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诗词三首 课件+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古诗词三首 课件+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2 16:55:05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故乡”这重重的字眼在游子心头出现的那一刻,落寞总是不期而至。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作者或寄情明月,或感怀秋风,或缘起塞外司空见惯的风雪,以此来表达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与热爱之情。让我们在诗人的美妙文字中来体会他们的情感吧!
古诗词三首
5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1.学习《泊船瓜洲》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练地背诵,体会作者的感情。
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走进作者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唐代诗人。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主要作品:《张司业集》。
走进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其词“纳兰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1075年春天,皇帝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王安石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因为只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而皇帝又反复无常,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一天晚上,他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写作背景
《秋思》:在唐代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家人的消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遇见家乡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长相思》:康熙帝平定云南,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时年二十七岁的容若随从出关。此词作于出山海关之时。身为清朝贵族的容若,有感于塞上苦寒、三月天气仍是风雪凄迷,在营中卧听风雪的吼叫时,悠悠动了思乡之念,写下了这首《长相思》。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听准字音,注意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努力读准字音。
2.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读一读
一水间
帐篷
数万重
江畔
jiàn
zhàng
chóng
pàn
谁愿意来读一读,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准确。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泊船瓜洲》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瓜州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家。

luò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氵”呈弧形分布,“口”略扁。
结构:左右
组词:洛阳
洛河
造句: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音序:L
部首:氵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撇捺舒展,覆盖其下。
结构:左右
组词:榆树
榆钱
造句:我家房子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榆树。
音序:Y
部首:木

pàn
书写指导:左小右大,“半”第二横长,竖为悬针竖。
结构:左右
组词:河畔
湖畔
造句:湖畔种着几棵柳树。
音序:P
部首:田

zhànɡ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撇捺舒展竖钩在竖中线上。
结构:左右
组词:帐篷
蚊帐
造句:妈妈给我买了一顶红色的蚊帐。
音序:Z
部首:巾
易读错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风一更(
)
数重山(
)
意万重(
)
jiàn
huán
ɡēnɡ
chónɡ
chónɡ
泊①船瓜洲②
(宋)王安石
京口③瓜洲一水间④,
钟山⑤只隔数重⑥山。
春风又绿⑦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⑧。
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间(jiàn):间隔;相隔。
泊①船瓜洲②
(宋)王安石
京口③瓜洲一水间④,
钟山⑤只隔数重⑥山。
春风又绿⑦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⑧。
⑤钟山:现在南京市紫金山。
⑥数(shù)重(chóng):几座。
⑦绿:吹绿了。
⑧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青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写法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句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归乡无期,诗人提到月亮,一是因为自己夜宿瓜洲,二是因为明月蕴含着团圆之意。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借景抒情的方法
概念: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效果: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答题模式: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描写……景色,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并不遥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时令已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出自己思念家园的心情。
学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无比的思念。
课文结构
泊船瓜洲
写景
京口——钟山
京口——瓜州
抒情
明月——照我还
春风——绿江南岸
所见所感
触景生情
1.在正确说法后画“√”。
(1)“数重山、一水间”中划横线字的读音分别为:shǔ
、chónɡ、
jiān。(   )
(2)“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指的是过路人;“开封”指的是河南的一个城市。(   )
(3)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的,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的,纳兰性德所描写的戍边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

2.根据拼音写词语。






luò
yánɡ

shù
wén
zhànɡ



pàn
3.诗句理解。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认为诗句中的“绿”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仔细体会诗人用“绿”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过、到
、满

(2)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那么作者在信中想说些什么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替作者写一封家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爹、娘、妻、儿你们都可好?今天看到满树的黄叶随风起舞,我再一次想起了你们。不知道你们在家是否安好?身体是否健康?儿子的学业是否有长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期待着早日回到家乡。
4.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________,《秋思》则________,《长相思》则是________,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请选择正确答案。
A.融情于事 B.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 C.借景抒情
C
A
B
5.每当我看到姑姑给我买的文具盒,我就会想起姑姑,这是________抒情;每当金秋时节,我就会想起家乡的桂花、菊花满山坡,这是________抒情。
借物
借景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
  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思乡浓
  见月思归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㈢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六、当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七、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意万重
  
思乡浓
说不尽
又开封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板书:《长相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课后反思:(共45张PPT)
古诗词三首
5
1.学习古词《长相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难点)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的古诗,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了怎样去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了更好的学习,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这三首古诗词表达了怎样的一个共同主题?
串珠问题:
1.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特定景物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古诗词中作者的乡愁分别是由什么引发的?
3.这三首古诗词表达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这三首古诗词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诗句意思。
边听边想
听录音回顾课文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①作家书意万重②。
复恐③匆匆说不尽④,
行人⑤临发又开封⑥。
①欲:想要。
②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③恐:害怕;担心。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①作家书意万重②。
复恐③匆匆说不尽④,
行人⑤临发又开封⑥。
④说不尽:表达不完全。
⑤行人:课文中指捎信的人。
⑥开封:课文中指把封好的信拆开。
【译文】
洛阳城中有刮起了秋风,想要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诉说。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捎信之人即将出发时又把封好的信拆开。
《秋 思》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描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融情于事,把写家书的人心有千言万语,叮咛唯恐不至;疑心写信匆忙,似乎漏掉什么;临行拆封细审,似要补上几句的心态极生动地描绘出来。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融情于事的方法
概念:是指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效果:使人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融情于事的写法,通过对……的描写(叙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思》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后两句写出了诗书成封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太过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更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①,
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
夜深千帐④灯。
风一更,雪一更⑤,
聒(ɡuō)⑥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⑦无此声⑧。
①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yú)关:即今山海关。

畔(pàn):那边,此处指关外。

帐(zhàng):军营的帐篷。千帐,言营帐之多。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①,
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
夜深千帐④灯。
风一更,雪一更⑤,
聒(ɡuō)⑥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⑦无此声⑧。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聒:声音嘈杂。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是山海关,“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的时候。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有些激动,甚至有些豪迈的。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
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吧,风雪中,蓝得发黑的夜空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
一路绵延过去,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观察这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地感觉到风雪异乡的羁旅情怀。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古诗词,感受到了三位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核心问题:
这三首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这三首古诗词表达了怎样的一个共同主题?
1.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特定景物分别是什么?
《泊船瓜洲》:春风 
《秋思》:秋风 
《长相思》:风雪
串珠问题:
2.这三首古诗词中作者的乡愁分别是由什么引发的?
王安石的乡愁是由满目的春色引发的,张籍的乡愁是由肃杀的秋风引发的,纳兰性德所写的戍边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3.这三首古诗词表达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则是融情于事;《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这三首古诗词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秋思》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课文结构


洛阳——见秋风
家书——意万重
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课文结构
长相思
上阙
写景——千帐灯
叙事——山长水远
下阙
叙事——思乡
写景——风雪交加
课文主旨
《泊船瓜洲》描写了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文主旨
《秋思》写诗人在洛阳城因秋风勾起了思乡之情,于是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课文主旨
课文主旨
读中感悟: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细细的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才能引领学生“品”出古诗词这一民族独特文化的“味”。
阅读方法解密:学习古诗的方法
推荐阅读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
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里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
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
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王维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国学诵读
国学诵读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王维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对故乡的雅称:
桑梓、家山、梓里、故国、乡井、
乡关、乡国、乡邦、乡曲。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钟山/只隔//数重。
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水一,身向/榆关那畔↗,夜深/千帐↗。
风一,雪一,聒碎乡心//梦↘不,故园/无此↗。
默写略。
2.(1)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故乡。
(2)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到家乡的气候变化,要写封家信却不知从何说起。
(3)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没有这样的声音的。
3.
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损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后来,张籍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秋思》。
一、选音,在括号中打“√”。
1.一水间:jiān(  )  jiàn(
)
2.数重山:chóng(
)
zhòng(  )
3.照我还:huán(
)
hái(  )
4.意万重:chóng(
)
zhòng(  )
5.风一更:gēng(
)
gèng(  )
6.聒碎乡心:tián(  )
guō(
) 
 






二、我是小书法家。(看拼音,写词语)
 
luò
yánɡ

pàn

shù
wén
zhànɡ








三、先解释加横线的词,再说说整个的意思。
1.泊船瓜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作家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人临发又开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意思是停船靠岸。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靠在瓜洲。
欲,想要。想要写一封家书。
行人,指捎信的人;开封,打开封好的信。在捎信人要走的时候又把信打开来。
4.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聒,声音嘈杂。将士们的睡梦被风雪的嘈杂之声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更,旧时一夜分成五更,__每更大约两小时。风雪之中,过了一更又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