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教学设计
(中山市永宁中学
罗萍波)
课题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2)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及板块运动的分析,培养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及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2)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
点
1、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认识大陆漂移的证据。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3、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难
点
利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推测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展示“大洲和大洋分布”图:1、复习旧知:请说出图中字母和数字所代表的大洲和大洋名称2、导入新课: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展示“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讨论。)
1、读图回答2、讨论发言
巩固旧知,并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沧海桑田
1、设疑:(1)“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什么?(2)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2、组织讨论:教材图2.10——图2.12
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分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海陆变迁。(2)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2、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图2.10实例——地壳变动图2.11实例——海平面上升图2.12实例——人类活动
培养自主学习、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
过渡
从刚才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海陆的变迁。但在100年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是谁突发奇想,提出了地球“活动论”呢?他提出了什么学说?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承上启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1、魏格纳偶然从世界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让他产生了大陆漂移的猜想?(学生回答后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给学生直观感受)2、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3、对魏格纳寻找的“大陆漂移”证据作出合理解释。4、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根据大陆漂移假说推断大西洋和太平洋将来的变化。5、用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解释“在寒冷的南极大陆为什么会有煤层”6、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阅读课文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2、思考回答:不能说明,因为有可能是巧合3、读图思考、讨论、回答:相邻大陆的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层及动物的分布都具有相似性,说明它们原来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4、观察、思考、推测:
大西洋不断扩张,
太平洋不断缩小5、思考回答:说明南极洲原来的位置不是寒带,曾有茂密的森林,它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古森林被埋在地下,演变成煤炭。
6、回答:学习魏格纳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2)知识迁移、指导实践
析块的运动
1、设疑:(1)大陆为什么会漂移?(2)“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展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1)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几乎全部部位于海洋的是哪个板块?大洋洲主要位于哪个板块?(2)板块的运动方式有哪些?(3)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地表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动画演示)
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
的。(2)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2、观察、思考、回答
(1)通过设疑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2)用动画生动直观地表现板块运动,加强感性认识,突破难点。
析块的运动
(4)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世界主要裂谷、高大山系的分布,以及海洋的扩张和消亡。(5)世界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6)解释日本、台湾多火山地震的原因。(7)中国为什么多火山地震?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地震是哪一次?(8)分析汶川地震的成因。(9)地震带来的灾害有哪些?(播放录象或展示图片)(10)列举一些地震发生的前兆。(11)判断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3)进行知识的延伸,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通过补充材料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思考、与教师一起总结
培养归纳能力。加深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
(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
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
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和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
等,也会引起
的变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
,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1)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
。
过程:由
变
,原因:
。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
。
过程:由
变
,原因:
。
(3)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争地矛盾,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为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过程:由
变
,原因:
。
学习主题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国的科学家
,他认为地球上各大洲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
2.魏格纳偶然发现了什么,让他有了大陆漂移的猜想?
3.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4.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将
,太平洋将
。
学习主题三:板块的运动
1.读课本第37页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回答下题:
位置特点(所在大洲或大洋)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图2—5
2.根据课本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中的箭头表示,试着找找板块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
(1)第一种是碰撞挤压(运动方向相对),板块边界常形成
,例如:
①处的喜马拉雅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②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③处的安第斯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2)第二种是张裂运动(运动方向相离),板块边界常形成
,例如:
④处的红海是
板块和
板块发生
运动形成的。
图2—6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3.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里?
4、日本和台湾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5、中国为什么多火山、地震?你印象最深刻的地震是哪一次?
6、分析汶川地震的成因。
7、地震的前兆有哪些?地震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知识准备:
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
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其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现象。
学习小结:
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知识准备: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候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学习小结:
1、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
2、两岸轮廓、古地层以及生物的相似性证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
3、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可以解释或预测地球上一些地理现象,例如南极大陆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太平洋会越来越小等。
知识准备: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①
②
③
④
学习小结:
1、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和
板块。
2、地球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动比较
。
3、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和
也都是沿板块交界分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