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8 10:1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实词的意思,了解“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景物的描写方法并理解作用。
3.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美好理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3.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观离合”,人在旅途,难免经历风雨,风雨袭来,有人苟且偷安,有人则迎风而上。有这样一个人,幼年丧父,但穷则志坚,有抱负。为官后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利民。又因为替改革派辩护,而遭贬官。虽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不堕青云之志,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就是欧阳修。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来领略他的思想魅力。
二、感知课文
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看画面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可以在书上注音。
⒉学生试读体味美。处理好停顿、语速、语调,明确文章句法骈散结合,词语虚实相间的写法,体味文章既有诗的韵味,又带有散文美感的特点。
三、自主翻译
⒈借助书中注释和手中工具书,自主译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⒉小组交流翻译的结果,讨论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⒊在全班交流。
⒋教师适当点拨,并引导学生积累实词、虚词及文章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明确:
(1)“而”用法:表示前后词语之间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
而年又最高:递进关系,而且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并列关系,可不译
而不知人之乐:转折关系,却
(2)“也”文中有21个“也”字结尾的句子,每个“也”字句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
表陈述语气。例: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语气。例: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语气。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3)成语:
水落石出:本为描写景物,后比喻事情的真相彻底显露。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
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来指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指别有用心。
(4)实词:
环滁皆山也:环绕,围绕
山行六七里:在山上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名之者谁:命名
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乐:乐趣
四、吟诵明意
学生自由地吟诵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从而为下文把握文章艺术特色,体味作者的情操奠定基础。
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品味精美段落,多种朗读形式,以声传情,使文字内容通过声音鲜活的呈现出来。
明确文章内容: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日暮醉归。文段中有描写、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课文
⒈文章散中有神,散而不乱,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明确: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写山水,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太守“宴酬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显示了“禽鸟之乐”更是为表现太守“游而乐”。
⒉如何理解文章中“醉”与“乐”的关系?
明确:“醉”和“乐”在本文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酒是中国文人所崇尚的,它是情感的外衣。有的文人“借酒浇愁”,有的骚人“借酒抒怀”,有的墨客“借酒助兴”,这些都只是浅层的。它的最高之境应是“借酒言志”,“酒酣志豪”。本文中“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章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文章主旨。
⒊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⒋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表现出欧阳修纵情山水之意,滁州官民同乐图,从侧面显示了政治清明的景色,写景抒情二者结合,充分地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以上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领略本文美景和蕴含其中的意思虑,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以及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品味感悟
刚才我们品读赏析了《醉翁亭记》,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从中顿悟、收获,请同学们从文章内容、写作技巧、意境等方面多角度读出各自独特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
(1)人们常说文不厌改,古今中外,出色的文章无不在修改上下苦功夫,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开篇第一句经过多次修改,滤除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只字敌万语。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应该学会推敲修改。
(2)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前后呼应,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照应“暮而归”,使文章结构严谨、周密。这些在作文中都应加以运用。
(3)这篇文章虚词的使用极有特色,如“也”、“而”的使用,使文章琅琅上口,回味无穷。……
三、熟读成诵
通过前面的吟诵、品读、赏读,最后收到理解背诵全文的效果。
教师应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理解记忆。
四、布置作业
⒈完成课后练习。
⒉背诵全文。
五、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       乐
山水之乐
人情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与民同乐
【资料宝藏】
1.课文相关的解读
《醉翁亭记》中是怎样的做到情景交融,意与境和谐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冽,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葱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开去,描绘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露凝霜重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画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明媚映衬了秋色萧瑟;夏景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声绘色,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2.拓展阅读
滁州琅玡山酿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此乃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在名作《醉翁亭记》中的文句,其所述“滁”即今安徽省滁县,“琅玡”即指境内琅玡山也。
北宋时,年仅30多岁的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因愤于时政,便常到琅玡山中观景游览,深爱山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之景色,于是“朝而往,暮而归”,乐此不疲。山上的智仙和尚,发现欧阳修如此迷恋琅玡山水,深为敬佩,就特意在山水形胜之处,修建了一座亭子供他休憩抒怀和饮酒,以浇胸中块垒。欧阳修对这个亭子非常中意,他欣然登亭饮酒,“饮少辄醉”,故名醉翁亭,他自号醉翁,于是乎《醉翁亭记》便应“运”而生了。亭屡经兴废。其布局严谨小巧,四方端正,明秀怡静,晴红烟绿,意趣盎然。亭内横卧着一块奇石,上镌篆书“醉翁亭”三字。
中国风景佳地,有名山、名亭,一般总有名泉。琅玡山上,既有名传千古的醉翁亭,当然也就有名泉--酿泉,山、亭、泉三者相映成趣。
酿泉,原叫玻璃泉,又名让泉,沿琅玡古道上行,过薛桥不远处即是。泉水久旱而不涸,润滑清亮,甘醇爽口。欧阳修有《题滁州醉翁亭》诗中赞咏:“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清康熙年间,州守王赐魁立碑镶嵌于泉侧石砌护墙中间,上刻“酿泉”二字。泉边还立有一小巧玲珑的洗心亭,亭边立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枕流漱石”四字,形容泉清石净的意境。
酿泉的形成受到琅玡山岩体和构造的控制。众多的断层裂隙,为地表水的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斜谷地出露成泉。欧阳修发现了这一清泉后,情有独钟,认为这股水泉为石山所酿造,命名为酿泉,并在《醉翁亭记》中称誉“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醉翁亭之西为意在亭,亭内石板上凿有一条弯曲回环的小沟渠。酿泉水自外引入其中,经过八折九回,再流出亭外,曰“九曲流觞”。欧阳修当年与一批文人雅士们列坐于曲水之旁,用特制的酒具盛泉水漂浮于流水之上,众宾客顺序赋诗,投射酒杯,对弈“饮酒”。他以“酿泉为酒”,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篇名作,后经大学士苏东坡挥笔,由石工刻于两块石碑上,至今仍完好地竖立于醉翁亭西的宝宋斋内。欧阳修在滁州还发现了紫薇泉和濯缨泉。欧阳修出资在紫薇泉旁筑了座丰乐亭,并作《丰乐亭记》。濯缨泉之名源自《诗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句,泉水甘冽,自山岩间涓涓流入泉池。酿泉和紫薇泉、灌缨泉更宜于烹煮安徽毛峰、祁门等名茶,泉冽而茶香,味甘而韵长。
3.中国四大名亭
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醉翁亭
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心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陶然亭
座落在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的陶然亭公园。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她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爱晚亭
位于岳麓书院后青枫峡的小山上,八柱重檐,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石方柱,天花彩绘藻井,蔚为壮观。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山长罗典所建。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经清代诗人袁枚建议,湖广总督毕沅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而改名为爱晚亭,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湖心亭
在杭州西湖中,初名“振鹭亭”,又称“清喜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万历后才改名“湖心亭”。亭为楼式建筑,四面环水,登楼四望,不仅湖光荡漾,而且四面群山如屏风林立。亭的西面为西湖的南高峰和北高峰,景色十分壮观。游人登此楼观景,称为“湖心平眺”,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昔人有诗云:“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今亭为1953年重建。
4.《醉翁亭记》教学过程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确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学实施: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水山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能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课文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一组空镜头——一个长镜头——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教师:请你们各自选以上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山——水——亭——名——太守)
朝——暮——春——夏——秋——冬)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