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次分明、准确生动地描绘景物的写法,学习文章生动贴切的比喻。
2.体会作者当时欢乐的心情。
3.体会文章行文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体会文章中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2.领略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美,感受作者的欣喜之情,比较与前面几篇山水游记在写法上的不同。
3.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课前准备】
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情怀及公安派文学的风格;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二、知识链接
⒈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了好几篇游记类散文,请你谈谈对这类文体的认识。
讨论: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说来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后而不拘一格地写出来,这类文章或叙述事件,或说明事物,或偏重借景抒怀,抒发身世之慨,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兼有叙事、写景、抒情、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
(关于记的知识不直接告诉学生,通过对这类文章进行比较归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指出。)
⒉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备获得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小结: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三、初读文体
⒈自主朗读。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中的生字,流畅地读顺文本。
⒉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及个别语句的停顿,教师进行点评。
⒊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流畅地通读,并能读出感情,读完后由同学适当评价。
四、猜读大意
不看书中注释和工具书,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和上下文的意思推测文章大意,不懂的字、词、句作上记号。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存储和运用能力。)
五、合作疏通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中注释、工具书,看自己猜读是否正确,请同学们校正,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讨论,询问老师。
六、研读文本
质疑:以组为单位,对阅读中出现的疑惑进行交流。
释疑,梳理。并整合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
可能出现的问题:
⒈这篇游记写了初春的景色,北京初春景色具有了什么特点?
⒉文章第一段中为什么反复抒发作者的郁闷心情?
⒊作者郊游中见到了哪些景色?
⒋作者写这篇游记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
⒌文章中的写景状物为什么这样生动自然?
⒍文章中修辞的运用有什么独特之处?
明确:
⒈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⒉欲扬先抑,欲进先退的手法,把作者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后文写出游作了铺垫。
⒊先写所见之景:水、山、柳、麦,后写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继而又由人及物——鸟、鱼。
⒋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厌倦了都市官场的尔虞我诈,寄情于大自然山石草木的情怀。
⒌写景状物时运用了①白描手法。②拟人、写法。③生动的比喻。
⒍(1)比喻:使陌生的东西变得熟悉,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也使写景更加传神、生动。(2)拟人: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使景物人格化。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特色:
⒈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优美的春风图中渗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如鱼儿,小鸟那样怡然自乐,是他“独抒性灵”理论的具体体现。
⒉写景状物抓住特征,字字珠玑,写北京气候寒冷之时,用“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其中“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骨,风沙漫天的萧瑟景象。
⒊比喻拟人新奇贴切。
⒋本文注重了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了人们游山玩水的愉快心情,与唐宋时代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
七、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诗三首,先读,后填表。
[甲]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丙]
春
歌
南朝乐府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诗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丙)
(点悟:(甲)段中“黄梅时节”为“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叶、蜂、蝶,(丙)段中季节为春天,景物有山林、鸟)
九、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从以上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这些诗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进行描绘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满井游记》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细腻地描绘了满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几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文笔清新流畅,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作业:⒈完成课后练习。
⒉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十、板书设计
高柳
土膏
水面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北京初春乍暖还寒 山峦
麦田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游人
鸟和鱼
【资料宝藏】
1.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2.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3.课文解读
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
——读袁宏道《满井游记》
马瑞芳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这是满井鸟瞰。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真是珠排字字圆!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美学》)清代江《彦冲画柳燕》诗说的:“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王充《论衡·感虚》说:“瓠艺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极写音乐的魅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4.联接式比喻
所谓“联接式比喻”,它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密切的比喻联接在一起,而后面的比喻都是由前面的比喻生发、引申出来的。由于它不仅着眼于比喻内部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而且还注意几个比喻之间的相关,因而在结构上十分严整;又由于它联系紧密,创造的意境又十分协调。如文中有两个比喻,它们之间便是这种关系:“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作者在第一个比喻中,用“镜之新开”比喻“冰皮始解”的湖水,用“冷光之乍出于匣”比喻“波色乍明”,形象、贴切;在第二个比喻中,作者由湖水写到山峦,并由湖水的喻体新开之镜进而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倩女梳妆,这样,两个比喻中的本体与本体(湖水与“山峦”)、喻体与喻体(“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与“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之间,不仅均为相关的同类事物,而且全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你看,这“冰皮始解”的湖水,就像刚打开的一面镜子,这“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的湖光,就像新开之镜的冷光刚从镜匣里闪射出来一样,明净清新,纤尘不染;那“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的山峦,好像美丽的少女对镜刚刚梳妆完毕一样,风姿绰约,清丽动人。这分明是一副“倩女新妆图”!再加上两个“始”(“冰皮始解”“髻鬟之始掠”)、两个“乍”(“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一个“新”(“镜之新开”)的运用,便把那如倩女新妆的山水描绘得和谐无间,给自然的山水以灵气,给人以美感和意趣。可见,这一联接式的比喻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化美为媚的动态意象,更向我们表达了乍见新景的惊喜心情。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联想之妙和状物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