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23 15:4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莆田二十五中学2016-2017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总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平王东迁后,在各封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险恶的国际关系。他们都了解国王的权力和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唯有凭借自身力量才能生存。下列孟子的哪一言论与其背景相近( )
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舍生而取义者矣” D.“教亦多术矣”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4、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
A.内阁大学十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史记》 《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7、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8、“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9、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0、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1、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2、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选择题答题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二、材料题:
13、(25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使商无得籴(买米),农无得粜(卖米)。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商欲农,则草必垦矣。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由于北宋政府的低效“给社会发展留下了某些空隙”,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自主且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加之农业上“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这时的小自耕农的破产使国家的税基渐渐流失,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安定。王安石变法实际上就是王安石“通过变法度,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量,消除可能与‘人主争利’的兼并势力”的具体实践。
——摘编自李昕、胥仕之《由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以王安石变法为例》
(l)材料一反映了商鞅怎样的经济思想及为此主张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一经济思想的实行有何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社会经济背景及根本目的。(7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变法措施说明王安石是如何体现“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并说明所起到的作用。(8分)
(12分)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分)材料 :东汉的户籍什伍制度已大大松弛,个体小农大量减少,征兵制难以继续推行,军队的兵源除了战时临时性征兵之外,主要靠募兵维持。东汉各地屯兵多来自招募。东汉政府招募士兵的费用,称为“赏募钱”或“赏直”,实际上相当于雇佣士卒的工资。东汉对少数民族往往也采用招募的办法。东汉少数民族兵称“荑兵”,是军队中的常员,战事结束后也不遣散,编在军队中领受“牢直”、“廪赐”,成为一种常备的雇佣兵。……东汉末,刺史、牧、守不仅可以私自募兵,而且其募领之兵往往变成私人部曲(军队编制及家兵之称),士卒父子相袭,成为世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兵制改革的内容并说明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募兵制的影响。(7分)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1-12:ABABA  CBADC  AB
13、(1)思想:重农抑商。 2分
措施:限制粮食买卖;对商业征收重税。 4分
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壮大了国力;政治上,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分
(2)社会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贫困,财政困难。4分
目的: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3分
措施及说明:任举一例即可,但需要说明政府的干预。例如:均输法,规定转运使在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按“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采购物资,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市易法,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青苗法,由政府贷钱或物给青黄不接的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8分
14、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面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很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9 分)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3 分)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庸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9 分)

15、内容:募兵制代替征兵制[或政府出资雇佣(招募)士兵];实行“屯兵”制;少数民族成为兵源之一;允许豪强地主(私人)招募军队。(任意2点,共4分)
原因:土地兼并,个体小农减少;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征兵制难以推行;豪强地主兴起;民族融合。(任意2点,共4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加速了民族融合;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造成豪强地主拥兵白重,为汉末豪强割据混战埋下隐患。(任意3点,每点2分,第三点3分,共7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