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香山的红叶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香山的红叶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5 19:36:55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香山的红叶
3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香山的红叶在作者眼中与众不同的美。(重点)
叶君健:(1914-1999),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翻译家。以翻译丹麦文版安徒生童话故事而享誉世界文坛,被授予丹麦“国旗勋章”。
主要作品:《香山的红叶》《叶君健童话故事集》等。
走进作者

我会写
左部略窄,右部上面点、撇相呼应,捺要舒展。
lián

下部的中横稍长。
xiāo

上部两个“王”字要
紧凑。


左窄右宽。右部上窄下宽,右下略向左取斜势。


左右宽窄相当,顶部左右平齐。
yàn

上窄下宽。注意“族”要紧凑。


右部竖钩内收,点略
靠上。
chèn

“有”的横短撇长,“阝”的竖较长。

姿
“女”的横要写得长一些,托住上面的“次”。


“扌”的竖钩要长,“夫”的捺要舒展。


yīn
我会认
黄栌树
树荫
锦簇
搀扶
萧瑟

yīn
易读错字


xiāo

pū(铺床 铺垫)
pù(床铺 当铺)

jià(假期 假日)
jiǎ(假如 真假)
多音字
萧瑟:
漫山遍野:
喜笑颜开:
无边无际:
理解词语
形容冷落;凄凉。文中指景色凄凉。
造句:秋天来了,院里的景色变得萧瑟起来。
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造句:这里漫山遍野都是小花。
因为高兴而笑容满面的样子。
造句:自从考试分数下来后,妈妈每次跟别人说起话来都喜笑颜开。
开阔而望不到边缘。文中指香山的红叶所占的面积十分大。
造句:大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
青葱郁茂:
秋高气爽:
交相辉映:
理解词语
形容植物浓绿、青翠、茂盛。
造句:这里的大树青葱郁茂,生机勃勃。
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造句: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秋季运动会。
(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造句:今晚,星月灯火,交相辉映。
奇丽多姿:
浓淡相宜:
理解词语
姿态各异,奇特而美丽。
造句:花园里的花奇丽多姿,争芳斗艳。
色彩的深和浅相互谐调。文中指红叶和青松相互衬托,显得很美。
造句:花园里艳丽的牡丹、素雅的茶花都盛开了,浓淡相宜,香气满园。
惊奇 惊异
两个词语都有感到奇怪的意思,都是形容词。
侧重点不同,“惊奇”表示觉得很奇怪,语意较轻;“惊异”表示惊奇诧异,语意较重。使用场合不同,“惊奇”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比较常见;“惊异”多见于书面语。
1.这里的变化之大,令人惊奇。
2.这个温柔的小女孩儿竟然如此坚强,这使大家感到惊异。
辨析词语
相同点:
不同点:

句:
点击
听朗读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香山与众不同。写香山因为有了不同于普通树叶的红叶,而让人感觉与众不同。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最美香山。具体写香山红叶给人带来的美感。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说一说这首诗歌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文章主要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之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1.读拼音,写词语。
yàn


mào
huā
tuán
jǐn

xiāo

chèn
tuō
huā
yào


















2.辨字组词。
联(  

瑟(
  )
褐( 
 )
连(  

琴( 
 ) 
歇( 
 )
姿( 
 )
簇( 
 )
扶(  

资( 
 )
族(  

肤(
  )
联系
连长
萧瑟
琴声
褐色
歇息
姿态
资料
花团锦簇
少数民族
扶手
 皮肤
3.补充词语。
青(  )绿(  )  
林绿(  )(  ) 
青葱(  )(  )
(  )(  )相宜
秋(  )气(  )
(  )(  )辉映












4.按要求写句子。
(1)这些“红花”开得密。那些褐色的枝条看不出来了。(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栌树叶红了。(把句子改写成拟人句)【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子大红锦簇,哪里的春天能比得上它热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叶和青松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交相辉映。(变换词序,不改变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这些“红花”开得密,所以那些褐色的枝条看不出来了。
黄栌树叶羞红了脸。
叶子大红锦簇,哪里的春天也比不上它热闹。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红叶和青松交相辉映。3.《香山的红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香山的红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题为“植物之美”,共安排了2篇讲读课文,《香山的红叶》、《夹竹桃》,快乐读书屋的两篇课文《赏荷》、《古诗两首》,通过这几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植物之美。《香山的红叶》是叶君健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清新的笔触描写了香山红叶的可爱与美丽。通过对香山红叶的一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爱,对生活的爱。文章字美、文美、景美、引人遐想不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名家之眼,赏红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提上审美素养。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没去过香山,没看过香山红叶,但在他们的头脑中香山红叶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和课件去了解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香山红叶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为什么喜欢香山红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课件展示的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香山红叶给人的感官带来的与众不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
  共由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
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
再读全文,颂扬红叶之美;深情总结,五部分组成。
七、说板书设计
  香山的红叶
  红的时节
  红的色调
与众不同
  红绿映衬的景象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以上就是我对《香山的红叶》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共32张PPT)
香山的红叶
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香山的红叶在作者眼中与众不同的美,体会作者对景物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重点)
2.体会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一读: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香山红叶的什么特点。
二画: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香山红叶的特点的?
四悟:香山红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探:课文除了写到香山红叶满山的美景,还写了其他景色,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核心问题:课文通过描写香山红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香山红叶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着重指出一般的树叶在秋天令人感到凄凉、萧瑟,与后文秋天香山“艳阳天”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凸显香山红叶的奇丽多姿做铺垫。
思考(重点):题目是“香山的红叶”,课文的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红叶,而是从一般的树叶写起?
秋天一到,天气变凉了,再打几次霜,树叶就变了颜色:起初变得有点发黄,然后由黄逐渐变红,远远看去像一朵朵盛开的红花。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栌叶比作一朵朵盛开的红花,突出了树叶到了秋天变“红”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香山红叶的色彩和美丽的姿态。
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林绿荫(yīn)深;第二个星期天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喜笑颜开,处处是“红花”一片了。
“林绿荫深”写出了黄栌树的叶子没有变红时香山一片绿色的样子。“喜笑颜开”,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栌树的叶子变红后,这里一下子变得活泼、美丽起来。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拟人
什么是拟人句?
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使形象更加生动。
拟人句有什么答题技巧?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生命的活力(或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别的地方已经有点凄凉萧瑟,而这里却正好是艳阳天——色调比较浓的一种艳阳天。这确实是一种不寻常的变化,给人的感官带来一种惊奇和快感,这种惊奇和快感是在别的地方得不到的。
探究: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方法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中包含了两个对比:一是叶子未红时与红的时候进行对比,二是红叶满山的香山与没有红叶的地方进行对比。两个对比突出表现了黄栌叶变红以后给人们带来的与众不同的美好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红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用反问的形式,不仅使上下文衔接自然,而且加强了语气,强调西南山坡上漫山遍野的红叶,展现了浓浓的“艳阳天”的美丽景色。
探究: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什么?
假如你登上这里最高的山峰“鬼见愁”向前望去,下边西南山坡上所铺开的一片红叶所展现的,不就是浓浓的“艳阳天”的景色吗?
拓展:
学习了《香山的红叶》,我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古诗。 
相信你还能说出更多这样的诗句,试一试吧!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核心问题:
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之美的一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描写香山红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一读: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香山红叶的什么特点。
课文从不同角度一再描写了香山红叶艳丽如花、繁盛茂密,彰显着生命活力的特点。
串珠问题:
2.二画: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香山红叶的特点的?
①气候变化:打霜后,香山树叶由黄变红,像一朵朵“红花”,开始了一年的“全盛时期”,而别的山却变得凄凉、萧瑟。②秋季不同时间的变化:第一个星期天山上还是林绿荫深;第二个星期天却忽然变得喜笑颜开,处处“红花”一片,开出一片艳阳天,给人带来惊奇和快感。③观察点变化:登上高峰往下看山坡,红叶比樱花更红,比桃花更密,与青松交相辉映,创造出一个奇特的“秋天里的春天”的景象。
3.三探:课文除了写到香山红叶满山的美景,还写了其他景色,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课文除了写到香山红叶满山的美景,还写了其他山凄凉萧瑟的秋景,提到了春天里的樱花和桃花,这是一种巧妙的对比写法,凸显出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
4.四悟:作者为什么把长江当作母亲来赞美?
示例:香山的红叶美得娇艳,美得热烈,美得与众不同!
课文结构
秋天的景色
普通树叶:凄凉萧瑟
黄栌树叶:色如红花
红叶的美丽
对比不同
带来惊奇和快感
创造“秋天里的春天”
独特魅力
美得与众不同
香山的红叶
课文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之美的一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秋天的香山公园
秋天的香山公园,以它独特的美迎接众多的游人。
走进公园大门,放眼望去,峰峦重叠,挺拔壮观。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枝叶浓密,人走进去,便淹没在其中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近看,红叶的形状不一,有长圆、扁圆、扇形,还有三角形的。远看,山坡上树树交错,叶叶相连,层层叠叠相互辉映,映红了半边天空。在大片大片的鲜红中夹杂着深黄色、褐色……就像千万只彩蝶上下飞舞,真是姿态万千,绚丽多彩。一阵爽人的秋风吹过,传来
柔和的“沙沙”声,枝摇叶摆,像是在向游人频频招手。人们不禁赞叹:“多美呀,香山的红叶!”
香山公园里潺潺的流水也很动人。小路旁,石缝里,溪水愉快地流淌着。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有时,溪水聚在几块碎石中间,静静地淌着,小鱼儿在你追我赶地嬉戏。
再看,路旁的花坛里,花儿展开笑脸,争芳斗艳。一串红连成片,鸡冠花顶起了花冠。那品种繁多的菊花,伸开了卷曲的花瓣;没有开放的花瓣紧缩着,像一个个彩球。不管是什么花,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美丽的香山公园,使游人流连忘返。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江陵即事》王建)  
柿叶翻黄枫叶红,一江涨起芦花风。水清石露沙痕瘦,日落雨来云意浓。(《三衢舟次二首》白玉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国学诵读
【青竹丹枫】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出自朱敦儒《醉思仙·淮阴与杨道孚》词:“君向楚,我归秦,便分路青竹丹枫。”
释义:青竹生南方,丹枫长北地。借指南北。
这首诗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的歌词。诗歌使用第二人称,采用拟人的手法,把长江比作母亲。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1.在作者眼中,北京香山的红叶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美?课文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一是红的时节与众不同,秋天到来,万物萧瑟的时候正是香山红叶“全盛时期”的开始。二是红的色调不同,香山红叶给人的感官带来“艳阳天”的惊奇和快感。三是红绿相称的景象不同,创造了一个“秋天里的春天”的景象。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有多处使用了引号,用笔画出来,试着说一说每一处引号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1自然段中的两个“青枝绿叶”,表示强调。第2自然段中的“红花”表示特殊含义,“一年快完了”表示强调,“全盛时期”表示强调。第3自然段中的两个“红花”表示特殊含义。第4自然段中的“鬼见愁”表示特定称谓,“艳阳天”表示特殊含义,“红花需要绿叶扶”是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秋天里的春天”表示特殊含义。
一、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词语。
1.今天yàn
yáng
gāo
zhào
(     ),我们兴高采烈地去郊外放风筝。那里景色宜人,让人怎么也lián
xiǎng(   )不到秋天的xiāo

(   )。
2.节日的天安门广场huā
tuán
jǐn
cù(
    )。我和妹妹兴奋地摆出各种zī
tài(   ),让妈妈为我们拍照留念。
艳阳高照
联想
萧瑟
花团锦簇
姿态
二、选字填空。
【密 蜜】(  )集   (  )糖
【宜 怡】浓淡相(  )
(  )然自得
【漫 蔓】(  )步 
(  )延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
2.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
3.(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 
   )
秋高气爽
漫山遍野
交相辉映
四、读句子,选择引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强调;
④表示特殊含义。
1.“红花需要绿叶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这样说。(  )
2.这里最高的山峰是“鬼见愁”。(  )
3.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我喜欢香山红叶。(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叶和青松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交相辉映。(变换语序,不改变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能不喜欢香山红叶。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红叶和青松交相辉映。3.《香山的红叶》教案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歌生字。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香山的红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香山的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y7u生动妙雪的方法。
教具:香山的红叶的图片。
教法:朗读法
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搜集香山的红叶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去欣赏北京香山的红叶的美。
二、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度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香山的红叶在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
1.香山的红叶究竟以什么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红叶的与众不同?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再读全文,颂红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香山的红叶的赞美。
第二课时
积累内化:
1.由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处处是“红花”一片了。
红叶和青松,在这个特殊场合()出来的一种()的美,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奇特的“()”。
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优美句段。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