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1 07:0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语言和结构之美,领略寄托于其中的情思。
3.理解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所寄托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方能感人心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充分说明了景与情是密不可分的。
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为排遣内心的抑郁,他寄情山水,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永州秀丽奇特的山光水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感觉其中的景物美,意境美。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2.再读课文,流畅贯通。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由朗读数遍,力求读得流畅,语气贯通不重读,不随意停顿。
3.诵读课文,读出节奏。
在句子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在整句散句相间中读出节奏。
3.自由诵读,理解文章。
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大意,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提出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4.小组合作,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古义:离开,例句:记之而去

今义:前往,到某处
古义:大约,例句: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可以,表能愿
古义:年轻人,例句:崔氏二小生
小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为:全石以为底(做,动词)
为坻,为屿(成为,动词)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清:水尤清洌(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冷清,形容词)
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可:潭中鱼可百许多(大约,副词)
不可知其源(能够,可以,助动词)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往西)
如鸣珮环(珮:动词作名词,玉制的佩饰)
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往下,在下面)
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折蛇行(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4)非常规的句式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日光下澈(小潭) (宾语省略)
(溪流)斗折蛇行 (主语省略)
坐(于)潭上   (省略介词“于”)
学情预想:教师应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出以上几点需要积累的文言知识。
三、速读全文,梳理思路
1.这篇山水游记传神地描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作者采用的是什么写
景顺序?又绘出了哪些景色?
明确:(1)作者以游踪为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
(2)发现小潭→潭中景物(闻声—见形)(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溪
身—岸势)(气氛→感受)
(本文以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晰,教师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从题目可知,本文所记的景物应是一个“石潭”涉及到的相关景物。还应有石,有潭,还有潭中水。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出文中写“石”、“潭”,写“潭中水”的内容。
明确:石:“全石”“卷石”明写石潭。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明写了潭底石头的形态各异。
“犬牙差互”暗写石岸的曲折蜿蜒。
“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
“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
潭:发现小潭,绘出概貌——潭中景物,动静结合——探寻潭源,曲折蜿蜒——潭周气氛,幽深冷寂
潭中水:“水尤清洌”直接点明了景物的特点。
“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点出了水的澄澈透明和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
第二课时
一、品读全文,感受其美
文章以游览为序,在移动变幻之中引导我们欣赏不同的美景,请以“我欣赏小石潭的美,是由于……”句式来谈一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品尝文中的美点。
明确:⒈小石潭的美由于它有形状奇特的石:全石以为底……为岩。
⒉小石潭的美由于池边景物飘拂缠络: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⒊小石潭的美由于潭水的清澈澄静:水尤清洌……影布石上。
⒋小石潭的美由于水中的游鱼与游者相乐,这里采用由景及情的写法突出了文章主旨。
⒌小石潭的美由于它境况幽静,沁人心脾,使文章情景相融,体现出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⒍小石潭的美由于作者写景时抓住了特点,细致刻画。
⒎小石潭的美由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中景物鲜活,特征毕现。……
学生通过互动之后,能发现文本的最大价值,充分品味本文在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为后面赏析全文打下基础。搜寻美点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赏之、爱之、学之。
二、比较阅读,品出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看见小潭、石、水、鱼,心乐之,但观鱼后坐潭上又觉得这里的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二种心境似乎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这一乐一忧,形成了对比,可见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后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哀伤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排遣这种抑郁心情,但游赏山水之中所产生的欢乐愉悦是暂时的,只能暂且忘却现实的烦恼。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不由得流泻而出。从而使文章的美有了更深层的意义。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风景的描绘之中,使文章罩上了一种深邃的情思之美。
三、拓展延伸,赏析美点
学生可再选定成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关于《小石潭记》赏析的小短文。
⒈《小石潭记》的“动”与“静”。
⒉《小石潭记》的“水”。
⒊《小石潭记》的“景”与“情”。
⒋《小石潭记》的“乐”与“凄”。
⒌《小石潭记》的“对比”与“衬托”。……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潭水:澄澈清静
潭中景物:            定点特写
       游鱼:欢悦游动
       溪身:斗折蛇形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势:犬牙差互
幽深冷寂
坐潭感受

情景交融
孤凄悲凉
【资料宝藏】
1.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义、各个句子的含义,做到能够通译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2.拓展阅读
丰乐亭记(节选)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及思考(徐有祥)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的好教例。
4.相关网站
柳宗元作品特点:http://21世纪教育网.cn
柳宗元研究:http://21世纪教育网cas.ac.cn/
永州八景:http://news.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