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18 10:0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少年皇帝
1.幼年继位
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面临形势
(1)郑成功收复

后,坚持抗清。
(2)

入侵黑龙江流域。
(3)游牧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4)满洲贵族圈占土地、剃发易服造成满汉矛盾尖锐。
(5)

专权乱政。
3.总揽大权
(1)康熙帝14岁亲政。
(2)智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二、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之乱
(1)平西王

、平南王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后“

”起兵反清。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2.统一台湾
(1)1681年,任用

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

,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平定西北叛乱
(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

妄图分裂。
(2)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叛取得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
(1)崇尚

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三、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过程
(1)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2)两次组织收复

之战。
(3)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

,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意义
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4.评价
(1)自评:自己身为皇帝,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总评: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他的子孙共同创造了

的局面。
康熙帝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但也进一步延长了业已没落的封建制度,使中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K知识参考答案
①台湾
②沙俄
③鳌拜
④吴三桂
⑤三藩
⑥施琅

台湾府
⑧葛尔丹
⑨儒家

雅克萨
《尼布楚条约》
库页岛
“康乾盛世”
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其作用
措施
作用
巩固国家统一
平定三藩叛乱
使国家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统一台湾
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平叛噶尔丹
使清政府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
巩固
国家
统一
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
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巩固统治,并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尊崇儒家文化,延揽汉族文士
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利用儒学,维护统治
维护国家主权
抗击沙俄入侵
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在平等基础上,以谈判方式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边界170多年的稳定
(2016年云南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克澎湖
独承恩遇出征东,仰借天威远建功。
带甲横波摧窟宅,悬兵渡海列艨艟(战舰)。
烟消烽火千帆月,浪卷旌旗百万风。
生夺澎湖三十六,将军仍是旧英雄。
——施世纶(施琅之子)
(1)结合材料分析,这是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哪一项举措
(2)除此之外,康熙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还做出了哪些努力
(3)概述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举措:收复台湾。
(2)努力:平定“三藩之乱”,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叛乱。
(3)历史意义:康熙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融合,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开启了
“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试题解析】本题以诗歌为切入点,考查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培养学生再认与再现、归纳与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信息“生夺澎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帝收复台湾这一举措。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做出的努力还有:平定“三藩之乱”,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叛乱。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国版图的奠定、盛世局面的出现等方面考虑。
全面客观地评价康熙帝
1.历史贡献
(1)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藩之乱,镇压了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抗击沙俄的侵略,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2)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3)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经济发展并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余年的“康乾盛世”。
2.不足之处
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正逐步进入资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时代。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高度强化的地步,“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实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2017年湖北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73—1681年,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依据材料一,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评价康熙帝处理政务的特点。
【参考答案】(1)事件:平定三藩之乱。
影响: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
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
(2)评价:勤政爱民;体现了专权。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康熙帝的评价。
第(1)问,结合材料一“1673—1681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叛战争”指的是平定三藩之乱。“影响”由材料一“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可知,形成了谨慎的执政的风格。“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维护了国家统一。
第(2)问,结合材料二“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从其勤政爱民和专制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图示法理解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康熙帝剪除鳌拜集团和平定三藩之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两种势力都
A.拥有较大的势力
B.严重威胁皇权
C.有称帝的野心
D.不服从皇帝命令
2.康熙二十九年(169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3.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作为签约一方,清朝使用了“中国”国号。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签订的
B.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C.《尼布楚条约》是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D.清初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5.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以上材料说明
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清朝时台湾主要生产糖和粮食
④国家统一是台湾繁荣发展的保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最主要贡献是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了各民族传统文化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
( http: / / www.21cnjy.com )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摘编自《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
(1)根据材料,概括在台湾问题上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观点,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材料二
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
( http: / / www.21cnjy.com )670年)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入值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
——《中华名人传记·康熙传》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结论。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熙帝治国措施的积极作用。
(2)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9.(2012年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
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有人口20
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
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
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
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问题的能力。对康熙帝采取的举措,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鳌拜专权和三藩之乱都严重威胁了皇权的统治地位,因此这是康熙帝剪除这两种势力的根本原因,故B正确。
2.C【解析】本题考查康熙帝巩固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的举措。材料中的“乌兰布通”地名指的是蒙古地区。三藩之乱发生在云南,故A项错误。攻占澎湖发生在台湾,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康熙帝三次亲政,平叛取得胜利,故C项正确。击退沙俄发生在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
3.B【解析】康熙帝统治时期,清军刚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不久,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康熙帝在曲阜的行为,目的很明确,即通过推崇儒家文化延揽汉族文士,以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清朝统治,故①③④说法正确。康熙帝的行为是对汉族文化的推崇,不是着力提升满族文化,排除②。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康
( http: / / www.21cnjy.com )熙帝维护国家主权的认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签约的一方,清朝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这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故B项正确。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统一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湾意义的认识。由材料“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可知①④正确;由材料“开垦流移之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正确;由材料“糖谷之利”可知③正确,故D项正确。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康熙帝的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其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B两项都是C项的表现,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7.【答案】(1)观点:康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大陆和台湾之间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实现中国的统一;郑氏集团企图把台湾和朝鲜相提并论,实质是要分裂台湾,实行台湾独立。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2)变化:由政治招抚或劝降(和平统一)到武力统一。
原因: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台湾乃中国之领土”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对台湾的立场;材料一“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可以看出,郑氏集团对台湾的立场。第二小问,根据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观点的对比可以得出,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第(2)问,根据材料一“康熙六年五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招抚人员赴台湾”、材料二“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可以得出,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导致康熙帝政策的变化。
8.【答案】(1)史实:①派兵收复台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立台湾府;②平定噶尔丹叛乱;③册封(五世)班禅,密切与西藏的关系;④反击沙俄侵略,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
积极作用:①以儒学治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满洲封建化;②笼络汉人,有利于缓解满汉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看法一:合理。
康熙帝一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看法二:不合理。
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世界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
(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从统一台湾、平定葛尔丹叛乱、密切与西藏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要求回答的是康熙帝以儒学治国的积极作用,可从对满洲封建化作用及缓和民族矛盾等角度回答。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无论持肯定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否定观点,关键是要能依据康熙帝的自我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理由。如果认为合理,可从康熙帝为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角度来分析。如果认为不合理,可从康熙的所处的阶级立场来分析。
9.【答案】(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归统”的背景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图”为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第(2)问,经济上从对福建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对台湾地区经济的开发,文化上从对福建和台湾教育的发展方面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