统计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我
们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先要收集、整理和分
析数据,再作出决定。例如,学校为了了解
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要收集学生身高、体
重等数据。统计就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和
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
课后作业
探索新知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统计表、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利用统计图表分析和解决问题
(4)利用统计表求平均数
(5)可能性
1
课堂探究点
2
课时流程
探究点 1
统计表、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
2. 各种统计图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作用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作用
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对比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能清楚地看出各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也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1.我们学过的统计表有( )统计表和( )统计表。
2.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和( )统计图。
单式
复式
条形
折线
扇形
探究点 2
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问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你能设计一张调查表,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吗?
数据的收集的方法:观察、统计、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或因特网查询等。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整理数据的方法:分段整理或分类整理
后,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
①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
②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
③确定调查的方法;
④进行调查,予以记录;
⑤整理和描述数据;
⑥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决策。
探究点 3
利用统计图表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1)班同学的几项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如下。
六(1)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男生 女生 合计
人数 22 18 40
六(1)班男、女生人数统计图
人数
项目
足球
跳绳
乒乓球
其他
5
10
12
3
2
6
5
5
3
4
0


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根据以上统计图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六(1)班男、女人数以及
全班人数。
(2)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六(1)班男、女生人
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3)条形统计图表示六(1)班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
运动项目,其中喜欢足球的男生比女生多,喜欢
跳绳的女生比男生多,喜欢乒乓球的男生和女生
同样多……
(4)从统计表中可知男生比女生多4人,从条形统计
图中可知这是一个横向条形统计图,喜欢足球的
男生比女生多9人,喜欢跳绳的女生是男生的3
倍……
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验活动等……
2.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小试牛刀
如图是某校五、六年级学生最喜欢的球类运动统计图。
1.已知喜欢乒乓球的学生人数比足球多14人,这个学校五、六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2.喜欢排球的学生有多少人?
14÷(32%-25%)=200(人)
200×(1-32%-25%-19%-6%)=36(人)
探究点 4
利用统计表求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只有一个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总和÷数据个数=平均数。
1. 平均数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
靠和稳定,但它容易受到极端数据(偏大或
偏小的数据)的影响。
平均数有什么用处?
六(1)班同学身高、体重情况统计表
身高/m 1.40 1.43 1.46 1.49 1.52 1.55 1.58
人数/人 1 3 5 10 12 6 3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人 2 4 5 12 10 4 3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1)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各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的。
讨论
(2)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身高、体重)
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上面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比较合适。
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讨论
下面是一个居民楼的家庭人口情况统计表.这个楼内平均每户有多少人?
(2×8+3×24+4×8)÷(8+24+8)
=120÷40
=3(人)
答:这个楼内平均每户有3人。
家庭人口数 2 3 4
户数 8 24 8
探究点 5
可能性
可能性的概念: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包含
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
指标。
数学中的可能性:
必然事件:100%。即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如:今天
是星期一,明天一定是星期二。
不确定事件:x%。即在主观或客观条件下都不能确定
是否会发生的事件,常用“不一定”“经常”
“可能”“偶尔”等词语来描述。
如:今天下雨,明天不一定也要下雨。
不可能事件:0%。即在逻辑思维下不会发生的事件。
如: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在我们这个世界中,可能性不会超过1(100%)。
游戏的公平性:
(1)玩游戏时,游戏规则必须保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
这样游戏才公平。确定一个游戏是否公平,要先找出
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然后看对于游戏双方发生的可
能性是否相同。若相同,游戏公平,如果不相同,游
戏就不公平。
(2)判断一个游戏的公平性,关键是看参加游戏的各方获
胜的机会是否均等。
(3)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让可
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二是出现各种结果的可能性
相等。
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求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要先找出这一事件所
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假设有b种可能的结果),再找
出所求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假设有a种结果),那
么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是 。
如:盒子里有2个白球、3个红球和4个绿球,摸
到白球的可能性是 。
从下面的箱子中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连一连。
统计与概率:
(1)统计表、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利用统计图表分析和解决问题
(4)利用统计表求平均数
(5)可能性
(1)要清楚地反映出各年级人数与全校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应选用( )统计图。
A.条形 B.折线 C.扇形
(2)要反映出某地2011~2015年年降水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况,应绘制( )统计图。
A.条形 B.折线 C.扇形
(3)六(1)班体育成绩达到优秀的有15人,占全班人数的25%,制成扇形统计图时所对应的圆心角是( )度。
A.45 B.90 C.30 D.60
C
B
B
小刚和小强赛跑情况如下图。
(1)( )先到达终点。
小刚
(2)小刚是先( )后( )。(填“快”或“慢”)
(3)开赛初( )领先,开赛( )分钟两人相遇,然后( )领先,小强最多领先小刚( )米。
(4)两人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结果保留整数)


小强
3
小刚
100
小强:800÷5.5 ≈ 145(米/分钟)
小刚:800÷4.5 ≈178(米/分钟)
答:小强的平均速度约是145米/分钟,小刚的平
均速度约是178米/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