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桂花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②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③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课后反思:(共36张PPT)
雨,本是我们最熟悉的自然现象,可是你知道“桂花雨”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吗?原来,它是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的景象。下面就让我们在作者回味摇花前的期盼、摇花时的快乐、摇花后的喜悦中,一起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吧!
桂花雨
7
1.认识2个生字。能正确读记“姿态、迷人、香飘十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重点)
4.感知课文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琦君:当代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主要作品:
《红纱灯》《桂花雨》等。
走近作者
点击
听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易读错字
杭(hánɡ
káng) 浸(jin
qin
)
√
√
盛
chéng(盛饭)
shèng(茂盛)
担
dān(担心)
dàn(重担)
多音字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描写了“我”儿时在家乡帮大人摇桂花的美好回忆。
姿态:
指指点点:
香飘十里:
理解词语
姿势。本课指桂花树的样子不如梅树优雅好看。
造句:只见小松鼠起跳——落地,在空中还耍着自己优美的姿态,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指频繁挑出他人的缺点,咄咄逼人,或背后
评论人。文中指父亲指着那些花让“我”认识。
造句:不要总在别人背后指指点点。
形容香气浓郁。
造句:秋天,瓜果成熟,香飘十里。
姿态 姿势
都可指呈现出来的样子。
“姿态”侧重指形体的情态、显示的风度或风格。“姿势”侧重指身体呈现的样子,往往同身体各部分的动作相关。
1.这位京剧演员举止端庄、姿态优美、唱腔纯正,深受大家喜爱。
2.我们平时要多注意写字姿势。
辨析词语
相同点:
不同点:
造
句:
1.品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意义段?
2.结合核心问题品读课文。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融情于事的方法
概念:是指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效果:使人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融情于事的写法,通过对……的描写(叙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最喜欢桂花,喜欢它那迷人的香气。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回忆儿时“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我”离开家乡后,给母亲带桂花,又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核心问题: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我”与桂花的哪些事情?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快乐场景?
3.课文为什么要写摇桂花的场景?
4.课文先后表现了“我”怎样不同的感情?
1.桂花树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
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作比较,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再从“不开花”“开花”两个方面来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然后笔锋一转,点出“我”喜爱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浸”字有什么丰富的表现力?
这段话与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照应。前面的“浸”表示花香浓郁,使人沉浸在花香中,此处的“浸”则说明桂花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一年四季带给全村人花香和甜蜜。桂花的香气不受季节的限制永远甜在人们的心里,使村子里的人的生活更加甜美。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桂花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母亲这样说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核心问题:
课文主要写了“我”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我”与桂花的哪些事情?
“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爱桂花、摇桂花、收桂花和读中学时赏桂花、带桂花等事。
串珠问题: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快乐场景?
课文主要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场景。
3.课文为什么要写摇桂花的场景?
通过写摇桂花的场景,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
4.课文先后表现了“我”怎样不同的感情?
课文先后表现了“我”的不同情感:“我”对桂花的喜欢,“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我”对“摇花乐”的怀念。
课文结构
桂花雨
爱桂花——迷人的香气
桂花盛开
香飘四方
摇落桂花
纷纷如雨
一年四季
美好生活
杭州赏桂花
摇桂花
思桂花
给母亲带桂花
又思故乡桂花
充满欢乐
乡思永存
缕缕思乡情
点点桂花雨
课文描写了“我”儿时在家乡帮大人摇桂花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儿时往事的无比怀念之情,抒发了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六月槐花香
看见街上有人摆摊兜售“洋槐蜜”,我不由得想起故乡山村里的那些洋槐树。
在我故乡的山村里,随处都能看到洋槐树。这种树长得粗大结实,材质坚硬。树叶是一串一串的,每一串叶子都由一根茎秆挑出,左右两边对称生长出拇指头大小的椭圆形叶片。从茎秆根部往前,叶片逐渐变小,总有十来对,顶上独生一片。洋槐树的细枝上长着坚硬的刺,摘树叶时,一不小心就会扎到手。农历五月春夏之交,洋槐树就开花了,花期大约能维持一个月。它的花朵很小,只有人的手指甲那么大,花柄青绿,花
瓣雪白,一朵朵花儿就如同一个小小的酒盅儿。花也是一串一串的,但是比叶串繁复得多。一棵大树上往往无数白色花串互相拥挤着,远远望去,仿佛落上了厚厚的白雪,与绿叶相映,煞是好看。
每当槐花盛开的时候,村子的空气里就弥漫着花香,那种浓郁的芬芳里还带着一股甜味儿,直往你的鼻孔里钻,闻了让人陶醉。往往有些吃不饱的小孩子禁不住花香的诱惑,从树上捋下一把槐花送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白天,树上总有鸟雀啁啾,蜂飞蝶舞;夜晚,人们坐在树下纳凉休息,沐浴着花香,看着星星,拉拉闲呱。这是乡村最美的季节,四川宜宾的民歌《槐花几时开》唱道:“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洋槐花也是一种充饥的粮食。每年夏天槐花盛开的时候,母亲都会让我们拿着竹篮采槐花。不用爬树,只要把镰刀绑在大竹竿上,钩下几根细树枝就足以捋满一竹篮,然后拎到门口小溪里淘一下,交给母亲,我们就完成了任务。母亲用开水焯一下,略晾一晾,就可以用来做我们喜爱的美食了。最常见的吃法是用槐花拌玉米面,配上葱花、油、盐、辣椒,做成槐花饼。或者是用槐花和磨豆腐剩下的豆渣混在一起,也配上葱花、油、盐、辣椒,平摊在铁锅上炕熟了吃。每当春夏时节青黄不接时,槐花能让我们单调的餐桌上有了些新鲜,怎不令人欣喜
唐代白居易、宋代梅尧臣、元代元好问等人都写过关于槐花的诗歌。白居易更是有十几首诗写到槐花,比如“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
蝉”“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只可惜白居易等人诗词中描写的槐花是中国特有的国槐,俗称笨槐。虽然它也开花,但花色红艳,花期更长,能持续到八九月份,却不能吃,只能做中药。而如今的洋槐树学名刺槐,原产北美,19世纪中后期才引入我国。如此美丽的洋槐花,没能遇见吟诗作赋的才子们真是莫大的遗憾。
而今,又到了槐花飘香的时节。故乡的山村里,母亲年届八旬,已经是风烛残年,她门前的老槐树开花了吗 她一定还记得让我们采槐花、吃槐花的日子吧 我要快快回家去看看母亲,再闻一闻那醉人的槐花香。
国学诵读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浣溪沙》)
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
(吕声之《桂花》)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桂花花语】
中国人寓桂花为“崇高”“美好”“吉祥”“友好”“忠贞之士”“仙友”“仙客”,寓桂枝为“出类拔萃之人物”。
一、在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下打“√”。
盛开(shèng chéng) 欣赏(xīn xīng)
姿态(zī zhī)
一箩(luó nuó)
杭州(háng kàng)
沉浸(jīng jìn)
√
√
√
√
√
√
二、选字填空。
[漂 飘] (
)流 (
)香
[浸 侵]
沉(
)
(
)犯
飘
侵
漂
浸
三、写出加横线词语的不同意思。
1.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
)
2.很多时候,我们不够成熟。
(
)
3.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
)
4.天下有这么多的新鲜事。
(
)
成长到可收获的程度
人的思想观念等从幼稚向完善转变
刚生产、刚收集或刚制成的
稀罕的,新奇的
四、填写句子。
月是故乡的_____,人是故乡的_____,花是故乡的_____,_____是故乡的_____。
明
亲
香
水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