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二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1.《孟子》二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3 11:32:38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课件31张PPT。21《孟子》二章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富贵不能淫 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孔孟”并称。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糟粕之处:妻妾制度
三从四德
父母之命不可违
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六)你评我评,总结提升请班长评价一下这节课。
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标注到课堂表现表上。
小组长给自己小组的组员加好分数,上报到课代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释义畎( )亩 : 傅说( )
曾( )益: 胶鬲( )
拂( )士: 拂( ?)乱
qu?nyuè田间水沟zēng增加gébì辅佐君王的贤士fú二、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 ?? 衡 :
?拂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 同“弼”,辅佐,辅弼 ?三、词类活用。 ?1、 劳( )其筋骨
2、?饿( ) 其体肤
3、?空乏( )???
4、? 所以动( )心
5、? 忍( )性??????
6、 ?行拂乱( )其所为
7、 人恒过( )
8、入则、出则 ( )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使......饥饿 使....???穷困缺乏 使......惊动 使.......坚韧 使......颠倒错乱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被起用筑墙的劳作之中狱官海滨(隐居的地方)“所以……”指示代词,这。使……痛苦。使……劳累使……贫困。 违背使(他的)心触动(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同“增”,增加。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常常犯错误被难住通“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同“弼”,辅佐往往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前畎亩
版筑
鱼盐


市后君主

辅佐武王

令尹
大夫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中心论点
?内心惊动外在表现个人 正面生于忧患
国家 反面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分析问题以有益的启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为人过困、衡征、发改作(正面)喻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恒亡(反面)发、举降大任个别论据一般论据练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
方面的具体内容。
①思想方面:
②生活方面:?
③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其心志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逆境出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