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P56】
课时
高考考点
第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2讲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第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P56】
原始社会(前21世纪前):石器时代,刀耕火种,养蚕织丝。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青铜时代,木耒石锄,原始瓷器,井田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走向铁器时代,铁犁牛耕,男耕女织,前594年初税亩,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秦汉(前221—220):代田法,青瓷,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220—589):翻车,白瓷,灌钢法,均田制。
隋唐(581—907):曲辕犁,筒车,大运河,柜坊、飞钱,市舶使。
五代宋元(907—1368):高转筒车,交子,坊市界限打破,租佃关系普遍化,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完成。
明、清前期(1368—1840):风力水车,资本主义萌芽,商帮,海禁闭关。
第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夯
实
基
础 【P56】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基础梳理】
原始农业
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主要的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人们过着迁徙的生活。
商周农业
农具:木制耒耜为主、石锄、石犁,珍贵而稀少的青铜农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治虫。
发展表现:五谷丰登(粟、黍、菽、稻、麦);六畜兴旺(猪、牛、羊、马、狗、鸡);桑、麻种植;生活从迁徙走向定居。
认识: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中国农业社会基础。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改良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真题演练】
【例1】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B)
A.井田制已经瓦解
B.铁器牛耕尚未普及
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
D.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
【解析】虽然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但《管子·轻重乙》中没有记载犁,说明铁器牛耕在当时还没有普及,故B项正确。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使用,而材料未提到犁,可排除A项。土地私有成为主流是在战国时期,可排除C项。当时青铜农具比较少,可排除D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基础梳理】
耕作方式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牛耕并逐步推广。
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
东汉时期:铁犁牛耕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犁评可调节深浅。
耕作技术进步
春秋战国:使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出现耕耙耱技术,南方出现耕耙技术。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人力)。
唐朝:筒车(水力)。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重难突破】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真题演练】
【例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B)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排除A项;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排除C、D两项。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基础梳理】
集体劳作时代: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集体劳动有利于提高工效,“千耦其耘”。
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
(1)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具有分散性。
(2)为满足自家需要和缴纳赋税的自给自足。
(3)精耕细作。
(4)抗灾能力低,具有脆弱性。
(5)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作用
积极作用:农民因拥有生产资料而具有积极性;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精耕细作;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稳定。
局限性:地主的剥削重,政府的赋役重,抗灾能力弱,农民极易陷入贫困;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重难突破】
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真题演练】
【例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C)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人桑蓬”,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兼并与集中,排除A、B两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所有权问题,排除D项。
【考点延伸】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
【真题演练】
【例4】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C)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以家族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解析】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
【他山之石】
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岳麓版的补充说明:
1.古代的租佃关系:
(1)概念:地主以出租土地给佃农,收取地租为收益,地主与佃农构成租佃关系。
(2)发展:战国产生;汉代发展;宋代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土地出租订立契约;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人多地少,出租土地利益大。
(3)积极作用: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发展。
2.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
(1)两晋之际:北方战乱,农业生态恶化,人口大量南迁。
(2)唐中期后:安史之乱,北方人口涌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3)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北方人口第三次南迁。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孙吴、东晋、南朝:开发江南。
(2)中唐以后:南方发展并逐步超过北方。
(3)南宋: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岳麓版的不同说法:
(1)井田制: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宫廷掌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来源;自耕农私有土地,既是使用者,也是土地主人,但规模限于家人自种。
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1.“神农”的传说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3)经济形式: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赋税和力役
(1)赋税:
①表现:“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②影响: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2)力役:
①表现:沉重的力役:徭役沉重。
②影响:使劳动者被迫离开土地。
考
点
集
训 【P210】
一、选择题
1.(2016一中)农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已发现1万余处,早期遗迹包括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等。这些遗址已存在大约(B)
A.十万年
B.一万年
C.八千年
D.六七千年
【解析】实际考查古代农业出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材料中明确提示“农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故这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迹出现时间是距今大约一万年。
2.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提到的“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B)
A.青铜
B.骨头
C.铁
D.钢
【解析】据材料“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耒耜”被发明时,属于原始社会末期,所用的材质主要是骨头,即骨耜,故B项正确。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产生,但很少用于农耕,故A项排除。铁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故C项排除。中国古代几乎没有钢农具,故D项排除。
3.由迁徙走向定居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成就,促使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A)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
【解析】随着种植业的发展,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逐渐由迁徙、游牧走向定居,故本题应选A项;B、D两项发生于定居生活后,C项属于客观因素,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最重要因素”不符,均排除。
4.(2017长郡)传统观点认为,铁器的使用是在西周末期。战国时的《禹贡》和战国初至西汉初年成书的《山海经》都记载,禹时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山海经》指出:“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这说明(B)
A.古代书籍记载的内容基本没有价值
B.《禹贡》《山海经》的记载有待考证
C.夏商时铁器已经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D.战国时期仍然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时代
【解析】古代书籍记载的内容基本没有价值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禹贡》《山海经》的记载有待考证,都是后人记载,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夏商时铁器已经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并将其逐渐推广,故D项错误。
5.(2017一中)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C)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的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6.(2016一中)下列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出现时间最晚的一项是(C)
A.代田法
B.筒车
C.风力水车
D.耕耙耱技术
【解析】A、B、C、D四项出现的时间分别是汉代、唐代、明清、魏晋。
7.北宋沈辽诗曰:“山田绕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有如万夫力,欢呼倾众壑。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诗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
A.筒车
B.人力翻车
C.耧车
D.风力水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灌溉工具筒车的特点,故A项正确。人力翻车的动力是人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排除。耧车属于播种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C项排除。风力水车以风为动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排除。
8.(2017一中)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
B.家长制受到挑战
C.公民意识增强
D.中央集权的削弱
【解析】题目中“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表明个体的小农经济兴起,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故A项正确;“自我意识和家庭的观念”不是说家长制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题目中是说个体小农经济,不是说公民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中央集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9.(2017长郡)学者方行在《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指出:“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了江南农村(C)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解析】由材料中的“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可以看出这是江南小农经济的典型表现,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排除D。
10.(2017一中)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A.小农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析】B项“抑制”、D项“不能提高”说法错误,排除;C项“长期推行”与材料时间“14—20世纪中期”不符,且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参考答案】(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春秋时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征暴敛而破产。
12.古代中国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乡村也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庭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的主要劳动者。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
,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乡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而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特点:乡村逐渐繁荣,部分发展为新兴商业都市;新居民点不断出现;以自耕农经济为主。
(2)变化: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得以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普遍建立。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第2讲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夯
实
基
础 【P58】
一、官营手工业
【基础梳理】
(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
①冶铸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两汉发明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②制瓷业
时期
成就
商周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秦汉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魏晋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元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③纺织业
时期
成就
商周
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秦汉
西汉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隋唐
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
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重难突破】
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的原因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真题演练】
【例1】(2013福建)《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B)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说明唐代工匠不能随便更换职业,①错误;材料中体现了不同的工种学习尽管时间长短不等,但以“年”计算,说明这些工匠不是临时工,④错误;材料中工匠的学习时间长的达四年之久,说明工匠长期在官府作坊工作,而“教作者传家技”也说明工匠的职业是世袭的,②③正确,故选B。
二、民间手工业
【基础梳理】
(1)类型
①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①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②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宋代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和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③明清时朝: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重难突破】
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市场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真题演练】
【例2】(2016全国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与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无关,也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三、手工业享誉世界
【基础梳理】
原因
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
重要成就
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
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重难突破】
古代中国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1)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经济条件: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动力革新的要求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真题演练】
【例3】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的瓷器。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B)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
【解析】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唐朝,出口商品除了瓷器以外,还有丝绸等,故A、D两项不正确;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故C项不正确。“公司、团体”都是外国最早出现的,说明当时许多瓷器为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故选B。
【考点延伸】
资本主义萌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有不同看法。以下采纳的是教材普遍采用的观点。)
时间:明朝中后期。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拥有较多资金的作坊主和商人(背景:商品经济发展);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力(背景:市民阶层的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地点: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丝织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开设“机房”;清朝时,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也增多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方式,代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真题演练】
【例4】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而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一些棉纺织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也投入到生产领域,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购进棉花或棉纱,分发给当地居民,居民纺纱或织布成品,再销售给商人。这样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人就是早期的资本家,居民则是雇佣工人。这说明,在这些地区已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故选A。
【他山之石】
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1.官营手工业:
(1)发展:
①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②唐宋:出现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③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特点:
①优点: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
②不足: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2.私营手工业:
(1)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
(2)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变化:
①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繁荣,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家庭手工业:
(1)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特点:十分普遍,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3)作用:①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②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4.岳麓版的不同说法:
棉纺织业:
①宋末元初:边疆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工具,革新技术。她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③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田庄手工业:
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考
点
集
训 【P212】
一、选择题
1.据考古发现,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贵族的典礼、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是器主人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佑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由此可见(D)
A.商代的青铜器制造业极其发达
B.商代礼乐制度已经十分完备
C.青铜器是王室、贵族重要的生活用品
D.青铜器是研究商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物
【解析】根据材料“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贵族的典礼、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是器主人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可以看出,商朝的青铜器可以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等级制度和社会状况,由此可以得出青铜器是研究商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物。所以答案选D。A、C两项不是题干反映的主旨;礼乐制度建立于周代,排除B。
2.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
中记载某种炼钢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坚紧,生铁安置其上……洪炉鼓鞘,火力到时生铁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该炼钢工艺最早出现于(C)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故C项正确。战国、秦汉时期灌钢法尚未出现,故A、B两项排除。隋唐时期不是灌钢法最早出现的时期,故D项排除。
3.(2016一中)“唐三彩”盛行于唐代,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经过低温焙烧,形成多种色彩。下面对其解释正确的是(B)
A.彩瓷技术出现于唐朝
B.彩陶技术为彩瓷业发展奠定基础
C.它实际上属于青花瓷一类
D.它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低温”,结合所学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可以推理出唐代尚无彩瓷,只有彩陶。但它为以后彩瓷技术奠定基础。元朝以后出现青花瓷,可以视为彩瓷的起步。所以合理的解释只有B。
4.(2017长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尤其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有些城市因官营手工业发达而得名。下列古今地名对照中,能体现出这一特征的是(D)
A.羊城——广州
B.金陵城——南京
C.幽州——北京
D.锦官城——成都
【解析】蜀汉时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在此设置“锦官”进行管理,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简称“锦城”。
5.(2017附中)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D)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府以诏令形式强调:百工伎巧、养马之人必须世代相袭,为官府服役,不许改业,违者重罚。
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解析】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明朝时棉花的种植量进一步扩大,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民间麻的种植地域面积大辐减少,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与明代的时间不符,排除;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
7.(2016雅礼)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反映了(C)
A.苏州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清初官营手工业的普遍衰落
C.机户成为苏州丝织业的主体
D.机工的生产积极性严重不足
【解析】由材料可知,康熙六年苏州民机数量已数倍于官机,机户已成为主体,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于明中后期,A项错误;B项“普遍衰落”说法绝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
8.(2016雅礼)《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D)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解析】传统男耕女织结构下家庭棉纺织作坊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故选D。
9.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材料反映出(C)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
B.苏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当时罗马宫廷生活奢侈腐化
【解析】由“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可知题干主要反映中国纺织技术精湛,水平高超,故选C。A项错在“直接”二字;B项错误,当时对应中国的朝代是汉朝,汉朝苏州还不是丝织业中心;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0.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传统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官窑生产规模大且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因而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宋朝;C项错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项错误,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某些领域如纺织、制瓷、矿业等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参考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2)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沿线地区。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
12.棉纺织业是中国古代后来居上的手工业部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南棉布整染工场数量相当大,仅苏州城里就有踹布商340多人,办手工工场即踹坊(即棉布整理、加工的作坊)450余家,共雇工匠19
000多名,平均每家踹坊雇工匠40多名。“细查苏州阊门一带,充包头者共有三百四十余,设立踹坊四百五十余处,每坊容匠各数十人不等,查其踹石已有一万九千余块,人数称是。”(注:《雍正朱批谕旨》第42册)
——罗肇前《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盖贫者不能具丝絮,故捣麻使熟,着之于袍也。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着袍,则不能生暖。古人五十始衰,则必衣帛,职是故耳!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中国在棉纺织业上属于后来者……明代以前,中国的棉纺织物基本只用于国内的消费,与国外织物并无明显的优势。但到18世纪,产于松江府的本色棉布由于其精湛的品质成为欧亚贸易中的重要出口商品。
——宋李健《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苏州棉纺织业在经营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规模大,实行手工工场形式的集中生产;以雇工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丝织品过于贵重,麻布不能御寒和保暖;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个阶层穿着;元代以来,棉纺织技术进步;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花产量提高。
(3)满足了国内广大民众的消费;改变了中国以丝织品为主的传统贸易结构;有利于推动古代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
夯
实
基
础 【P60】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基础梳理】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繁荣
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进一步繁荣
①城镇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以后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商人地位长期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3)隋唐时期,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已经出现。
(4)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6)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目的在于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7)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真题演练】
【例1】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A)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根据“16世纪”可以判断此时为明朝,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材料中的“经营棉布、粮食”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①正确;商人积累财富后用于买田置地,这是“重农抑商”“农本”思想的影响,②正确;从汉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政府一直掌握盐铁的控制权,③错误;商人地位提高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④。故选A。
【例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B)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北宋纸币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①正确。“铜版”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材料中说的是铜版拓片,而非纸币实物,③错误。纸币便于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④正确。故选B项。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基础梳理】
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
(1)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坊”严格分开。
(2)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3)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期
(1)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为首的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4)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连,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城市的发展
(1)表现:
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商业城市兴起与繁荣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南方: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重难突破】
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从周至唐)→放松限制(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活动。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宋元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早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真题演练】
【例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C)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材料大意是:北宋官员上奏太宗,主张撤销乡村集市转而到城邑交易的建议未被采纳。这表明宋代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A项与材料信息“间日集……”不相符,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宋朝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坊市制崩溃,排除。故选C。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基础梳理】
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西汉时,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元朝时,泉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纸币广泛流通。
明清时期走向衰落
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表现:只在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交易。
主要特点
以朝贡贸易为主,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唐朝、两宋、元朝等朝代对外贸易非常繁荣。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西汉至明朝前期,我国历朝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发展和加强管理对外贸易。
(2)中外贸易往来的特点:
①陆路贸易为主向海路贸易为主转变:
表现:汉朝陆路为主;唐朝海陆并重;宋元明清重海路。
唐宋转变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航海事业发展;西北民族政权阻隔;外贸主要商品变化(如瓷器更适宜走海路)。
②官方贸易:贡赐贸易(外交手段)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③主要输出商品:汉:丝绸;唐:丝绸、瓷器;宋:丝绸、瓷器、茶叶。
④外贸伴随文化交流:例如敦煌文化,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
⑤外贸促进民族融合:例如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中国,与汉、蒙、畏兀儿等族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①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朝贡贸易,长期“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②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真题演练】
【例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C)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朝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国威,不计较经济效益,而在民间实行严格限制的海禁政策。故选C。
【考点延伸】
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真题演练】
【例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其依据之一应是这一时期(B)
A.政府鼓励流通以活跃经济
B.严格的坊市制度逐步废弛
C.都城成为专业性商贸城市
D.地域性商人群体逐步形成
【解析】据材料“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依据之一应是这一时期严格的坊市制度逐步废弛,突破坊市界限,B项正确。政府鼓励流通,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都城是政治中心,不是专业性商贸城市,排除C。地域性商人群体逐步形成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他山之石】
岳麓版教材补充说明的史实有:
1.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2.隋唐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3.元代更广泛地流通纸币。
考
点
集
训 【P215】
一、选择题
1.(2016一中)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与商人盟誓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由此可见当时(D)
A.商人社会地位卑微
B.郑国国力衰微
C.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政治与商业联系紧密
【解析】材料用的是“郑商之盟”,引文的意思是“你不背叛我,我不会强行买卖,或抢夺你”,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商人活跃、影响大,以致国君与之结盟,A、B两项不符合题意。政界与商界盟誓恰恰体现的是重视商人、商业,排除C项。故选D。
2.(2017一中)某同学家里收藏有古代钱币一枚(如右图),俗称“大钱”。该钱币铜质,重10克左右,相当于三个小钱的重量,但当时可以抵十文钱来花。它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个时期(D)
A.先秦
B.秦汉
C.魏晋
D.唐宋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货币史。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唐朝开元通宝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且“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故选D项。
3.(2016一中)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额占百分之八十。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分别占百分之四十和六十。这一变化反映了(D)
A.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
B.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作准备
C.北宋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转型
D.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交子发行的面值由大到小,其原因在于币值较大便于大宗商品的交易,而小币值则有利于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交子,这从本质上反映交子同市场的联系加强了,故选D。
4.(2016一中)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C)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反映明朝初年重农抑商政策有所削弱
【解析】“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说明晋商发展与国家政策有关,故选C。
5.(2017一中)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
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
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
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伴随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从业者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群体,故单独划户。题目问的是“变化”,故从唐宋不同角度出发,立足宋代新现象。
6.(2017一中)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D)
A.说明当时农村经济日趋萧条
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
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灾难性后果
D.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城市里外来流动人口多,说明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7.(2016一中)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解析】根据材料中“南曰墟,北曰集”“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等内容可知,所反映的主要是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A项正确。
8.近年来,广州与福建泉州在争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上产生一些争论,如果你支持广州是始发港,你认为最有力的证据是(D)
A.2002
年广州召开“海上丝路与广州港”大型学术讨论会
B.《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洋南岸和斯里兰卡等地
C.1993
年出版的《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书
D.广州汉墓出土的大量舶来品及广州南海神庙、清真先贤古墓等遗址
【解析】“广州汉墓出土的大量舶来品及广州南海神庙、清真先贤古墓等遗址”是中外交流的象征,故D项正确;“2002
年广州召开‘海上丝路与广州港’学术讨论会”时间太晚,故A错误;“汉朝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洋南岸和斯里兰卡等地”不能证明是从广州出发,故B项错误;“1993
年出版的《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书”时间较晚,故C项错误。
9.(2016附中)《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B)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的家庭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
【解析】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夜间贸易,故B项正确。
10.(2017长郡)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D)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
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解析】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可能对金价上涨有影响,但不是主因,崇祯年间权阉已灭,故A项错误;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那么国内金银输入输出有限,价格不会波动这么大,故B项错误;明代嘉靖时期推行赋役征银政策,影响的是银与铜钱比值,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金价上涨,银价下跌,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关,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16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以来,我国古代城市的基本模式,是一种严密封闭的街区结构。以唐代长安、洛阳为例,除了用高大的城墙封闭整个城市以外,在城内,皇宫被封闭。百来个居住区——坊,三两个商业区——市,又分别用围墙各自封闭起来。白天开放,黄昏关闭。坊与坊之间,有若干条横直大街。大街两旁,没有商店,也没有普通的民居。只有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僚府第才能临街开门。汉代临街开门的资格是万户侯。
——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是在封建主的领地或教会领地的包围之中出现的,以商人为首的城市居民通过与封建主的斗争取得了城市的自由。中世纪的城市是一个自治团体:一方面是相对于封建领主统治的自治,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统治。在形式上城市的自由是通过城市同封建领主之间订立的宪章或条约来确定的,城市必须向封建领主纳税,但后者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这样城市就成了一个自治自由的世界。而包围着它的却是一整套以束缚个人自由为特征的封建体系,所以德国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城市自我管理的核心是它的市民群体。市民是享有公民权的城市居民,因而市民群体就是城市的公民群体。市民的公民权赋予他们参与城市事务和城市管理的权利。
——摘编自徐芳亚《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材料三 宋代时“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宋代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市镇通常也没有修筑一道画地为牢的城墙,因为作为自发的商品交易中心,它们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征。
(2)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材料三中“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的理解。
【参考答案】(1)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封闭、保守、分散;等级森严;商品经济不发达。
中世纪西欧:以商业贸易为主;一定的民主性、独立性或自主性;是一个共同体。
(2)商品经济繁荣;民间自发、一定程度自治;开放性,打破商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理解: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是从近代化的标准来看宋代,认为宋代是中国近代化开端。
理由: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时间不受限制,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兴起;租佃关系普遍,契约关系盛行;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12.(2016一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例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外商货物
货物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达400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从材料中归纳两个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参考答案】观点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
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
观点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
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朝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收取海外贸易商税,拓展财源。
观点3,管理越来越规范。
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
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学生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合理即可。)
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
夯
实
基
础 【P63】
一、土地制度
【基础梳理】
原始社会: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井田制的演变
(1)内容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土地上耕种。
(2)瓦解
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出现;战争频繁。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形成
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各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确立
时间:战国晚期。
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各国的变法运动。
特点
(1)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2)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
(3)农民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形式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影响
后果:土地兼并严重,社会两极分化。
抑制兼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一条鞭法的实施和鱼鳞图册的制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在原始社会,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3)战国时期,在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始终,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4)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之间的矛盾。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二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奏效,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注意: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国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农民容易失去土地而租种地主的土地,使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真题演练】
【例1】(2016全国Ⅱ)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例2】(2016全国Ⅰ)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B)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二、“重农抑商”政策
【基础梳理】
原因:商周及后来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目的: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表现: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中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
汉武帝时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明清: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保障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的发展,违背历史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1)原因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重农抑商的主张。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人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真题演练】
【例3】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解析】第(1)问“做法”根据材料“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回答。“成效”根据材料“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分析。“目的”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两个角度概括。“经济后果”从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进行概括。第(3)问可结合题头“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概括二者的关系。
【参考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基础梳理】
明朝的“海禁”
原因: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明统治者担心敌对势力与倭寇勾结,危及统治。
内容: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人民不得擅自与外国互市。
清朝的“闭关锁国”
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
直接原因:孤立抗清势力和防止外来骚扰。
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许广州一地与外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闭关政策”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独立的作用。
消极: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重难突破】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这一方面原因的最好印证。
②政治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
③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④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影响
①积极:“闭关锁国”政策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真题演练】
【例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B)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和“海禁”政策。由材料“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可知,明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题干材料“抚臣涂泽民……请开市舶”可知,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延伸】
相关时期东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组成。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而西方文明以海洋为中心,工商业繁荣,早在14、15世纪意大利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实行重商主义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农耕文明转化为工业文明,相比之下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真题演练】
【例5】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C)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 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中国古代一直是世界最富的国家 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东西方比较研究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停滞于静止状态”是说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封闭性和稳定性,①③与之无关,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他山之石】
1.商鞅在秦国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君主私有土地:
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3.编户齐民:
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承担者,他们名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来源。
4.岳麓版的不同说法:
(1)商业的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强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向发生矛盾,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2)明太祖、清雍正帝强调重视本业,厚本抑末。继续实行专卖政策,加征商税。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
点
集
训 【P217】
一、选择题
1.(2016一中)国内部分学者对井田制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孟子井田说赖以建立的前提是个体劳动普遍化,只有个体劳动已经成为可能,才会出现“八家各私百亩”的事实,反之,在个体劳动尚不存在的情况下,无论把私田说成是农奴的份地,抑或说成是公社社员的份地,都会显得毫无意义。由此可见,他们的质疑主要是针对(C)
A.土地的国有性质
B.井田的分布形状
C.生产的组织形式
D.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解析】概括质疑者的观点就是:孟子描述的井田制只可能存在于个体劳动普遍化的基础上,但个体劳动当时并不存在。所以符合题意的只有C。
2.(2016四校)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的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C)
A.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
B.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
【解析】A项解释了其“作用”,而非“进步性”。B项错误,春秋时期赋税改革早已有之,鲁国“初税亩”是公元前594年。D项错在“封建国家”。只有C项直接说明了子产改革的历史进步性——顺应或推动历史发展。
3.(2016雅礼)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B)
A.商鞅“重农抑商”
B.北魏推行均田制
C.北宋“不立田制”
D.张居正“田赋征银”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立国的前提是养民,收取赋税是资国的方式。北魏均田制将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有助于“养人”和“资国”,故B项正确。A项未涉及“赋人取财”,排除;C项会加剧土地兼并,不利于“养人”和“资国”;D项未涉及“养人”排除。
4.(2016一中)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A)
A.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B.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C.推行抑制土地兼并政策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解析】宋代国家除了维护自由租佃关系的存在,并不干预地主与农民的经济关系,使租佃经济活动有条件在运动过程中自我调节,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5.(2016一中)“僇(通‘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是《史记》记载的商鞅变法措施。下面解释合理的是(D)
A.“本业”指本职工作
B.“复其身”即提高他的身份地位
C.“及”是连词,和或跟
D.“孥”同“奴”,指奴隶
【解析】实际考查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合理解读经典材料是关键。“本业”与“末利”对应,故应该理解为农业,所以A项错误。“复其身”本意是恢复其人身自由,也就是免除其徭役,所以B项错误。“及”这里不能解释为“和”,而应该解释为“而,以至”,否则从事商业的就要没入官府做奴隶,这显然有违常理,所以C项错误。
6.(2016一中)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往往设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而且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缉私任务,负责查办私贩茶盐等行为。这样的做法本质上是(A)
A.以赋税征收控制私营经济
B.维护官营工商业的垄断地位
C.逐步消灭工商业的私有属性
D.捍卫政府对茶盐的垄断性经营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向私营工商业者收税,以及打击侵犯国家专营范围的私商,从而达到对私营经济的掌控。B、D两项无法正确解释前面的税收;C项错在“消灭”,抑商是抑制而不是消灭。
7.(2017一中)汉朝农民购买铁器时,“善恶无所择”;甚至出现出卖铁器的“吏数不在,器难得”。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
A.官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的霸道
B.重农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铁农具匮乏需要政府管控
D.农民根本无法从市场上买到铁器
【解析】汉代盐铁官营,官营手工业的部分产品是面向市场的,垄断经营获取暴利。铁垄断,属于官营手工业,农民买铁器遭遇各种困难,表明其面向市场的霸道。B项错在“压制”,C项错在与材料无关,D项错在“根本”。
8.(2016雅礼)虽然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A)
A.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
D.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
【解析】商业管制背后反映的是官营垄断,进行官营垄断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长期以来这种政策能够因循沿袭的主要原因就是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保障百姓生产生活的稳定虽然是一个目的,但并不是最主要的,故B项错误;本身这种行为就是官营垄断,而目的并不是“保证官营产品垄断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商业的重视,而不是对商业的抑制,故D项错误。
9.(2016一中)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清朝顺治帝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明清之初海禁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D)
A.禁止沿海居民对外贸易
B.体现了皇权下的专制集权
C.践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以与外国人往来为重点
【解析】朱元璋重点禁“通番”,防范的是外洋番人;顺治帝重点是“迁海”,防范的是郑成功等反清力量。
A、B两项是共同点;C项均有一定的关联(“贸易”与“商船”)。
10.(2016四校)右图为高中历史课本插图《浙海关商照》,其中可辨认文字有“通船人名册”“实”“乾隆”“廿五”“巡抚浙江部院”“行”。据此推理,它(C)
A.是清朝时外商递送给浙江巡抚的照会
B.是乾隆帝颁给民间商人的海船营运证
C.能反映当时的经济和政治
D.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
【解析】该图片能够反映清朝乾隆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且图文内容基本符合史实,所以选C。A项错在“照会”,因为文字提示是船主“名册”情况属“实”,可以放“行”,所以应当是通关凭证。不能确定是乾隆帝颁发的,“乾隆”“廿五”只是文书的时间格式,所以B错误。D项错在“近代”。
二、非选择题
11.(2016一中)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注:东京街名)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街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故永绝蚊蚋。”
——[宋]蔡條《铁围山丛谈》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卷五载,汴京计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则里瓦,其中大小勾栏(相当于戏院)五十余座”,另有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其中,大的瓦舍可容数千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南宋临安瓦子的繁盛有过之而无不及。
材料三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二可以见证今天哪些城市的历史?北宋纸币铜版的发现有何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宋商业发展有哪些重大突破?举例说明宋代在文化上的成就“对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1)城市:开封、杭州。
意义:北宋已经出现纸币,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证据。
(2)突破:城市繁荣,突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有专门娱乐场所“瓦子”;东京和临安非常繁华。草市发达,农村的集市逐渐形成市镇;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和推广;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南宋政府鼓励外商;泉州是当时最大港口;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成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管形火器的出现,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理学产生,对亚洲众多国家影响大。
12.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ɡ,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参考答案】(1)状况: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政策: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关系:相互影响。
【P65】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一方面是耕作技术在进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时就采用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采用耕耙耱技术,南方采用耕耙技术,直至今天,中国农村还在采用这种技术。另一方面,耕作制度也在发生变化,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由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还有些地方出现一年三熟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历史悠久,农具不断改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农产品非常丰富,具有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形成了小农经济,具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
3.中国古代手工业:要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式,官营手工业冶炼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发展历程;民间手工业的两种形式,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正确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4.中国古代商业: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理清商业发展的时间线索,以及商业发展的特点,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商业发展的特点,也要掌握商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5.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熟悉土地制度的演变,了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要把握这些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应该全面评价,不能一概而论;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018’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
历史(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本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周易》中的这一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是(A)
A.古代中国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
B.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C.原始狩猎工具的创制极大地丰富了食物来源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先民们的创造,A项符合题意。B项说的是小农经济,应排除;据“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及所学知识可知,耒耜是翻土工具,C项中的“狩猎工具”显然与材料不符,应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2.(2017附中)中国古代对于“农民”的称呼,青铜器上有“臣”“众”,先秦文献有称“野人”,秦汉有称呼“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时称“庄客”“佃”“农民”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C.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
D.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农民称呼的不断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以及农民地位的变化。
3.“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