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部
分
一、选择题(本项共25题,每题1分,25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
1.大运河早已成了历史的符号,下列关于它开凿的评价最为客观准确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C.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D.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2.为了做关于某位历史人物评价的演讲,小李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进行查阅。由此判断,他这次演讲涉及的主要人物应是
A.唐太宗
B.唐高祖
C.唐玄宗
D.武则天
3.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4.在《鉴宝》栏目,有位收藏家出示了一座彩陶马,上面有黄、绿、青等多种颜色,经专家鉴定是真品。这件藏品制作的年代最有可能是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5.唐朝时,张生家境贫寒,其家族也无势力,他寒窗苦读十年后决定到京城应试。他去的地方应是今天的
A.杭州
B.洛阳
C.西安
D.南京
6.高考事关千家万户,江苏二十年内高考方案数次改变颇遭社会吐嘈。追溯历史发展,像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A.突厥
B.匈奴
C.南诏
D.吐蕃
8.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程度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游
B.大运河的开凿
C.来长安的外国商人
D.日本的遣唐使
9.他是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人称赞他的作品是“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他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董其昌
D.赵孟頫
10.在我国封建长河中,有一个王朝在农业上大力推广占城稻,在手工业方面,造船业居当时世界之首。该王朝最有可能是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11.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上,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所说的“三种东西”不包含
A.指南针
B.造船技术
C.印刷术
D.火药
12.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A.西周
B.东汉
C.唐朝
D.北宋
13.诗歌有时承载着历史信息,下列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歌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的杭州十分繁华
B.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甘于偏安的不满
C.诗中的汴州应指东京
D.该诗应创作于北宋时期
14.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国家支持东南沿海开发
C.东南沿海一带人民赋税负担沉重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15.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地区和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广州十三行
16.《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鲁智深曾逛到东京某个地方,这里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他到的这地方应该是当时的
A.专营商业的“市”
B.食客盈门的酒楼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17.下列钱币中,能担当得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一美誉的是
A
B
C
D
18.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建立省级行政区制度最早在
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9.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A.科举考试
B.兴办学校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20.“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科技(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A.《天工开物》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徐霞客游记》
21.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这至少可从清朝的疆域版图中得到证明。因为在清初,其疆域的南端就达到了
A.海南岛
B.南海诸岛
C.台湾岛
D.钓鱼岛
22.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生产,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了十几台织机,雇佣十几名工人织绸。该历史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元朝后期
B.宋朝前期
C.明朝中期
D.清朝前期
23.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
C.加强思想控制
D.鼓励商业发展
24.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荣居“史上十佳亚洲小说”榜首的是与右图所示情节有关的一部文学巨著。这部巨著是
A.《红楼梦》
B.《天工开物》
C.《水浒传》
D.《本草纲目》
25.在学完明清时期的历史后,四位同学分别提炼出下列主题准备演讲,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应是
A.繁荣与开放
B.帝国的彷徨
C.多政权的并立
D.经济重心的转移
二、材料问答题(本项3题,分别为9、8、8分,共25分)
2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关系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请写出图1、图2方框中A、B所表示王朝的名称。
(2分)
⑵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1中A政权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
列举A政权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采取的一项措施并举例说明。(3分)
⑶举例说明B政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受到哪些威胁
(2分)
⑷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今天应怎样处理民族关系
(2分)
27.外交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是国家胸怀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有位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聘请,率弟子、工匠等,前后5次东渡,均告失败。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他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政府为他在平城京都建了一座名为“唐招提寺”的寺院,供其讲经传道。他在日本除了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
材料二
明朝时,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出船队远航。船队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珍玩贵器这些不紧要的东西),悉听而归。
材料四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扰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这位名僧是谁?试据材料概括他在日本受到尊崇的原因。(3分)
⑵材料二中这位率船队远航的杰出人物是谁?试据材料分析该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2分)
⑶材料三是哪位民族英雄对盘踞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发出的通牒?(1分)
⑷面对材料四中局面,清朝通过哪次重大战役对罗刹势力进行了剪除?(1分)
⑸据以上材料分析,自唐朝到明清,我国的对外交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1分)
28.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想法设法强化自己的皇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管理)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掌握)威柄(权力),学士鲜(少)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材料二
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用意) ”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
1729年,因用兵西北,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简称“军机处”。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现象?试据材料一概括“帝”实现“自操威柄”的措施。(3分)
⑵材料二中的这种做法在历史上被称做什么?此做法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
⑶材料三中这一机构设置于哪个皇帝时期?该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2分)
⑷请你为以上三则材料拟一个合适的主题。(1分)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5
BABDC
6-10
ADAAC
11-15
BDDBA
16-20
CCBCA
21-25
BCBAB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25分,分别为9、8、8分)
26.
9分
⑴唐朝;(1分)清朝(1分)
⑵第三种模式;(1分)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等;设立机构管理:如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今新疆地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唐玄宗册封南召首领为云南王等(2分,措施1分,举例1分)
⑶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分裂活动,如大小和卓叛乱;(1分)外国殖民者副边疆的侵略,如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1分)
⑷反对民族分裂(1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1分)
27.8分
⑴鉴真(1分)。不怕牺牲、不怕挫折的品格;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先进文化技术。(每点1分,共2分)
⑵郑和(1分)。和平交往,公平交易。(1分,意思相近即可。如答成用中国的茶叶等交易亦可给分。)
⑶郑成功。(1分)
⑷雅克萨之战。(1分)
⑸由对外和平交往到出现冲突,抗击外来的侵略。(1分,意思相近即可)
28.8分
⑴明代;(1分)废丞相;废行省,设三司;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
⑵大兴文字狱;(1分)意图: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强化君主专制。(1分)
⑶雍正帝(1分)。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1分)
⑷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分,类似表达亦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