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雷雨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雷雨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5 19:30:42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雷雨
4
1.在阅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雷雨景象,体会并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重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一读:作者写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哪些自然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
二思:作者写了风来了后的哪些景物?
四品: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三析:暴风雨来临时是什么景象?
核心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景物来写雷雨?表现了雷雨是什么特点?
雷雨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融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辽阔的平原上,没有一星灯光。大地似乎是沉沉地入睡了。
“入睡”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雷雨来临之前的大地一片寂静。
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声音沉闷而又迟钝。
“然而”表示转折,将雷声“隆隆”与大地的“静”作对比,把雷声的沉闷与大地的寂静充分展示出来。
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雨前的黑云比作破棉絮,使大雨到来前的景象显得生动逼真,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怕的“大雨即来图”。
排比句表现了闪电之耀眼和暴雨中庄稼、雨点、行人等典型事物的状态。
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chāng)潍(wéi)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
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wēng)嗡地响。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点,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排比的手法
什么是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排比有何作用?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核心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雷、云、闪电、风等景物来写雷雨,表现了雷雨来势汹汹、气势磅礴的特点。
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景物来写雷雨?表现了雷雨是什么特点?
1.一读:作者写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哪些自然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
写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天、地、雷、云、蝉、闪电等自然景物。突出了以下这些特点:黑暗:天地融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静:大地似乎是沉沉地入睡了。雷声:声音沉闷而又迟钝。闪电:在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闷热:闷得蝉竟在半夜里叫了起来。
串珠问题:
2.二思:作者写了风来了后的哪些景物?
作者写了风来了后的枯叶、高粱、枯枝、沉雷等景物。
3.三析:暴风雨来临时是什么景象?
大雨遮天盖地,雷声轰响,闪电耀眼。
4.四品: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雷雨来前、来时的景象。
雷雨
课文结构
雨来前:黑

雷声
闪电
闷热
风来了:微风
大风
暴风雨来了:雷声震耳
大雨滂沱
本文按时间顺序,抓住雷、云、闪电等典型景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描绘了雷雨到来之前和到来时的自然景象。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暴风雨的启示
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不寐。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了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恐惧。
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低声的呜鸣,犹如在黑夜中抽咽。
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着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的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翩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擦拭得更加明亮。
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腰的花草伸着懒腰,宛如刚从梦中苏醒;依偎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闪烁着光华。
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的村舍闪闪发亮,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江山似锦,风景如画!
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国学诵读
【北京小吃】
北京小吃有二三百种,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雷公电母】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司闪电打雷的神。雷公是司雷之神,又称雷师、雷神。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有关雷电的谚语】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风静又闷热,雷雨必强烈。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抓住雷、云、闪电等典型景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描绘了雷雨到来之前和到来时的自然景象。
在课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再有声有色地朗读一遍。
点拨:如“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让人感觉到暴雨气势的宏大和剧烈。朗读时,要充满力量,读出暴雨的强、猛之势。
读一读下面这段话,看一看插图,再回答问题。
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点,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
.
.
.
.
.
.
.
.
.
.
.
.
参考答案:“时而”在这里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把它用在句子里,准确地写出了闪电的动态。表明闪电那耀眼的蓝光不是连续不断出现的,而是中间有一点间歇,且间歇时间的长短也有所不同,没有规律。
(1)你理解“时而”的意思吗?把它用在句子里有什么好处呢?
参考答案:如果把“狂乱地”去掉,就不能具体体现庄稼在暴风雨中摇摆的样子;如果把“金线似的”去掉,雨在闪电中那种光亮而如丝般的感觉就没了;如果把“吃力地”去掉,就不能体现行人在暴风雨中行走的艰难,更让人感觉不到暴风雨给人们出行带来的不便。总之,如果把“狂乱地”“金线似的”“吃力地”这几个词语去掉,句子表达的效果会没有原来清楚、具体。
(2)比较一下,如果把“狂乱地”“金线似的”“吃力地”这几个词语去掉,句子表达的效果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点拨:背诵时,可根据段落的写作方法或构段特征选择合适的背诵方法。如第1自然段,可抓住雷雨来临前自然景物的典型特征(黑暗、雷声沉闷而又迟钝、闪电闪烁、空气闷热而潮湿)来逐句背诵。第3自然段,可抓住作者描写风来时的几个典型事物(夜行人的衣襟、枯叶、田里的高粱、树上的枯枝等)的形态、声音来背诵。
把课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抄写下来。
参考答案:(1)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
(2)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声响,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嘈音。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大雨滂沱(pāng páng)
横扫而过(héng hèng)
簌簌声响(sù shù)
喀嚓一声(kā kē)
噪音(cáo zào)
昌盛(chāng cāng)
隆隆(lóng lōng)
鞭打(biān biē)
















二、读拼音,写词语。
kuànɡ

liáo
kuò
chí
dùn


rónɡ

shǎn
yào











耀
三.辨字组词。
矿(

吨(

旷(

钝(

潮(

瀑(

嘲(

爆(
)  
铁矿
旷课
吨位
钝器
潮水
嘲笑
瀑布
爆发
四、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平原  
(    )的啸声
(    )的泥土
(    )的微风
(    )的蓝光
(    )的云层
(    )地摇摆
(    )地入睡
辽阔
可怕
湿润
轻轻
耀眼
低低
狂乱
沉沉
五、句子练习。
1.大雨横扫而来,人们躲起来了。(仿照文章中的细致描写进行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风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闪电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滂沱的大雨犹如巨大的瀑布横扫而来,街上刚才还在悠闲散步的人们纷纷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找着能避雨的地方躲起来了。
微风把夜行人的衣襟翻起了。
夜行人的衣襟被微风翻起了。
汽车在搓板似的泥路上,颠簸着前行。(共33张PPT)
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你看,他用黑云将天地缝合,在黑幕上挥舞着闪电,还用重重的雷声营造舞台的声效。糟了,一不小心,他把神奇的药水打翻了。一瞬间,暴雨倾泻,横扫大地。一场雷雨大战正在夜幕中上演……
雷雨
4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记“无边无际”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峻青:原名孙俊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作品: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海燕》等;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秋色赋》《欧行书简》。
走进作者

我会写
左部窄且短;右部横不要太长,撇要舒展。
kuàng

左右两部分宽度相当;右部略高。
róng

“了”要写饱满;“辶”捺笔先取横势再转平捺。
liáo

右部“夂”的横撇到位,捺画有力,下面的横画间距均匀。
lóng

“钅”竖提竖直,“屯”竖弯钩不宜过大。
dùn

右部竖撇和竖稍长。
liǔ

左窄右宽;右部宜紧凑。
cháo

左窄右宽。“京”竖钩不宜长。
lüè

“木”的最后一笔变为点。


左窄右宽;右部宜紧凑。


上窄下宽;上下“日”偏扁。
chāng
耀
左部要略小而偏上;右部布局要紧凑。
yào

各部分都要写紧凑;“更”的捺要舒展。
biān





wēng
pāng
tuó
我会认
滂沱
辽阔
掠过
pāng
liáo
易读错字
lüè

mēn(闷热)
mèn(沉闷)
多音字
融合:
沉闷:
理解词语
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造句:风沙太大了,天和地好像都融合在一起了。
(声音)低沉,不响亮。本课指雷声不清脆响亮。
造句:乌云遮天,雷声沉闷,给人一种压抑感。
迟钝:
滂沱:
理解词语
反应慢,不灵敏。
造句:他脑子太迟钝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形容雨下得很大。
造句: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转眼就大雨滂沱了。
遮天盖地:
无边无际:
理解词语
形容事物数量众多,体积庞大或气势盛大。本课指暴雨的气势很大。
没有边际。
造句:鸟儿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迟钝 笨拙
都是形容词,都有不灵敏的意思。
“迟钝”侧重于反应慢,行动不敏捷,不利索。“笨拙”侧重于因为头脑不聪明而在感官上、能力上、举动上等方面使人感觉不灵敏。
1.气温太低了,人的反应都迟钝了。
2.看到大熊那笨拙的动作,我禁不住笑了。
辨析词语
相同点:
不同点:

句:
点击
听朗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闷雷闪电作前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雷雨来临前旷野里天昏地暗,空中雷鸣电闪,空气闷热潮湿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大风掠地催雨来。写雷雨来临前,风由小变大,雷雨越来越近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雷鸣电闪雨滂沱。写暴风雨来了。
本文主要通过雷、云、闪电、风等景物来写雷雨。
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景物来写雷雨?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抓住雷、云、闪电等典型景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描写了雷雨来前和来时的自然景象。
1.我能根据拼音写词语。
kuàng

róng

liáo
kuò


chí
dùn
lóng
zhòng
cháo
shī
liǔ
shù













湿


2.辨字组词。
潮(

瀑(

嘲(

爆(

沱(

簌(

蛇(

嗽(
)  
潮湿
嘲笑
瀑布
爆炸
滂沱
蛇胆
簌簌
咳嗽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平原  
(  
  )的微风  
(  
 )的夜空
(  
 )的气味  
(    )的啸声 
 (  
 )的瀑布
辽阔
轻飘飘
黑沉沉
难闻
可怕
巨大
4.照样子写词语。
密密层层(AABB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呼啦呼啦(ABAB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快快乐乐
开开心心
红红火火
咔嚓咔嚓
喀啦喀啦
轰隆轰隆
5.读下面的句子,写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大地似乎是沉沉地入睡了。(     )
(2)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     )
拟人
比喻4.《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字。记住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雷雨景色。
4.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积累、揣摩语文、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读中想象雷雨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如电影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雷雨的影片,感受雷雨的景象
如果要你来描写,你能写得出来吗?
初读感知:
1.读文:自由读,通顺,流利,质疑。
2.再读:同桌读边读边想象
3.再读:圈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最为形象的语句。
4.交流,解疑。
精读理解:
(一)大雨到来前的景象
想象大雨到来前是什么样的,跟作者笔下的是否相同,作者为什么能描写的这么传神,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说说大雨到来前作者抓住了几方面来描写,读出这种情景
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到如临其境
(二)风来的景象
读风来的感觉
作者分几个层次写的风。都借什么景物来写风。
这种借物写的物的写作方法你有什么体会?
(三)暴风雨来了
作者用了哪个修辞方法来写风,画出你找到的语句。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读出暴风雨来了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拓展升华
用你的笔画一幅名为《雷雨》的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字。记住本课的一些词语。
教学流程: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段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评谁读得更精彩。
二、词语积累
说说在本课中你收获了哪些词语。
用自己最喜欢的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和同学交换自己的词语。
三、生字解析:
说说本课你认为哪个生字字形最复杂,哪个生字字义最难理解,哪个字最容易记住,哪个字让你产生了联想……
让同桌考考你。
四、积累内化:
在文中找出象声词,体会词语的妙处:
找出文中比喻句,排比句。
五、熟读成诵
看看哪句话你已经背下来了,熟读背诵
六、实践活动:
课外延伸:收集介绍自然风光的文章,有机会读《黎明的河边》
七、作业
《资源评价》相关内容
反思:
我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这节课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发现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他们的倾听能力比以前加强了,而且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来越好了。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所以他们也愿意以这种形式来学习,并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最后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