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云衢中学
陈光海
一、设计思想
《杜甫诗三首》属于古诗,其中《望岳》和《春望》是五言律诗,《石壕吏》属于叙事诗,简短精炼。因此,教学中前两首以诵读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作者诗歌风格转变的原因,后一首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诗的内容和主题,感悟作者关心时势,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唐代是优秀诗人辈出的年代,诗人杜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杰出代表诗人之一,他唱出了时代的特点,成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了让学生对诗人创作的了解,课文选入了他的代表作品《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望岳》是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通过写景抒情来表达作者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
《春望》是杜甫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颠沛流离,第二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石壕吏》是杜甫回到洛阳,不到两个月,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
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肃宗朝为补充兵力,强行抓人当兵。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条件有限,学生预习的资料受限制,以及对诗歌中的一些文言词理解不透,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朗读不是很理想。因此,教者需补充杜甫的生平,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达到熟读成诵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五、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
诗歌美点赏析
六、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探究欣赏比较法:引导学生从诗歌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言运用、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美点探究赏析。
七、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初步朗读课文,收集有关诗歌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师教学准备:准备示范朗读录音、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师:猜猜他是谁?解说词: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多沉郁顿挫,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诗歌《望岳》和板书题目
学生答杜甫
二、简介作者师:谁在说说收集到有关杜甫的有关资料以及《望岳》的写作背景?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老师补充。
三、诵读课文(一)初读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然后正音。(二)指导朗读师:《望岳》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请同学们给这首古诗划分节奏。老师检查。(三)再读,了解内容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请你们讲一讲泰山的特点?师:雄奇、高峻、秀丽。并出示图片师:请你来说一说作者是按怎样的视觉观察来描写泰山的?师:投影显示图片引导学生回答?(显示评价标准)远望—近望——细望——俯望
学生整齐读。出示《望岳》划分的节奏岱宗/夫/如何 齐鲁/ 青/ 未了。造化/ 钟/ 神秀,阴阳/ 割/ 昏晓。荡胸/ 生/ 曾云,决眦/ 入/归鸟。会当/ 凌/ 绝顶,一览/ 众山/ 小。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朗读,并注意停顿、重音。学生回答
四、问题探究师:请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大意?出示参考译文(四)名句赏析和积累师: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请谈谈你的理由?并由此说说这首诗的主题?
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五)小结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春
望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
如果说《望岳》是杜甫年轻时豪情壮志的表现,那么步入中年后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呢?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师:谁来说一说本诗写作背景?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老师补充。
三、诵读课文读顺诗歌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与《望岳》感情有何不同?师:谁来读一读这些字词?师:请同学们按律诗的特点:·
每句必须平仄相间,押平声韵。·
首联可对可不对,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尾联不对仗。请同学们按这个知识或内容来划分节奏朗读。检查并出示内容
学生自由读学生听朗读后指出感情基调:《望岳》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本诗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学生读后,纠正后再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读出了感情和节奏
四、整体把握诗歌师:你从这首诗歌中了解到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和想到了什么?师:请同学再读诗歌,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合作探究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请学生进行合作。老师出示参考答案六:拓展师: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春望》进行比较。
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问题。学生积极合作,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朗读后,比较两首诗,回答问题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石壕吏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诗歌《石壕吏
》板书题目、作者
二、简介写作背景师:谁再说说收集到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老师补充。
三、诵读课文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然后正音。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
学生整齐读。学生个人朗读。
四、内容探究师:请同学们来思考下列问题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3、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4、思考老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答案(四)探讨主题和写作特点师:1、请你来说说这首诗主题?结合原文请谈谈你的理由?2、为什么重点写老妇人的回答,而写差吏的内容很少呢?
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共同解答。学生积极回答
(五)小结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望岳
远望—近望——细望——俯望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春望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主题: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拟人、借景抒情
石壕吏
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写作特色:虚实结合
十、布置作业
1、试用《望岳》和《春望》的背景、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比较,从中你可以看出作者诗歌风格有哪些变化?
2、背诵原文《望岳》和《春望》
3、请你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1、想像要合理,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诗人隐去的故事
情节;
2、注意刻画老妇人等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字数35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