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粤教版语文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3 小说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年粤教版语文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3 小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1 09: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暴殄/忝列 偏裨/裨益 咽喉/呜咽
B.气氛/气愤 休憩/契约 承诺/偌大
C.托庇/庇护 攒聚/积攒 呼吁/气喘吁吁
D.殷勤/殷红 脐带/畸形 谕旨/瑕不掩瑜
解析:A项,tiǎn,pí/bì,yān/yè;B项,fēn/fèn,qì,nuò/ruò;C项,bì,cuán/zǎn,yù/xū;D项,yīn/yān,qí/jī,yù/yú。
答案:D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安倍上台以来,玩弄两面派手法,接连损害中日关系大局,此次又不顾各方坚决反对和严正交涉,莫名其妙地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充分暴露了其虚伪面目,中国人民对此深恶痛绝。对此,中国人民应该同仇敌忾,大胆担负起领导亚洲各国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重任。
A.两面派     
B.莫名其妙
C.深恶痛绝
D.同仇敌忾
解析:“莫名其妙”意思是“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目的很明确,不能用“莫名其妙”。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变形记》是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
B.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已在全国各大动漫频道播出了近十年,活泼可爱的形象,浅显易懂的内容,明显的本土化特点,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C.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加大治理整顿医药市场的力度,狠刹药品购销活动中的回扣风。
D.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城镇学校的早操、跑步等体育活动尽量安排在校园内进行,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在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上进行集体跑步等体育活动。
解析:A项,不合逻辑,应在“小说作品”后加“之一”;C项,成分残缺,“针对”后缺少宾语,可在“药价偏高”后加“的现状”;D项,不合逻辑,“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不能并列。
答案:B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 ②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研究历史离不开叙述 ③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 ④也包括历史叙述主题个人意识的传递
⑤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 ⑥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
A.②③⑥①④⑤
B.⑤②③①⑥④
C.②⑤③⑥①④
D.③⑤②⑥①④
解析:②⑤强调历史与叙述的不可分,③⑥讲述历史叙述的功效,其中重点在于“传递”,①④具体讲述传递。
答案:C
二、阅读鉴赏(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22分)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已遂等所灭。
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所自得。为古文,洸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裀褥。
(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
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纵:放任
B.贼窘,退巢庙湾
巢:驻扎
C.顺之疾甚
疾:痛恨
D.辍扉为床,不饰裀褥
辍:拆除
解析:疾:生病。
答案:C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顺之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 ②从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 ③渡江,贼已遂等所灭
A.①以 ②者 ③为
B.①且 ②而 ③为
C.①以 ②而 ③乃
D.①且 ②者 ③乃
解析:根据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可推断出答案。句①“”的词义应为“认为”,而“且”无此意义,故可选“以”,排除B、D两项,句②中“”的语境义应为“的人”,而“者”恰有此意,故选“者”,排除C项。
答案:A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解析:先通读大意,从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入手。如“学者不能测其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学者”之前可以停顿,排除B、D两项;再根据句式结构判断,“剖裂补缀”和“区分部居”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两句之间应停顿,排除A项。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取不少心得。
解析:B项中“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错,原文说“斩馘一百二十”,不是“全部歼灭”。
答案:B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顺之)离开京城到蓟镇核查士兵人数,回京奏报缺员三万多人,并奏陈了九条建议。(得分点:“核”“还”“奇”各1分,句意1分)②李遂计划长期包围,困住倭寇,唐顺之则认为这不是好办法。(得分点:“困之”“以为”各1分,句意1分)
(2)请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唐顺之“英勇无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英勇无畏”主要体现在唐顺之在战争中无所畏惧,与胡宗宪讨贼时,有“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三沙又屡告急”,再次失利之后,“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时,“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以上都可看出他英勇无畏。
答案:①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②顺之愤,亲跃马布阵。③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参考译文:
唐顺之,字应德,江苏武进人。顺之生下来就有超常的天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嘉靖八年的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庶吉士。主考官张璁厌恶翰林,将所有庶吉士调出翰林院担任其他职务,唯独想让唐顺之留下。(唐顺之)坚决拒绝,于是被调任为兵部主事。
倭寇侵扰蹂躏江南的时候,赵文华出任军队统帅,他向皇帝上书,推荐唐顺之,唐顺之就担任了南京兵部主事。(顺之)离开京城到蓟镇核查士兵人数,回京奏报缺员三万多人,并奏陈了九条建议。不久,朝廷命令唐顺之前往浙江统帅军队,和胡宗宪一起商议抗击倭寇的办法。唐顺之认为对付倭寇最好的办法,应该把他们阻截在海外,假如放任倭寇登上陆地,那么,内陆就都会遭受侵害。于是他亲自乘船出海,从江阴直抵蛟门,一昼夜行了六七百里。随行的人都很害怕,呕吐不止,而唐顺之神态自如。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唐顺之被提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认为唐顺之的权力不够大,朝廷便又加封他为右通政。唐顺之听说倭寇进犯长江北岸,急忙下令总兵官卢镗到三沙抵御,自己带领副总兵官刘显快速增援,和凤阳巡抚李遂一起在姚家荡大破倭寇。敌人没有办法,退到庙湾驻扎。唐顺之接近敌军(攻打),双方伤亡人数差不多。李遂计划长期包围,困住倭寇,唐顺之则认为这不是好办法,他率领部队进攻倭寇营垒,并用火炮助战,但没有攻下。此时三沙又屡屡告急,唐顺之便又往三沙增援,他督率卢镗、刘显进攻,又没有成功。唐顺之非常生气,亲自骑马上阵指挥。倭寇建起高大的瞭望楼来侦察官军情况,见唐顺之的军队军容严整,便固守阵地不出击。刘显请求退兵,唐顺之不答应,拿着刀径直向前冲,杀到离倭寇营垒一百多步的地方。卢镗、刘显担心失败,坚决请求唐顺之撤回。这时正值盛夏,唐顺之在海船上两个月,身体很不舒服,返回太仓。李遂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担任凤阳巡抚。唐顺之这时病得很厉害,但因为军情紧急,就不敢推辞。他渡过长江,倭寇已经被李遂等人剿灭。
唐顺之对于学问,没有不研究的。对天文、乐律、地理、兵法,没有不穷根究底的。他大量收集古今书籍,加以剖析补充,按门类分为六编,流传于世,读书人不能掌握其中的深意。他向王畿学习良知说,曾经关起门来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取很多心得。他写的文章,恢宏恣肆,纡徐曲折有大家的风范。唐顺之一辈子坚守节操严格要求自己,他把门板拆下来当床用,也不铺褥垫。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7分)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注]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1)结合全词,简要说说“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离家背井的思乡之愁,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漂泊他乡的凄凉孤寂。(写出任意1点得1分,2点得3分。)
(2)意象有乱山、斜日、荒城、暮鼓。(得2分,写出两个得1分,四个得2分)这些意象渲染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气氛,(1分)衬托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孤寂。(1分)(如果学生答“乱山”中的“乱”字一语双关,既有荒凉之意,也表明词人烦乱的心绪可得2分;如果学生答“这些意象以景结情,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孤寂”,可得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3)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答案:(1)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2)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3)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8分)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然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代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12.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中国经典文学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B.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C.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E.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解析:A项,“中国经典文学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有错误,是“犹如”。E项,因果倒置。
答案:AE
1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5分)(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解析:还有道家思想影响。
答案:D
14.按顺序分点列出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要经历哪几个步骤。(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种审美意识影响了文人审美人格境界的建构。②文人对这种审美意识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③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乃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④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文学经典作品创作、接受与评判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15.根据文意,说说《水浒传》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学经典。(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水浒传》其内核是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符合人们在评判文学经典时对“品”的要求,因而能穿越时空依然存在,成为经典。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13分)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傻。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毒。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
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一次看到了麻雀。
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一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16.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但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命存在的珍贵、美丽和欢乐。(2)良心良知,做人的道德底线。(3)指代辍学女孩。
17.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她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但她能发现生活中的阳光和欢乐,热爱生活,善解人意,乐于助人。
18.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1)自身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美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2)外部原因。社会、家庭和学校没有做好应该做的工作。第二问:(1)自身加强道德修养。(2)社会、家庭和学校加强道德教育。
三、语言运用(12分)
19.某中学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对该校学生的图书借阅情况做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图示,请读图后回答问题。(6分)
(1)从图书用途角度简要概括借阅情况。(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50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调查情况向同学们提出阅读建议。(不超过30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同用途的图书借阅量相当悬殊,应试类图书借阅量很大,文学和科普类图书借阅量很小。(或:不同用途的图书借阅量相当悬殊。应试类图书借阅量占绝大多数,文学和科普类图书少有问津)
(2)为提高精神品位(或:为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品格),请注重文学和科普类图书的阅读。
20.阅读下面的示例,为提供的两组镜头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主旨明确,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示例:[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中学生,突然停下来,弯腰将同学扔在校园中的废弃物丢进了垃圾桶。
[画外音]拾起的是垃圾,收获的是成长,传播的是文明。
[镜头一]一辆吉普车减慢速度,停在信号灯前,耐心等待闯了红灯的孩子们过去。这个时候,一名执勤交警对司机微笑,并且敬礼。
[画外音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二]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最后,教室里空无一人,日光灯一直亮到天明。
[画外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画外音一]礼让三分,显示你对生命的珍爱;文明交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
[画外音二]亮了一夜的日光灯,丢了一时的责任心。(一句3分,共6分。价值取向1分,体现主旨1分,修辞手法1分)
四、写作表达(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爸爸去学校接孩子,问:“最近数学学到什么地方了?”
儿子回答说:“在学三角函数。”说完,孩子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爸爸,三角函数它有什么用啊?”
不问不要紧,一问可把爸爸给问住了——爸爸也学过三角函数,但他在工作、生活中还从未用三角函数解决过问题。
确实,我们背了唐诗宋词,读了小说散文,学会了物理定律,完成了化学实验,好多时候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比不上绘画唱歌、驾驶技术、炒股知识等那么有用,实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作前要注意阅读材料,找出本材料的中心话题:如何看待学习(知识)的有用、无用?因此围绕这个话题,可以有如下立意:①不可用太功利的标准去衡量学习(知识)的有用与否。②学习不仅仅是追求实用价值,也包括提升个人的全面素质修养。③切勿以物质与技术的“有用”性去替代健全人格和高尚精神的塑造。④应该学以致用,不能让知识走进“象牙之塔”。⑤学校的教育应与实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