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山学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5题,共75分.)
1.通过时间轴观察历史是一个很便捷的方法,以下时间轴的年份与事件匹配正确的是( )
A.①灭陈 ②建隋 ③建运河 ④建唐
B.①建隋 ②灭陈 ③建唐 ④建运河
C.①建隋 ②建运河 ③建唐 ④灭陈
D.①灭陈 ②建运河 ③建唐 ④建隋
2.隋朝统一后,封建小农经济繁荣的典型表现是( )
A.隋朝官仓存粮多 B.造船技术水平高
C.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D.开凿大运河
3.古人曾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运,其为利也博哉。”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4.对下列有关《入仕(做官)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认识不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朝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两晋寒门子弟做官的比例比较低
B.隋朝寒门子弟读书最用功
C.隋朝寒门子弟做官较前期开始有明显上升
D.北宋寒门子弟做官增多是因为“偃武兴文”的政策
5.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书称这一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他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6.唐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官僚俸禄,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祐的建议。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行中书省
7.郭沫若曾赋诗一首:“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不可能包括( )
A.儒家思想 B.建筑艺术 C.佛学经典 D.活字印刷
8.630年至834年的二百余年间,日本19次派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者为15次)来华,规模少则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9.观察如图(我国南北经济占比图),以下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 )
A.隋朝初期 B.唐朝初期 C.两宋时期 D.元朝时期
10.两宋期间,我国政权分裂,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互并立。以下关于民族政权所属权搭配不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辽﹣﹣耶律阿保机 B.西夏﹣﹣元昊
C.金﹣﹣完颜阿骨打 D.蒙古﹣﹣忽必烈
11.两宋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全国皆知,以下可以印证这句的材料是( )
A.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B.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盛行
C.仅在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
D.极其精制,(陶瓷)釉色亦莹澈,为当时所珍
12.两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 )
①通俗小说频繁涌现 ②词成为文化主流
③瓦子、勾栏兴起 ④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3.《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而今重文轻武,老伯是按院题的,若武职官出名自辩,他们不容起来,反致激怒弄坏了事。”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统治时期。
A.赵构 B.李世民 C.元昊 D.赵匡胤
14.与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风相近的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15.“这个和约拉近了我们和女真族人民的距离,使我们的文化更加融洽。”这个“和约”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议 C.宋金和议 D.嘉定和议
16.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民间流传“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C.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关子
D.两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北方
17.“(宋)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纸币)……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支持制造)之。”最有可能历经这个场景的古人是( )
A.杨广 B.辛弃疾 C.张骞 D.李白
18.假如你是宋朝时期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那么,下列情况和史实相符的有( )
①你家有一大片稻田 ②你有一些矜贵的瓷器
③你哥有机会在宣政院工作 ④你一家有时可以坐船出外观光
⑤元旦当年闻见爆竹声声。
A.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19.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主要的原因包括( )
①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②造船技术先进
③泉州自古以来受到政府的重视 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如图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中信息,这应该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2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22.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23.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至( )
A.海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24.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造纸术、司南、火药、活字印刷
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司南
C.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司南
D.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
25.在下列历史场景中,你认为与史实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东汉时,大臣用纸张书写奏折
B.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枪和火炮打败曹军
C.南宋时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论语》
D.宋代时期人们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二、综合题(26题12分,27题13分,共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认同和拥戴。【来源:21cnj*y.co*m】
材料二:从历史的后端来看,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差点能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北宋)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辽国)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徹《栾城集》
(1)唐太宗时期,各少数民族由于尊重他,给他予以尊称,这尊称是什么?唐朝的民族政策对我们现在改善民族关系有何启示,请列举两点。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是否一样?如果不是的话,请分析材料二该说法是否合理。
(3)将材料三和材料一作对比,他们所形成局面相同吗?所形成该局面的原因是否相同?并作简要分析。
27.水路,陆路,路路皆通。商业,农业,业业皆兴。汉、宋都是我国的经济大国,阅读下面史料,体会汉、宋的经济发展奥秘。2-1-c-n-j-y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所示的路线叫什么?如果某西汉商人李四沿着该路线去到大秦,并从大秦带回该地特产,他会带什么,请举一例。
(2)材料二是宋代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当时的著名港口城市有哪些?请举两例。如果某南宋商人马五沿着该路线出发,他最远可以去到哪两个地方?
(3)材料二和材料一两幅图对比,有何不同,请合理例举两例。
(4)从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角度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具有何共同意义?它对我国现阶段外贸发展有何积极启示?www.21-cn-jy.com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山学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5题,共75分.)
1.通过时间轴观察历史是一个很便捷的方法,以下时间轴的年份与事件匹配正确的是( )
A.①灭陈 ②建隋 ③建运河 ④建唐
B.①建隋 ②灭陈 ③建唐 ④建运河
C.①建隋 ②建运河 ③建唐 ④灭陈
D.①灭陈 ②建运河 ③建唐 ④建隋
【考点】51:隋朝的建立;53:隋朝大运河;55:唐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以时间轴为切入点,考查隋唐时期的相关知识.
【解答】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①灭亡陈朝,②开通运河,③建立唐朝,④建立隋朝.
故选D.
2.隋朝统一后,封建小农经济繁荣的典型表现是( )
A.隋朝官仓存粮多 B.造船技术水平高
C.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D.开凿大运河
【考点】51: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的有关内容.隋文帝在581年建立隋朝,589年隋统一全国.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他在位时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官仓存粮多,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故选A.
3.古人曾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运,其为利也博哉。”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考点】53: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以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解答】“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大运河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因此材料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故选C.
4.对下列有关《入仕(做官)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认识不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朝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两晋寒门子弟做官的比例比较低
B.隋朝寒门子弟读书最用功
C.隋朝寒门子弟做官较前期开始有明显上升
D.北宋寒门子弟做官增多是因为“偃武兴文”的政策
【考点】5D: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影响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图表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所以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曹魏、西晋、东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下降,这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的局面,故A、D两项认识正确;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C项认识正确;而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北宋寒门子弟读书最用功,故B项认识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
5.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书称这一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他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考点】5B: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以“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为切入点,考查开元盛世出现的相关史实.
【解答】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结合意题可知他是唐玄宗.
故选D.
6.唐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官僚俸禄,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祐的建议。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行中书省
【考点】59: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题以唐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官僚俸禄,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祐的建议为依托,考查门下省.
【解答】唐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官僚俸禄,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祐的建议.崔祐所属的机构是门下省.因为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进一步完善.唐朝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无事不总”,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故选B.
7.郭沫若曾赋诗一首:“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不可能包括( )
A.儒家思想 B.建筑艺术 C.佛学经典 D.活字印刷
【考点】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鉴真主要事迹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四个选项中,容易选出D选项,因为鉴真是唐朝高僧,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后,不可能向日本人传授活字印刷术.
故选D.
8.630年至834年的二百余年间,日本19次派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者为15次)来华,规模少则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考点】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遣唐使为切入点,考查唐朝与日本交往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很多国家形成了吸引力,当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吸收先进的唐朝文化.
故选A.
9.观察如图(我国南北经济占比图),以下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 )
A.隋朝初期 B.唐朝初期 C.两宋时期 D.元朝时期
【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以我国南北经济占比图为依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南移.
【解答】观察我国南北经济占比图,图片表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两宋时期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21·cn·jy·com
故选C.
10.两宋期间,我国政权分裂,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互并立。以下关于民族政权所属权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辽﹣﹣耶律阿保机 B.西夏﹣﹣元昊
C.金﹣﹣完颜阿骨打 D.蒙古﹣﹣忽必烈
【考点】6D:忽必烈建立元朝.
【分析】本题以两宋期间,我国政权分裂,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互并立为依托,考查民族政权与人物的配搭.
【解答】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建立蒙古政权的是成吉思汗,不是忽必烈,D对应错误.
故选D.
11.两宋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全国皆知,以下可以印证这句的材料是( )
A.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B.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盛行
C.仅在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
D.极其精制,(陶瓷)釉色亦莹澈,为当时所珍
【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为依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
【解答】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从而印证了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A符合题意.BCD涉及的分别是棉花、茶叶和陶瓷都与题干不符.
故选A.
12.两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 )
①通俗小说频繁涌现 ②词成为文化主流
③瓦子、勾栏兴起 ④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考点】6N:宋词和元曲;6A: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以两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
【解答】两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宋词成为文化主流,宋代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勾栏兴,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通俗小说频繁涌现是在明清时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故选D.
13.《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而今重文轻武,老伯是按院题的,若武职官出名自辩,他们不容起来,反致激怒弄坏了事。”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统治时期。
A.赵构 B.李世民 C.元昊 D.赵匡胤
【考点】6B:宋朝的重文轻武和士农工商.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重文轻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时期.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故选D.
14.与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风相近的是( )21*cnjy*com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考点】6N:宋词和元曲.
【分析】本题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李清照的词.
【解答】与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风相近的是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宋朝婉约派女词人的杰出代表.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
故选B.
15.“这个和约拉近了我们和女真族人民的距离,使我们的文化更加融洽。”这个“和约”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议 C.宋金和议 D.嘉定和议
【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考查宋金和议,知道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答】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这个“和约”是宋金和议.21·世纪*教育网
故选C.
16.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民间流传“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C.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关子
D.两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北方
【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以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为依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解答】北宋时期,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是关子.C说法错误.
故选C.
17.“(宋)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纸币)……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支持制造)之。”最有可能历经这个场景的古人是( )
A.杨广 B.辛弃疾 C.张骞 D.李白
【考点】3V: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6N:宋词和元曲.
【分析】本题考查交子,知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解答】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辛弃疾生活在宋朝.故最有可能历经这个场景的古人是辛弃疾.
故选B.
18.假如你是宋朝时期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那么,下列情况和史实相符的有( )
①你家有一大片稻田 ②你有一些矜贵的瓷器
③你哥有机会在宣政院工作 ④你一家有时可以坐船出外观光
⑤元旦当年闻见爆竹声声。
A.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考点】6A: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了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所以③选项与史实不相符,其余选项①②④⑤都是对宋代社会生活的正确描述.
故选B.
19.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主要的原因包括( )
①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②造船技术先进
③泉州自古以来受到政府的重视 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原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南宋把都城迁到临安,政治中心也迁到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稳定.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最大贸易港口的主要原因,备选项中①②④均是原因,③泉州自古以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不符合史实,故选项中D符合题意.
故选D.
20.如图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中信息,这应该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考点】6F: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以某朝疆域图残片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这是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实行的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故选C.
2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21教育网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考点】67:南宋和金的对峙.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宋和金的对峙.
【解答】题目诗句即反映了南宋建立后,统治者苟安南方,不思收复北方的失地.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形式形成.
故选B.
22.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的知识点,应把握澶渊之盟订立时期的北宋皇帝.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北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宋辽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21cnjy.com
故选B.
23.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至( )
A.海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
故选C.
24.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造纸术、司南、火药、活字印刷
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司南
C.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司南
D.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
【考点】6K: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3K:纸的发明和改进;6J: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顺序.
【解答】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西汉前期,中国发明造纸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列顺序正确的是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2·1·c·n·j·y
故选D.
25.在下列历史场景中,你认为与史实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东汉时,大臣用纸张书写奏折
B.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枪和火炮打败曹军
C.南宋时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论语》
D.宋代时期人们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考点】6K: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42: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www-2-1-cnjy-com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火药才开始用于军事,所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枪和火炮打败曹军,是错误的描述.ACD都是与史实相符合的内容,排除.【出处:21教育名师】
故选B.
二、综合题(26题12分,27题13分,共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认同和拥戴。
材料二:从历史的后端来看,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差点能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北宋)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辽国)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徹《栾城集》
(1)唐太宗时期,各少数民族由于尊重他,给他予以尊称,这尊称是什么?唐朝的民族政策对我们现在改善民族关系有何启示,请列举两点。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是否一样?如果不是的话,请分析材料二该说法是否合理。
(3)将材料三和材料一作对比,他们所形成局面相同吗?所形成该局面的原因是否相同?并作简要分析。
【考点】5F: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解题关键是从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切入,结合所学知识点唐朝的民族关系进行思考解答.21*cnjy*com
(2)本题解题关键是从材料切入,结合所学知识点宋朝的民族关系进行思考解答.
(3)本题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一和材料三比较切入,结合所学知识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宋朝和战的民族政策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1)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的拥戴,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第二小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围绕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要和睦相处,要奉行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政策等回答即可.
(2)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的评价是,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取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双方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不赞成和议,北宋向辽称臣,北宋地位一落千丈,每年又向辽交纳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屈辱.
(3)材料一和材料三相同,都形成了民族和平相处的局面.所形成该局面的原因不同.材料一是在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形成的和平局面.材料三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答案为:
(1)①天可汗;②启示:A、要平等对待各少数民族;B、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和适合当地情况的民族保障政策等.(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2)①是.②材料二的说法合理,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宋辽双方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但由于澶渊之盟中北宋每年必须给辽岁币,故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①相同.②原因不同.材料一是和平政策下促使的局面,材料三是宋辽双方战争后所产生的局面.(解释合理可酌情给分)
27.水路,陆路,路路皆通。商业,农业,业业皆兴。汉、宋都是我国的经济大国,阅读下面史料,体会汉、宋的经济发展奥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所示的路线叫什么?如果某西汉商人李四沿着该路线去到大秦,并从大秦带回该地特产,他会带什么,请举一例。
(2)材料二是宋代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当时的著名港口城市有哪些?请举两例。如果某南宋商人马五沿着该路线出发,他最远可以去到哪两个地方?
(3)材料二和材料一两幅图对比,有何不同,请合理例举两例。
(4)从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角度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具有何共同意义?它对我国现阶段外贸发展有何积极启示?
【考点】3H: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以丝绸之路示意图和宋代重要的海上贸易之路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丝绸之路、宋朝海外贸易.
【解答】(1)由图中“长安”“河西走廊”“大秦”等,可以看出,材料一所示的路线是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西方物品有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汗血马、香料等.
(2)由宋代重要的海上贸易之路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泉州和广州是当时的两个闻名世界的大海港.南宋的商船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地区.
(3)由丝绸之路示意图和宋代重要的海上贸易之路示意图可以看出,两条贸易之路的路线不同,材料一是陆路,材料二是海路.终点不同,材料一终点是欧洲,材料二终点是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地区.
(4)丝绸之路和宋朝海外贸易的共同意义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启示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国应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对外宣扬优秀文化等.
故答案为:
(1)①丝绸之路;②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汗血马、香料等.(任写其一即可)
(2)①泉州和广州;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地区.
(3)①路线不同;②终点不同.
(4)①共同意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②启示:①我国应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对外宣扬优秀文化.(合理即可)
2017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