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毛主席在花山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毛主席在花山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5 19:25:39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毛主席在花山
1
1.理解课文内容,从毛主席与警卫员及乡亲们的谈话中,体会毛主席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平等对待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重点)
2.体会作者用具体时间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一读: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和花山群众之间的哪几件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二思:文章所写的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毛主席的什么精神境界?
四品: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三探:毛主席一生经历丰富,文章通过几件小事表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核心问题:这篇文章表现了毛主席与花山群众之间的什么关系?
鱼水情深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了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散步时,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盘石碾,让乡亲们都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品析(难点):毛主席讲话时态度严肃,可以看出他关心人民生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另外,毛主席日理万机,却在散步时注意到村子里只有两盘石碾,可以看出他对群众生活观察细致入微。而这种细致入微,正是源于对群众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
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探究:“尽快”和“请”两个词写出了什么?
“尽快”是不想耽误太长的时间,“请”字表现出主席对乡亲们的尊重,说明群众在主席心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群众的利益在主席心里是占第一位的。
警卫员没有接那筒茶叶,他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辗转多次才送到毛主席手里的,主席一直没舍得喝。这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喝的是河水,吃的又没有多少蔬菜,每天只有一点儿土豆下饭,而且还得熬夜。
探究(重点):这是一筒怎样的茶叶?你从画线的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这是一筒很珍贵的茶叶。“辗转多次”说明茶叶到了毛主席的手中是费了很多周折的,这是茶叶的珍贵之一;“主席一直没舍得喝”,这是茶叶珍贵之二;“这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这是茶叶的珍贵之三。毛主席把这么珍贵的茶叶分给乡亲们喝,可以看出在他的心里,人民高于一切,表现了主席的大方与无私。
毛主席说:“同志,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胜利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所进行的斗争,不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吗?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思考(难点):怎样理解毛主席说的这番话?
毛主席的话说明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斗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强调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二是革命队伍与老百姓是鱼水关系,军队离不开群众,革命队伍所进行的斗争正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番话连用反问表现了主席依靠人民群众,处处关心人民群众,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反问
什么是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它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都在问句中。
反问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①找总起句法;②找反复句法;③找总结句法;④找哲理性句子法。
有关反问的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的意思,增强了……语气。
品析(重点):毛主席叫累了的大娘和小姑娘休息,并舀茶水给她们喝,表现了毛主席对老百姓的体贴入微。他又和警卫员推碾子,一招一式还“挺在行”,可以看出毛主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群众融为一体、亲如一家的特点。
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呢,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毛主席亲切地给乡亲们说起了喝茶的好处。……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tiáo)帚(zhǒu)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糁(shēn)儿。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面。”毛主席推着碾棍,爽朗地笑着:“是吗,在哪儿?想想看。”
思考:读老人的话想一想:老人真的见过毛主席吗?毛主席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老人其实没有见过毛主席,但又似曾相识,说明毛主席时常出现在人民群众中,他平易近人的伟人风采印在了人民心中;而毛主席的回答,不仅体现了他的幽默风趣,更反映了他与人民群众亲如一家的深情。
拓展:
如果现在你有机会去花山旅游,你最想去哪儿看看?如果你遇到了当年得到过毛主席关心的群众,你会向他或她说些什么?他或她可能会怎样回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去花椒树下看看那个石碾。我会问:“毛主席当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觉得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他或她可能会说:“毛主席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没有架子,平易近人,他对我们的关心我永远不会忘。毛主席是老百姓的好主席。”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核心问题:
课文写出了毛主席对花山群众的关心爱护,以及花山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和敬意,从而表现了毛主席与花山群众的鱼水深情。
这篇文章表现了毛主席与花山群众之间的什么关系?
1.一读: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和花山群众之间的哪几件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送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这三件事。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串珠问题:
2.二思:文章所写的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毛主席的什么精神境界?
第一件事是毛主席在花山时不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叫警卫员将集中到村里另外一盘碾子上碾米的乡亲们请到自己屋外的碾子上碾米。可以感受到在毛主席心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第二件事是毛主席将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让警卫员沏给碾米的乡亲们喝。看出毛主席将自己看作普通一员,不搞特殊化,不需要特殊照顾,一切与人平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伟人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三件事是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推碾子碾米。说明毛主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群众融为一体、亲如一家。
3.三探:毛主席一生经历丰富,文章通过几件小事表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一生经历丰富,本文却选取了他在花山时“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送茶水”“帮群众推碾子”三件平常的小事来记叙。细细品味,正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小事让毛主席平易近人、心系群众的特点跃然纸上。这种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四品: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这个自然段意味深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由衷地抒发了作者对伟大领袖的赞扬与歌颂。以米香飘远来表现毛主席与乡亲们鱼水情深的美好情境,飘远的不只是米香,更是毛主席关心人民的精神,表达出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和敬意。
转移花山开展工作
毛主席在花山
花山飘荡鱼水情
香茶浸满爱民意
课文结构
请群众回来碾米 
给群众送茶水 
帮群众推碾子 
主动关心群众生活
环境:群山之中 
工作:夜以继日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反映了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做什么用呀?”老乡回答说:“吃呀!”毛主席疑惑(huò)地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乡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主席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乡回答:“从塘里挑的。”毛主
请老乡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个不大的水塘,杂草丛生,池水污浊。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主席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挑水吃?”老乡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主席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大家一起勘(kān)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主席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
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哀公》)
理解:国君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把船打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国学诵读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孟子》)
理解:得天下有办法:获百姓支持可得天下;获百姓支持有办法:得民心便可得百姓支持;得民心有办法:他们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厌恶的就不强加给他们。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屈原)
理解:我长叹一声啊,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碾子的风俗】
农村的碾子大多是公用的。比如:唐山的农村有用炊帚占碾子的风俗,如果某家在早饭前先把一把炊帚放到碾盘上,表示他家要用碾子。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出自《孟子 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本文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特点,作者选择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这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以小见大,突出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美好品质。
1.读课文,把毛主席与警卫员和乡亲们的几次谈话画出来,再说一说从这些谈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画线的句子:①“这怎么行?”“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②毛主席点燃了一支烟,说:“怎么会呢?……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③“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④毛主席拿起桌上那筒早已预备好的茶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⑤毛主席说:“同志,你想过没有,……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⑥“这样讲,乡亲们是听不懂的”……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呢,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
⑦毛主席舀了两碗茶端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
⑧毛主席推着碾棍,爽朗地笑着:“是吗,在哪儿?想想看。”
体会:①体会到毛主席体察民情,关心、爱护群众。②体会到毛主席将自己看作普通的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一切与人平等的伟人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③体会到毛主席的平易近人,能够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不高人一等,用朴实的语言和他们交谈。
2.带着括号中的疑问细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你的理解。
(1)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警卫员平时敬礼就不是端端正正吗?)
参考答案:
“端端正正”写出了警卫员心里对主席的敬意,平时他也会端端正正地敬礼,但这次是被毛主席的高尚人格所感动,更充满了对主席的敬意。
(2)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面。”毛主席推着碾棍,爽朗地笑着:“是吗,在哪儿?想想看。”(这老人真的见过毛主席吗?毛主席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呢?)
参考答案:
老人其实没有见过毛主席,但又似曾相识,说明毛主席时常出现在人民群众中,他平易近人的伟人风采印在了人民心中;而毛主席的回答,不仅体现了他的幽默风趣,更反映了他与人民群众亲如一家的深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拨:本文多处内容体现了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朗读时一定要用心感受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带着感情进行朗读。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碾米(zhǎn niǎn) 
 
俺们(ǎn yǎn)
笤帚(zhou zǒu)
舀水(yǎo tāo)
盛满(shèng chéng)
尽快(jǐn jìn)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āo

guàn
yán

 
 
jiě
shì

mào
shū
cài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只填序号)
【转】①改变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
②把一方的物品、信件、意见等传到另一方;
③旋转;
④绕着某物移动。
1.请把我的想法转达给小林。(  )
2.大娘转身就要走。(  )
3.风车转起来了。(  )






四、根据语境,用“续”组词填空。
1.一会儿,(    )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
2.大雨(    )下了三天三夜。
3.医生擦擦汗(    )做手术。
4.两国的友好交往已经(    )了一千多年。
陆续
连续
继续
持续
五、按要求写句子。
1.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辗转多次才送到毛主席手里的。
警卫员没有接那筒茶叶。(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卫员之所以没有接那筒茶叶,是因为他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辗转多次才送到毛主席手里的。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他和毛主席好像在哪儿见过面。(共32张PPT)
电影《话说长江》插曲
毛主席在花山
1
1.会写“椒、肃”等13个生字,会认“碾、沏”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盛”。正确读写“山峦、夜以继日”等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中毛主席所在的“花山”
是河北省阜平县的一个小村子。
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的住地城南
庄遭到敌机轰炸。为了安全,在极端
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转移到花山,在村里住了几天,接着从花山到了西柏坡。当时,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是为了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于1949年胜利召开,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总任务。
相关资料

我会写
“木”作偏旁时,最后一笔变为点。
jiāo

横折的折笔取斜势,中竖长,里面撇稍短。


“釆”捺变点,右部竖为悬针竖。
shì

左窄右宽。“贝”的撇略伸展。
guàn

右部的“儿”撇短,竖弯钩舒展。
mào

左窄右宽。“甬”字上面有一点。
tǒng

“艹”横长。下部紧凑。末笔竖弯钩弯势较小。。
shū

上部要写紧凑,下部四点要写均匀。
áo

“欠”撇、捺不宜太长;“瓦”横稍短。。


“辛”最后一笔变为竖撇。“束”竖长,撇、捺伸展。


“者”的第二横长,以托上,撇舒展。
shǔ

左部宽,“曰”下收,右部末笔捺伸展。
xiē

“叟”写时要紧凑,布局均匀。
sōu







niǎn
我会认
ǎn
chéng

yǎo
tiáo
zhǒu
乜了一眼 
花椒
沏茶
笤帚
玉米糁
旮旯
miē
jiāo
易读错字

shēn


tiáo

chéng(盛饭 盛水)shèng(盛开 盛大)

hē(喝水 喝酒)
hè(喝彩)
多音字
蜿蜒:
严肃:
喃喃:
理解词语
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文中指小溪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造句:蜿蜒的山路一直延伸到山顶。
①(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②(作风、态度等)严格认真。
造句:他是个很严肃的人,从来不开玩笑。
对于这件事,我们要严肃处理。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本课指老人小声地自言自语。
造句:老人喃喃地说了一些话,但没人能听懂。
端详:
夜以继日:
理解词语
仔细地看。
造句:他端详了会儿后说这个古董是真的。
日夜不停。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文中指毛主席为解放全中国加紧工作。
造句:救援队夜以继日地进行救援,从地震的废墟中抢救出许多人。
陆续 连续
两个词语都表示连接不断的意思。
“连续”着重于动作、变化等一个紧接着一个,连接比较紧密;“陆续”着重于动作、变化等保持但连接不紧密。
1.要上课了,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
2.他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
辨析词语
相同点:
不同点:

句:
点击
听朗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环境艰苦,忘我工作。写在环境艰苦的花山,毛主席忘我地工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环境艰苦,忘我工作。写在环境艰苦的花山,毛主席忘我地工作。
第三部分(第10-14自然段)派人送茶水。写毛主席让警卫员送茶水给群众喝。
第四部分(第15-17自然段)交谈、推碾。写毛主席深入群众,亲自端茶给群众喝,帮群众碾米。
1.关心群众碾米。
2.给碾米的群众送水。
3.帮助母女俩推碾子。
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不搞特殊化的高贵品质。
文章主要叙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水、帮助群众推碾子。刻画了一个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毛主席形象。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____”。
簸箕(qī ji)     
沏茶(qī qì)     俺们(yǎn ǎn)
舀水(yǎo wǎ)
笤帚(zhou zhóu)
碾子(niǎn zhǎn)






____
____
____
__
__
__
2.读拼音,写词语。

jiāo
jiě
shì
shū
cài

guàn
shuǐ
tǒng
yán













3.选出加点字的准确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怕:A.害怕;畏惧。   B.担心。
(1)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首长的事。(  )
(2)鲁迅先生说:“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
挺:A.伸直或凸出。 
B.很。 
C.勉强支撑。
(3)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  )
(4)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
(5)军需处长再也挺不住了,倒在了雪地里。(  )
B
A
B
A
C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所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所进行的斗争,不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吗?
这些道理你明白。
5.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填在括号里。
疑问句 反问句
(1)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胜利局面吗?(    )
(2)村长,这位大娘是去花椒树下推碾子吧?(    )
反问句
疑问句1.《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并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2.板书: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开始自学
四、检测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⑷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小结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
五、当堂训练
1.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内容空洞无物。
六、板书设计
1、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