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桃花源记 第2课时
语文版 八年级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导入新课
听课文朗读录音,想像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还可以试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这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色的语句及体现桃花源人生活的语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美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美
(2)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安居乐业。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合作探究
(1)找出体会桃花源人浓厚人情味的语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美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合作探究
(3)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4)“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
反映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合作探究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想继续留在桃源?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桃源中人生活安宁、安居乐业,人们相处和睦,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以后,会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合作探究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合作探究
(1)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哪个成语?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结合全文思考:
合作探究
(2)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示例:和平宁静、安居乐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这个理想社会无剥削、无压迫、无战乱,与当时的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结合全文思考:
合作探究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极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极其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结合全文思考:
合作探究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并不存在。那么,他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
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的向往之情。这实际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结合全文思考:
拓展延伸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拓展延伸
文章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得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课堂小结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
整理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词语。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5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3)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了解古今异义的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质疑,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2)朗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了解古今异义的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听课文朗读录音,想像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还可以试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
学生展示成果。
二、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这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色的语句及体现桃花源人生活的语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美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美
(2)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安居乐业。
3.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找出体会桃花源人浓厚人情味的语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美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4)“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反映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想继续留在桃园?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桃源中人生活安宁、安居乐业,人们相处和睦,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以后,会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21教育网
4.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1·cn·jy·com
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2·1·c·n·j·y
5.再次朗读全文,思考:
(1)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哪个成语?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2)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示例:和平宁静、安居乐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这个理想社会无剥削、无压迫、无战乱,与当时的社会形成鲜明对比。21cnjy.com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极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极其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并不存在。那么,他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的向往之情。这实际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21·世纪*教育网
三、拓展延伸
1.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www-2-1-cnjy-com
2.文章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四、课堂小结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1-c-n-j-y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词语。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主要是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掌握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了解古今异义的文言现象。第二课时主要是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