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教师顺势板书
二、一读——解诗题
1.指名读课题——清明
2.了解有关清明的习俗
3.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三、二读——悟诗情
1.学生字。
2.学生自读古诗,自读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体会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欲断魂”的原因。并重点指导朗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体会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三读诵诗韵
1.把整首诗连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打开书自己试一试。
2.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3.全班读一读。
4.背一背,分组诵读全诗。
五、课外拓展: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安排)(共27张PPT)
大自然中的雨宛若一个灵动的精灵,时而斜斜细织,点点入地;时而粗暴狂野,骤然色变;时而绵绵不
绝,凉意袭人……当这个精灵被诗人的情感浸润后,就会产生别样的意
蕴。走进古诗,走进雨幕,让我们一起来听风赏雨,感受诗人的情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古诗四首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学习字词。
2.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内容。(难点)
3.把我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语言美。(难点)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主要作品:《杜工部集》,包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望岳》等。
走进作者
俱
jù
我会认
潜入夜
易读错字
qián
发
fà(长发)
fā(发生)
多音字
知时节:
红湿:
理解词语
指雨下得正是时候。
指花朵上带着雨露。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1.这首诗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春夜喜雨》一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春雨的有“情”?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乃:就。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潜:悄悄地,无声无息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的,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jù,都。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红湿:指花朵上带着雨露。
锦官城:指成都市。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前两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写春雨来得及时。只一个“好”字,就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表露无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在夜里听见了轻微的雨声,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一跃而起,连赞好雨好雨!你来得太及时了!太知民意了!在诗人笔下,春雨似乎有了灵气,知道什么时节应该降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正面细致地描绘了春雨随风而至、润泽万物的情态。“潜”和“细”是从听觉角度写春雨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野外春夜雨景,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更显得野外黑云密布,雨意正浓,今天夜里准能下一场透雨。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写想象中春雨过后的美丽景色。“重”字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的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样子,抒发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阅读方法解密:认识借景抒情
什么是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借助对景物的描绘自然流露心境或抒发自己的感情。
借景抒情有何作用?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答题模式:
描写了……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春夜喜雨》写了城中夜雨,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春夜喜雨》一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春雨的有“情”?
《春夜喜雨》中一个“知”字,一个“潜”字,一个“润”字把春雨写活了,使它有了生命,有了“情”。
春雨降临:知时节
乃发生
潜入夜
润无声
绝妙春雨图
洋溢喜悦情
春夜喜雨
课文结构
野外雨景:云俱黑
火独明
雨后美景:红湿
花重
《春夜喜雨》从不同角度细致地描写了春雨的特点,着重刻画了春夜的静寂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课文主旨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共19张PPT)
大自然中的雨宛若一个灵动的精灵,时而斜斜细织,点点入地;时而粗暴狂野,骤然色变;时而绵绵不
绝,凉意袭人……当这个精灵被诗人的情感浸润后,就会产生别样的意
蕴。走进古诗,走进雨幕,让我们一起来听风赏雨,感受诗人的情怀。
清明
[唐]杜牧
古诗四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学习字词。
2.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内容。(难点)
3.把我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语言美。(难点)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走进作者
纷纷:
断魂:
理解词语
诗中指雨持续不停地下着。
形容悲伤到极点。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核心问题:
这首诗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串珠问题:
1.三析:《清明》一诗中哪些词句能够体现行人内心的愁绪?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这一天,人们有踏青、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了魂一样迷乱凄凉。
断魂:形容悲伤到极点。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牧童远远地指了杏花村。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前两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雨纷纷”描绘出了春雨纷纷时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欲断魂”写出了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悲愁之情油然而生。又因细雨纷纷,衣衫尽湿,而愁绪更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个“借问”,一个“遥指”,虽然话不多,动作也不多,却将牧童的俏皮展现了出来,同时抹去了诗人心头的阴云,使全诗的气氛豁然明快。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清明》写了郊外小雨,抒发了诗人清明时节因远离故乡而怀念已故亲人的惆怅、凄凉之情。
核心问题:
1.三析:《清明》一诗中哪些词句能够体现行人内心的愁绪?
串珠问题:
《清明》一诗中“雨纷纷”“欲断魂”能够体现行人内心的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
交代背景、环境
景象清新
人物悲秋
清明
课文结构
路上行人欲断魂
写人物心情悲秋
借问酒家何处有
写摆脱愁绪的方法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使全诗气氛开朗
《清明》描绘了清明郊外小雨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清明时节因远离故乡而怀念已故亲人的惆怅、凄凉之情。
课文主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春夜喜雨》教案
教材分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本单元所学都是诗歌,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生积极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我们知道杜甫的那么多的诗句,那你对他又了解多少呢?
4.生简介杜甫。
5.师:杜甫的诗有着绵远悠长的意境和满腔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号称“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指名读诗。评价。
3.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请大家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指导朗读此句。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④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体会春雨的细小,绵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一层薄烟。
⑤春雨悄悄地来,静静地走,滋润万物,默默无闻,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指导读此句。
3.现在我们来看剩下的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安史之乱前,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地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图片欣赏)
②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他还会想到什么?(秋天,丰收)
③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四、总结
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生谈感受)
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地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大家说对吗?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五、拓展
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
(润物)喜《滁州西涧》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赛诗激趣、初涉雨诗
自从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争相与诗文为友,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课前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
(学生跃跃欲试。)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
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
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1.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2.
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
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
学生自由练读。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读的特别认真,就请你当回小老师领着大家一齐读读。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
“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共21张PPT)
大自然中的雨宛若一个灵动的精灵,时而斜斜细织,点点入地;时而粗暴狂野,骤然色变;时而绵绵不
绝,凉意袭人……当这个精灵被诗人的情感浸润后,就会产生别样的意
蕴。走进古诗,走进雨幕,让我们一起来听风赏雨,感受诗人的情怀。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古诗四首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学习字词。
2.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内容。(难点)
3.把我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语言美。(难点)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人。
走进作者
涧
鹂
jiàn
lí
我会认
滁州
涧
chú
jiàn
易读错字
独怜:
理解词语
偏偏喜爱。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1.这首诗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滁州西涧》一诗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繁荣景象?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怜:爱。
我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林深处啼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野渡:荒僻的渡口。
整体感知
这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自甘寂寞的“幽草”与鸣声诱人的“黄鹂”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静一动,一色一声,表现了西涧春天的繁荣景象。“独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恬淡自由的胸襟。与黄鹂相比,诗人更倾心于那幽深之处恬然寂寞的小草。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写晚雨野渡景象。春水本来就上涨,加上晚间的春雨,水势更为湍急,涨势更显迅猛了,而郊野渡口,本来就行人不多,此刻更是阒(qù)无人迹,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荡荡的渡船自在停泊,十分悠然。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滁州西涧》写了山涧急雨,表达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2.《滁州西涧》一诗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繁荣景象?
《滁州西涧》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幽草”与“黄鹂”相对比,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写出了春天的繁荣景象。
西涧美景
幽草涧边生
黄鹂深树鸣
景繁荣
心恬淡
景悠闲
心忧伤
滁州西涧
课文结构
野渡所见
春潮带雨急
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描写了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表达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的情怀。
课文主旨
这首诗的诗眼为“自”,有以下意味:“幽草独怜”的孤芳自赏;”野渡无人”的独自慨叹;“舟自横”的自我陶醉。托物言志的手法的运用,使全诗看似山水写景诗,实为曲意抒怀语。(共27张PPT)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第二课时
古诗四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学习字词。
2.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内容。(难点)
3.把我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语言美。(难点)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赤壁赋》《浪淘沙·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走进作者
翻墨:
白雨:
跳珠:
理解词语
打翻的墨汁。本课形容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乌黑一片,没有规则。
骤降之雨,雨量很大,落在湖面上泛着白色。
跳动的珠子。诗中是说雨点大,杂乱无序。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1.这首诗分别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哪些词句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墨,mò。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般乱蹦乱跳蹿上船。
白雨跳珠: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般跳落。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
诗的前两句写大雨骤降的情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翻墨”说明云势变化快,“跳珠”形容雨点非常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第三句将前两句描写的跃动的自然景象提到顶峰,接着出现了结句,转而描写静止的画面:水天一色,万里澄澈。一场来势凶猛,去也匆匆的夏日骤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分别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湖上骤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的惊叹及对前途的乐观态度。
核心问题: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哪些词句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雨来之急
忽雨忽晴
令人惊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文结构
大风:一阵卷地,吹散云雨
湖水:像广阔的天空
景象之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骤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雨的随想
汪国真
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忤。或许因为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冷,让太阳一边凉快会儿也好。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的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使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较。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又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在北方,一年365天中,有雨的日子并不很多。于是若逢上一天,有雨如诗或者有诗如雨,便觉得好奇。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赵师秀)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国学诵读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猜谜语】
谜题: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物)
(谜底:
)
雨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一、
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涧边(jiān jiàn)
黄鹂(lì lí)
俱全(jù jǜ)
墨汁(mò mè)
﹒
√
√
√
√
﹒
﹒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滁(
)
俱(
)
除(
)
惧(
)
度(
)
熏(
)
渡(
)
黑(
)
滁州
除法
俱全
惧怕
度日
渡口
熏陶
黑色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翻译句子。
1.当春乃发生
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风潜入夜
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怜幽草涧边生
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幽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云翻墨未遮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
悄悄地,无声无息地。
就。
幽谷里的小草。
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把群山遮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