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寄寓在雪中的对美好理想的赞美追求以及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2.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
3.美文诵读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对含蓄凝练的语言的挖掘品味。
2.美文诵读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师生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伟人写景,我们往往能从中读到伟人的心胸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鲁迅先生的《雪》,感悟鲁迅先生的情。
二、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悟文意
1.第一次诵读。
要求:(1)读得准确,读得流畅。(2)齐读,自由诵读、学生选句表演诵读,教师指导诵读。
2.第二次诵读。
要求:读出层次,找出一个关键的转折连词把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明确:第四自然段的“但是”把全文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四段写的是江南的雪,四五六段写的是北方的雪。
3.第三次诵读。
要求:(1)读出情感,读出整体感知,读出对比。请学生根据自己朗读的感受说句子,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浓缩为关于南国的雪和北国的雪之比较映衬的一句话:
虽然
但是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说:
虽然南国的雪滋润美艳,但北国雪更大气磅礴。
虽然南国的雪热闹生动,但北国的雪更孤独而悲壮。
虽然南国的雪充满情趣,但北国的雪更充满战斗精神。
虽然南国的雪年轻,但北国的雪成熟。
虽然南国的雪因为温柔宁静而迷人,但北国的雪却因为热烈蓬勃而撼人。
虽然我爱南国雪的美艳,但我更爱北国雪的坚强。
虽然我梦里都是南国雪花今又开,但我更因北国雪的蓬勃而流连。
4.第四次诵读。
要求:重点读1到3自然段关于“南国的雪”的段落,要求读出凝练语言背后的含蓄的情感。为了调动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可以独辟蹊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出现的几对虚词的表情达意作用,揣摩作者的内在情感。
(附一段关于虚词品味的教学实录文字: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有“还”无“还”,情趣大不相同。惊喜和快乐之情都在这两个“还”中了。朗读的时候,让学生用气声读出这两个“还”,那么作者对于南国雪“滋润美艳”的赞美就更一展无遗了。
还有三个“也”。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我让大家想象“也”字背后的故事,让大家七嘴八舌地一议,把“也”字藏着的大人小孩兴高采烈同心协力争先恐后的欢乐劲儿描述出来了。二是“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反复朗读了几次后,大家都笑了,正是这个“也”字,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了雪罗汉憨态可掬的形象。三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含蓄而又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怜惜。
又如两个“终于”。一是“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我让孩子们设计朗读,有些孩子设计成很遗憾的读法,也有些孩子设计成嘲笑的读法,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读成自嘲的口气比较好:雪罗汉塑得高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过程中的快乐啊!二是“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映衬对比着,淡淡的愁绪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和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情感变化便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两个“但”也是不可以忽视的。“……我可记不真切了。但在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嗡地闹着”,这一转折,就转出了“我”对南国雪的美好回忆和向往。而后文的“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但”和“终于”配合着,预示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也为全文的文思大转折“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埋下了伏笔。)
5.第五次诵读。
要求:重点朗读第4、5、6自然段写“北方的雪”的文字,继续要求学生读出对比。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可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用“但是”一词把“北方的雪”作为了全文的高潮,展示了自己对北方的雪的热爱和赞美。请学生细读,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出作者情感的彭湃激越。
明确:可以是形容词:蓬勃、灿灿、凛冽等写出了北国雪的朝气;可以是动词:奋飞、升腾、旋转、闪烁等写出了北国雪的活力;可以是名词:旷野、天宇、精魂等写出了北国雪的豪气……
三、在诵读中总结全文
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进一步读出作者的心声。要求用下面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雪》的理解。
鲁迅的《雪》,让我读出了
。
《雪》让我读出了一个
的鲁迅。
明确:允许学生多元解读。教师可以联系鲁迅先生对于“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美的赞美来提升学生对于《雪》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北方的雪的精魂正是鲁迅自己的精魂,也是他终生为之呼号的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
上网查阅有关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和《雪》的资料。
【资料宝藏】
1.拓展阅读
《野草》题辞
鲁
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2.文本解读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于仲达
内容提要:
《野草》使我感到鲁迅是真实的,不同于他在其它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旁观与理性的剥脱,《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赤裸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一个人对内心的造访。史铁生曾说过:“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野草》是鲁迅刻意为自己营造的黑夜,在夜的静默与黑暗的包围下,白天的一切浮华与伪装沉淀,所有防御的面具一一卸下,人便在这样的夜晚,变得脆弱了。《野草》中的鲁迅是脆弱的,他的脆弱来源于自我的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拒绝麻木;因为真实所以还会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感到痛苦;灵魂的痛,隐隐作痛的痛,因晨昏交替而痛,因动荡与愚昧的人群而痛,在这样的脆弱的鲁迅眼里,平凡的人事里都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鲁迅式的疯狂表现在:拒绝,拒绝妥协;反抗,反抗绝望;批判,批判丑恶,用所有的激情去关注,在黑夜里吞下自己的悲哀与脆弱,冷静着,并希望着……野草在地表生长,在希望中绝望的脆弱的死者没有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勇士,书写着死者在绝望中的希望。野草中包含着许多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矛盾的并列正是勇者在对脆弱内心的审视下无声的语言。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二
班极: 姓名: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
佁然(yí)
D.俶尔(shū)
翕忽(xī)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6.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8.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9.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10.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者②,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儵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节)
注:①辋(wǎnɡ)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nǎnɡ)者:从前。③仄(zè)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ɡǎo):水边的高地。⑥雊(ɡòu):雉鸡叫。⑦傥(tǎnɡ):同“倘”,假使,如果。
11.给加粗字注音。
村墟( )
夜舂( )
僮仆( )
吠声( )
12.解释加粗的词。
当待春中:
白鸥矫翼:
斯之不远:
从我游乎:
13.翻译下列句子。
(1)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2)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14.简析王维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试一试
15.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并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参考答案:
一、1.D chù
2.略 3.C
4.B(大约有一百来条)
5.柳宗元 子厚 唐 韩愈 唐宋八大家
6.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7.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8.略
9.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
10.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二、11.xū chōnɡ tónɡ fèi
12.春天里 强壮的羽翼 这样的时间 跟随
13.(1)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处忽隐忽现。
(2)村落那夜间舂米的声音,又同稀疏的钟声相间。
14.作者游华子冈虽然是在深冬寒夜,却描绘了众多的景物,而且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并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因此,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15.示例:见了大海的浩瀚而没有领略平原的广阔 依旧遗憾 见了平原的广阔而没有领略小溪的涓涓细流 还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