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
《陋室铭》教学设计
云衢中学
胡
丹
教学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教材功能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教学目标设置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习方法:1、圈点批注学习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陋室铭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好,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好吗
师:“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师:对,你的说的很好!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大家可知道吗,刘禹锡因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吧。(板书课题)师:简单介绍作者和“铭”的这种文体。(接着要求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读懂字音。)师:提示“铭文”的特点,用韵。并提问:押什么韵?(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韵脚。)
学生:好。学生:老师这首诗我听过中间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它告诉我们要积极进取人生。学生齐读: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作品《刘宾客集》听录音跟读,学生自读全文。学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押ing韵
二、)疏通文意、师: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学生根据注解,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为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三、研习课文(一)初读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懂课文。师:文中句式有何特点?(二)指导朗读、师带读。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用课件展示重点词句的要求学生解释:名,馨,鸿儒,案牍,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点拨:在记忆和理解重点字词中,要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记忆,同时还要注意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三)课文分析师:“陋室”不“陋”?如果你认为“陋”?那么“陋”在何处?反之,也请你说出理由。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师:所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全文的中心句。那么作者好像一开篇并没有写陋室,而是写了……师:对,这里作者用了“比兴”的手法,先言他物,在说此物。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比兴。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实际上小时候我们就接触过这种写法了。你们会背《关雎》么?师:很好,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比兴手法啦!文章后面还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写他们干吗?师:很棒!作者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而孔子云: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画龙点睛之笔。
学生自由读。学生:押韵、对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对偶句。学生朗读。学生按照老师再阅读课文,研究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轮流回答。 学生: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所以“陋”。学生:“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所以屋子也不是因为外表和布置而闻名的。”是因为屋主“德馨”,“陋室”就不“陋”。学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屋子环境幽雅。学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看出屋子交往的人群高雅。而“调素琴、阅金经”说明主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明生活悠闲。学生分组讨论、积极思考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学生:写了“山”和“水”。学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素女,君子好逑”。原来这就是比兴手法啊!学生:是为了证明“陋室不陋”,进一步说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四、问题探究师: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来告诉我们“陋室不陋”么?那作者要表达什么?师:所以,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归纳: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生:不是!学生:作者要表达的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告诉我们不要太在乎外在的环境好坏,只要我们自己积极进取,生活物质清贫些,也没有关系。学生: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课外延伸作者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辨证的分析并谈谈你的交友之道。回顾课前的作者的诗,有无矛盾之处?
这里作为课外作业。
结束语: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八、作者布置:
作者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辨证的分析并谈谈你的交友之道。回顾课前的作者的诗,有无矛盾之处?
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
设喻引题
山
仙
水
龙
比喻起兴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优美
生活情趣
引古贤以自况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
(君子之德)
交友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