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买
衣
服(建议一课时完成)
第二单元
购物
BS
二年级上册
课后作业
探索新知
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及换算
1
课堂探究点
2
课时流程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认一认。
探究点
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及换算
工具箱
根据人民币面值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付法:
方法一:1
张20
元和1
张10
元,还有1
张1
元。
方法二:1
张20
元和2
张5
元,还有2
张5
角。
方法三:3
张10
元和5
张2
角。
妈妈买1件
,可以怎样付钱?
工具箱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可以付2张10元和1张5元,还有1张1元。
买
,可以怎样付钱?
小试牛刀
1.认一认,填一填。
20元
10元
100元
50元
5元
2元
2.填一填。
55
32
60
12
5
3.我会换。
2
5
10
5
2
1
(最后两空答案不唯一)
4.小朋友们各有多少元?连一连。
5.买一个篮球,可以怎样付钱?(写两种不同的方法)
(1)75元=( )元+( )元+( )元
(2)75元=( )元+( )元+( )元+( )元+( )元
50
20
5
20
10
5
20
20
归纳总结:
付钱时,先付1张面额与所需钱数较为接近的人民币,再付剩下的钱,张数越少,越简单。
1.说一说。
工具箱
小试牛刀
(1)买一盏
可以怎样付钱?
可以付2
张20
元 1
张5
元和3张1元
工具箱
(2)买一盏
和一盏
要多少元?你会怎样付钱?
15
+45
=60(元)
答:要60
元
付1
张50
元和1
张10
元
点拨:本题答案不唯一。
2.填一填。
33
50
_____元
_____元
5
10
5
2
2
4
最后两空答案不唯一
3.换一换。
1张
能换_____张
;
1张
能换_____张
;
1张
能换_____张
;
1张
能换_____张
;
_____张
和_____张
合
起来能换1张
。
的人民币各有一些,让
你正好拿出100元,可以怎么拿?你能写出两
种不同的答案吗?
工具箱
可以这样拿:①2
张50
元
②1
张50
元
2
张20
元和1
张10
元
本题答案不唯一。
5.读一读,讲一讲。
略
易错辨析
6.填上合适的人民币单位。
一件衣服80( )。
一杯可乐5( )。
一盒巧克力36( )。
一支铅笔3( )。
一块橡皮8( )。
辨析:对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价格不了解,不能正确使用人民币的单位。
元
角
元
元
角
作
业
请完成“应用提升练”和“思维拓展练”习题买衣服
教学内容:
买衣服。(教材第12、13页)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人民币票样。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去哪转转吗 今天我们一起去服装店看看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长袖上衣的价钱是26元,短袖上衣的价钱是31元。
·我知道了一套连体衣的价钱是41元。
·我知道一条裙子的价钱是23元。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的信息真不少!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买衣服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习较大面值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1.认一认。
师:你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 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教师依次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样张,让学生回答问题,介绍自己能认出这些人民币的依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为下一环节探究不同的付钱方式奠定基础。】
2.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
师:如果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呢 用你手中的人民币票样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用人民币票样讨论付钱的方式,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付钱方式后,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拿1张20元,1张10元和1张1元,一共是31元。
·我拿1张20元,2张5元和2张5角,一共是31元。
·我拿3张10元和5张2角,一共是31元。
……
只要学生说的符合生活实际、是正确的,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你还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后,可以当场引导学生回答;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解决,或给予适当的提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富有现实性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2.本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