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嗜”、“砚”、“逾”、“硕”、“俟”、“衾”、“烨”、“叱”、“咄”、“皲”等实词的形、音、义;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3.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4.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
作者在求学中遇到的困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2.
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五、听读课文,把握句子停顿。
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卒/获有闻。
六、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附:重点词语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緼(Yùn)旧絮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g〕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
七、研讨与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作者在第一段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勤奋求学的经历?
勤借书、勤寻师、勤问师(勤中有苦,勤中有乐)
3.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又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行”中有苦、“住”中有苦、“吃”中有苦、“穿”中有苦。(苦中有乐)
4.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5.文章哪些地方表明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八、拓展延伸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2.“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勤
勤借书
勤寻师
勤问师
“行”受苦
“住”受苦
“吃”受苦
“穿”受苦
苦中有乐
勤中有乐
勤中有苦
艰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