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同唱一首歌,同升一面旗。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是在(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的识记能力,即对国歌、国旗的掌握。
答案: A
2.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这是因为新政协会议( )
A.由全国各族人民选举产生
B.排除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
C.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D.中国共产党起领导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等,所以具有广泛性。
答案: C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以下能体现“人民民主”这一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有(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 五十多年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答案: D
4.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 )
①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从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故选A。
答案: A
5.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④联合执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在中共领导下,民主党派与共产党是一种政治上密切合作的关系,是亲密友党,其主要作用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答案: A
6.2011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3周年。50多年来,宁夏和广西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党的民族政策”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B
7.“文革”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要罢免我国家主席,要通过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但毫无结果,刘少奇最终含冤而死,成为共和国第一大冤案。刘少奇案说明了( )
A.民主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B.以德治国的重要
C.民主合作多党协商的重要
D.当时没有法律依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刘少奇的冤案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发挥作用,没有经过合法程序,严重破坏了宪法。只有健全民主法制建设,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故选A。当时并非没有法律依据,只是法制不健全,不依法办事,D错误。
答案: A
8.建国初期,我国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中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建立一直持续到今天,从未中断。
答案: C
9.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
0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行使立法权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解析: 注意法律和法规的区别。地方人大只能在不与宪法相抵触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法规。立法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还有监督法律执行的权力。
答案: D
10.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B.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C.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系统
D.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解析: 《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答案: B
11.银秀村的200亩水田由村官暗中签约出让,村民获悉后立即表示反对,情绪激昂的村民启动罢免村主任的程序,接着改选新人,保住了水田。材料反映了村民
( )
A.可以随意罢免村官
B.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
C.盲目选举村官
D.阻碍现代化工业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村民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启动正常程序,改选村官,说明随着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我国人民民主法制意识逐渐增强。
答案: B
12.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主权,这主要是指(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解析: 香港、澳门在回归前由外国占领,回归时自然要派自己的军队来行使主权。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事情,所以台湾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答案: D
1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共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作出的努力有
( )
①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签署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④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解题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④史实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①②③史实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A
14.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 )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的构想被有关各方接受
D.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解析: “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香港、澳门能通过外交手段收回,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答案: D
15.2008年12月15日,两岸“三通”正式开启。这一历史性的举措,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台湾商界表示,“三通”为台湾渡过金融危机增强了巨大信心。那么“三通”能够实现开启的原因是
( )
①两岸人民的要求和热切盼望 ②两岸经济文化等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国共两党政策的灵活性和务实性的结果
④台湾接受了“一国两制”方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④的说法不准确,据此并不能说明台湾当局接受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6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分)
(2)从材料二中可获得哪些信息?(6分)
(3)材料一中的图二和材料三分别体现了我国哪些政治制度?各项政治制度分别有何意义?(8分)
(4)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哪项政治制度?(3分)
解析: 回答第(1)问时根据图片判断是哪一历史事件;
第(2)问从材料中的权力归属、材料的出处及由此体现出的1954年宪法的性质等方面归纳;第(3)问从材料三中党派的构成、职务的比例,可分析出中共占50%以上,居领导地位,由此再结合材料其他信息进行回答;第(4)问结合西方政治制度及考虑西方是多党政治,多党竞争,互相攻击;而中国则是中共领导,多党团结合作,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为参政党。
答案: (1)开国大典。(3分)
(2)1954年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6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共同建设国家。(8分)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分)
17.历史上台湾与大陆有三次分离,两次回归。第三次分离使台湾与大陆至今还没有统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于右任1962年《望大陆》
材料三 1980年以来,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已被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请回答:
(1)《春愁》作于何时?作者为何而愁?(4分)
(2)“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身在海峡对岸的于右任先生为何只能葬在高山上“望我故乡”?(4分)
(3)材料三出现“和缓松动的暖风”的原因是什么?(8分)
(4)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台湾与祖国分离的过程及现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解答此题应结合甲午战争、解放战争和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知识回答。
答案: (1)1896年。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4分)
(2)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1949年随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残余势力从大陆退守台湾。从此,台湾与大陆处于敌对状态。(4分)
(3)由大陆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在台湾岛内逐渐引起强烈反响;大陆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促进和缓交流;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8分)
(4)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特别是美国的阻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