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长江的常识,通过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重复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相关链接。
1、长江,亚洲第一长河,全长6397千米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另有相关文学作品以此为名,也作为人名被使用。
2、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多用象征手法描写客观生活引发的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二、熟悉课文,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
曙天
吹拂
舢板
驳船
堆栈
穿梭
粼粼
瑰红
缕缕
千年万载
哺育
湖泊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品味课文。
2、这篇散文诗,全篇贯穿着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字,画面像电影一样由近及远展开,描绘了(
),抒发了作者(
)感情,这是(
)的写法。
3、作品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或者傍晚,而要写长江的黎明?这里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象征了什么?
4、作品反复说:“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5、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找一种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三、分析课文。
1、文中写了长江的那个时段的景象?
黎明。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四、讨论: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思考:
1、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象征了祖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2、作者在行文中多次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你能不能写一些关于长江的诗句呢?
七、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