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5 17:41:52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别母
[清]汪中
古诗三首
别母
[清]
汪中
细雨春灯夜欲分,白头闲坐话艰辛。
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重难点)
汪中:(1745-1794),字容甫,江苏江都人。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主要作品:《广陵通典》《容甫先生遗诗》《述学》内处篇。
走进作者


我会认
天涯路:
理解词语
遥远漫长的旅途。
艰辛 艰苦
都是形容词,都有艰难困苦的意思。
“艰辛”多用于生活、劳动等,适用范围较小。“艰苦”侧重于外界环境恶劣,条件艰难、困苦;可用于主观的精神、作风和客观的条件方面,一般不与表示具体行为的动词连用。
1.小明家的生活很艰辛,但是他非常乐观。
2.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辨析词语
相同点:
不同点:

句: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诗人是怎样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来表达母子分别的悲伤情感的?
3.学习了这三首诗,你有何感悟?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细雨春灯夜欲分,白头闲坐话艰辛。
白头:指母亲。
春天的一个夜晚,窗外下着细雨,要到半夜了,白发的母亲闲坐在屋里,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一旦出门,就要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明日再思念我的亲人(指老母)便只能梦里相见了。
天涯路:遥远漫长的旅途。
整体感知
这首《别母》诗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深情厚意而写的。作品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不舍与思念,但是却不得不为了前程,为了让母亲过上更好的日子而远走他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即将分别的点点离愁。
“细雨春灯夜欲分”,这是典型的景物描写。在诗人与老母亲分别的前夕,夜静更深,春雨绵绵,灯光如豆。这春夜、细雨、春灯的描写,不仅是对当时真实情境的简单描述,更突出了一种悲凉、哀愁的氛围,仿佛就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再现。
细雨春灯夜欲分
想象:
在分别前夕,母子之间会说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写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孩子,出门在外不容易,自己要照顾好自己。
这两句表达了骨肉分离的切肤之痛,使阴郁沉重的心情发展为骨肉分离的悲伤,久久挥之不去。
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别母》表现了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和离别之痛。
2.
诗人是怎样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来表达母子分别的悲伤情感的?
《别母》先写现实中与母亲的彻夜长谈,再写想象中与母亲别离后的境遇,使别离的愁绪升华得更加强烈,让人感受到骨肉分离的真切悲痛。
3.学习了这三首诗,你有何感悟?
世界上最动人心弦的文字,莫过于对亲情的表达。亲情朴实无华,亲情无时不在,融化在生命的所有细节中。自古以来,无数诗人都把亲情歌颂。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份亲情,用爱去回报我们的亲人!
写景:雨夜不眠图
母子分离
依依不舍
别母
课文结构
   
抒情:梦里思亲人
《别母》描写了诗人与母亲分别前促膝长谈、夜不能眠的情景,表现了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和离别之痛。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国学诵读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这天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于九月初九的“九九”谐(xié)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举行祭(jì)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这首诗在语言上以朴实平白见长。全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使用典故,但是母子深情与凄婉悲凉的离愁别绪却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读来从心底滋生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根据拼音写出同音字。
【yá】水中望天(  ),深情想妈妈。
山上登山(  ),父爱心中挂。
【cí】游子(  )别(  )母远行他乡。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异】①另外的,别的。②分开。③奇怪,惊奇。
④有分别,不相同。⑤奇异,特别。
1.日新月异(  )  
2.异闻(  )
3.离异(  )
4.惊异(  )
5.独在异乡为异客(  )










三、先解释加点词语,再解释诗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春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和温暖。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共21张PPT)
无论什么年代,也无论什么地方,亲情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血脉相连的手足深情,还是离别前夕的促膝长谈,这份浓浓的情思总是剪不断,理还乱。品读本课的三首古诗,我们一起感受古人笔下这世界最美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会认1个生字;正确读写“佳节、春晖、艰辛”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品味诗句的内含。(重点)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今存诗400余首。
主要作品:《鸟鸣涧》《相思》《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
走进作者
每逢
茱萸
féng
zhū
易读错字

chǔ(处境
处理)
chù(长处
到处)
多音字
异乡:
遥知:
登高:
理解词语
他乡,外地。
远远地想象。知,料想。
旧时风俗,重阳节这天,人们要外出登高。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诗人是怎样由己及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为异客:在他乡做客。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到重阳佳节时,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时,大家插戴茱萸,就少我一个人。
登高:旧时风俗,重阳节这天,人们要外出登高。
整体感知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先声夺人,主要写诗人独自在异乡过节的心理感受。首句中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将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其中;第二句中“每”“倍”写出了思亲的经常性和程度的深切,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共同心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通过想象家中兄弟登高插戴茱萸的欢乐情景,来反衬自己的孤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亲的感情。
2.诗人是怎样由己及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写自己思念家乡亲人,后写想象中的家乡亲人思念自己。表现了亲人之间的手足之情,也表现了自己思亲的真挚感情,由己及人的这种表现手法更能表达作者的思念之苦。
思念亲人
怀乡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文结构
   
登高
插茱萸
想象情景
异乡
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描写诗人独在异乡,在重阳节想起了远方亲人登高插戴茱萸的情景,表达了怀乡思亲的感情。
课文主旨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茱”“萸”2个生字,正确读写“佳节、春晖、艰辛”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能力培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重难点: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描写亲情的古诗。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会认“茱”“萸”2个生字。
2.小组内读古诗
讨论:正确认读、理解“独、佳节、茱萸”等词语含义。
班级交流汇报。
3.小组比赛读古诗
要求:读出断句,能让听众听出韵律感。
评出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让同学说说读的好在哪里。
4.再读古诗
要求读出韵律
5.解义
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6.思考: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亲情?(兄弟情)
你还读过描写兄弟情的古诗吗?说给大家听。
7.扩展: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古诗。
根据以上方法学习《游子吟》、《别母》
三、开展赛诗会。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五、练习默写。
六、课外扩展。
找出描写亲情的古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思念亲人——异乡、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想象情景——登高、插茱萸
写景:临行密密缝
游子吟(母爱无私)
抒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写景:雨夜不眠图
别母
抒情:梦里思亲人骨肉分别依依不舍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初步会解释大意。
不足之处默写古诗时出现同音字混淆现象。《游子吟》《别母》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情”字当头,以游子的视角,简洁传神的语言,描写了深切感人的慈母情。《游子吟》与《别母》以白描的手法描绘慈母为游子缝衣和母子促膝谈心的情景,又以设问或想象的手法抒发游子的无限感慨,朴素自然,震撼人心。
【设计理念】
立足语文课程综合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加强三维目标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加强古诗文精神文化的引领。让学生在整合式的教学中,想象入境,借象悟情,在诵读感知体会中学习古诗文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首古诗,并熟练地背诵。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二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重点诗句的情味,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在图文对照和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提升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诵读理解二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你的妈妈爱你吗?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指名交流)
2.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爱时时记刻刻都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这就是母爱,母爱是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爱是一餐可口的饭菜,母爱是一件御寒的毛衣,母爱是一句温暖的叮咛,带着这份感恩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继续学习古诗三首,(板书)首先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板书,生齐读课题)
3.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游子?在本诗中是指谁?
二、初读古诗
1.请大家自读一读古诗,看谁能将诗句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美。(出示古诗,自由读)
2.指名读古诗,之后生再齐读。
3.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那你们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师简介诗人并)
三、朗读诗文,意境交融
1.请大家看,在这首诗里,有一句诗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后来还一直被人们吟诵的千古名句,是哪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这里的“寸草”是什么意思?“三春晖”是指什么?
(2)知道这句诗表达的是什么语气吗?(反问的语气)
(3)诗人用反问的语气想表达什么意思?(生叙述)可他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报答不了这份亲情,却用了一个“谁言”这种反问的形式呢?
(4)生自由读诗句,再指名读
2.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请大家读读前四行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这几句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课件出示插图和古诗)
(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预设: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
(2)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是的,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
(3)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
(4)的确,在古代吴越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是因为“意恐迟迟归”。
(5)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好吗?(指名读)
(6)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指名说)
(7)由此可知,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指导朗读)
(8)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厚的恩情能够报答得了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现在,如果你就是孟郊,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原因让你觉得无法报答母亲?(生畅所欲言)
2.指名说诗意。
四、学习第二首诗《别母》
1、刚才我们发自心地感受了孟郊的《游子吟》,正可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永远是母亲心中最深最重的牵挂,现在再让我们走进第二首诗《别母》(课件出示)(板书)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诗的韵律美。
3.指两名读古诗。
4.同学们,透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5.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第一句诗)
6.“夜欲分”指什么?当时的环境又是什么样呢?(下着细雨)这更让你有一种什么感受?(凄凉)来,谁来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师相机表扬)
7.这位母亲又是什么样的呢?(白发)母亲又在说什么?
8.可是,儿子终归要远行的,此时,他也不忍离开自己的家,自己的白发母亲,于是他想到了——(生接读后两句诗)
9.透过作者的想象,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10.是呀,天涯无边,漫漫旅程,归来的日子遥遥无期,而想念家中的白发老母,却只能在梦中相见了,此情此景,谁来用你深情地诵读,让我们来感受一番呢?(指2名读后两句诗,再齐读)
五、体会诗境,悟诗情
1.刚才,我们从《游子吟》中,读出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又从《别母》中,读出了儿子临行天涯,母亲雨夜不眠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读诗的第一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中之画。(板书:诗中之画)
2.孩子们,当“临行密密缝”和“白头闲坐话艰辛”这两幅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
临行前,引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远行后,引读——“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3.孩子们,当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指名说)
4.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导朗读)
5.刚才,你们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诗里,把自己的心放进诗里,让人感觉,你不是在读别人的诗,而是在读自己的心声。不知不觉,你已经达到了读诗的第二重境界了,读出了诗中之情。(板书:诗中之情)。
6.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生说)
7.你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两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指名读两首诗。)
8.同学们,你们读的是孟郊的《游子吟》,汪中的《别母》,可老师听到的却是你们对自己母亲的款款深情。这说明你们已经达到了读诗的第三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外之意,(板书:诗外之意)。
五、拓展延伸,丰富内涵
1.(放音乐)同学们,古诗就要熟读成诵,刚才我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听到深切的呼唤,更没有听到高声的赞美,然而一分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而汪中一首《别母》又让这份深深的母爱触摸着我们的心灵。
2.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两首诗里,试着背诵《游子吟》《别母》。(共21张PPT)
无论什么年代,也无论什么地方,亲情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血脉相连的手足深情,还是离别前夕的促膝长谈,这份浓浓的情思总是剪不断,理还乱。品读本课的三首古诗,我们一起感受古人笔下这世界最美的情感。
游子吟
[唐]孟郊
古诗三首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会认1个生字;正确读写“春晖”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品味诗句的内涵。(重点)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走进作者
意恐:
寸草心:
三春晖:
理解词语
担心,害怕。
小草的茎,这里比喻子女对母亲的爱心。
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和温暖。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诗人利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手中的线,缝好了出门远行的儿子身上的衣服。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她在儿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了一针又一针,心上怕的是儿子迟迟不回家。
意恐:心中担忧害怕。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说小草的嫩茎,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情呢?
寸草心:小草的茎,这里比喻子女对母亲的爱心。
整体感知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母亲将深情倾注在细密的千针万线之中,此时母亲心中满是离别的忧愁。虽然还未分离,但是心中已在盼望孩子早早归来,总害怕孩子回来得太晚。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白描的手法
什么是白描?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名,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白描有何作用?
白描手法在想象引导、意境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把母亲对孩子的恩情和太阳对春草的恩情相比。母亲对孩子的恩情,犹如太阳对春草的恩情那样深厚,可是孩子如小草一样细微的孝心,又怎么能报答得了伟大的母亲呢?运用反问,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游子吟》表现了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关怀和儿子对母亲的感念,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2.
诗人利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游子吟》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母亲为即将出远门的儿子赶制衣裳的情景。
写景:临行密密缝
母爱无私
游子吟
课文结构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抒情
《游子吟》通过描写母亲为游子缝制衣服的常见情景,表现了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关心和儿子对母亲的感念,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