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新柳
[宋]杨万里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新 柳
(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会认“蘸”字。
2.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结合注释弄懂古诗大意。
(重点)
3.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笔下的新柳的美。
(难点)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稚子弄冰》《小池》等。
走进作者
蘸
zhàn
我会认
蘸水
zhàn
易读错字
引:
理解词语
延伸。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核心问题: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植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一读: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题目突出了植物的什么特点。
2.二思: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三探:诗人仅仅是在写“新柳”的美丽吗?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四悟: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且莫:切莫。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千万不要变为深绿色的,只需要浅黄的就好。
只:只留下。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柳条虽长,可未必能蘸到水,原来是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蘸:zhàn。
引:延伸。
整体感知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的优美而有动感的画面,富有情趣地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
“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这一句写的是远景,“百尺”以夸张手法写了柳条的婀娜与茂盛,“拂”写出了柳条的轻柔,像少女的纤纤玉手轻拂着银光闪耀的水塘。如此一来,一幅清新、煦暖、鲜亮、灵动的柳树春水图画就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这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浅黄”紧扣题目中的“新”字,“且莫”二字流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等柳色变为深青,就已经是晚春了,所以对新柳之情也是对初春之情。这句仍是写远景。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影。“引”字用得妙,既说明了柳条之所以“百尺”长的原因,又赋予了柳条倒影以生命的活力,拟人的运用,出人意料地把新柳及整个画面写得灵动鲜活了。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植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写新柳赞美了一切新生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核心问题:
1.一读: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题目突出了植物的什么特点。
题目中的“新”字点明了古诗描绘的是初春刚发芽的柳树这一新生的事物。
串珠问题:
2.二思: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新柳》一诗中的柳树,柳枝长有“百尺”,柳色清鲜,婀娜而又茂盛。
3.三探:诗人仅仅是在写“新柳”的美丽吗?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表面都是在写植物,其实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或咏叹、或寄情、或言志,以此表达自己的闲情雅致和高洁的人生操守。这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写法。
4.四悟: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新柳》一诗,可以感受到杨万里对新生事物的赞美之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柳枝之长——百尺
柳色之新——浅黄
新柳婀娜
自然美好
新柳
课文结构
远景
新柳与春水
未必能蘸水
柳影引他长
近景
《新柳》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的柳影相连、相映的优美画面,富有情趣地表现了作者对新柳的喜爱之情。
课文主旨
这首小诗画面清新,节奏明快,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吹拂着和煦的春风。字字句句无不流露着诗人爱惜新柳,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深情。《古诗三首》教案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三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法: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绽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三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植物的古诗。
板书:
《早梅》
………白玉条
似玉
………傍溪桥
不知……花先发
疑是……雪未销
如雪(共34张PPT)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
第三课时
古诗三首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会写“陂”“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从杏花的高贵品格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难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名列“唐宋八大家”。
主要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登飞来峰》等最为著名。
走进作者
陂
bēi
我会认
娆
ráo
妖娆
一陂春水
ráo
bēi
易读错字
陂:
溪桥:
且莫:
妖娆:
白玉条:
理解词语
池。在诗中指池边或池中的小岛。
小溪上的木桥。
切莫,不要。
娇艳美好。
形容开满梅花的树枝。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核心问题: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植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一读: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题目突出了植物的什么特点。
2.二思: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三探:诗人仅仅是在写“杏花”的美丽吗?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四悟: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陂:bēi,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岛。
满塘的春水环绕着杏树,岸上的花和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的鲜艳动人。
妖娆:娇艳美好。娆,ráo。
绕:环绕。对花的护卫。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即使被无情的春风吹落,飘飘似雪,也胜过那南边小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陌:这里指小路。
整体感知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首句点明杏花所处的地理位置。“绕”字用得精巧,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出水花之相依相亲。“妖娆”二字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杏花争奇斗艳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的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陶醉。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两句对偶精当,托物言志,耐人寻味。“春风吹作雪”,生动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令人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探究:这两句仅仅是在写杏花吗?还有什么含义?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植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北陂杏花》一诗,“陂”是指池边或池中小岛,“北陂杏花”是指傍水的杏花,点明了杏花的生长环境。三首诗的题目都精炼简洁地点明了所写对象的特点,暗示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核心问题:
1.一读: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题目突出了植物的什么特点。
《北陂杏花》一诗,“陂”是指池边或池中小岛,“北陂杏花”是指傍水的杏花,点明了杏花的生长环境。
串珠问题:
2.二思: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北陂杏花》一诗中的杏花远离南陌,傍水而开,却也妖娆多姿,让人流连忘返。
3.三探:诗人仅仅是在写“杏花”的美丽吗?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表面都是在写植物,其实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或咏叹、或寄情、或言志,以此表达自己的闲情雅致和高洁的人生操守。这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写法。
4.四悟: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北陂杏花》一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傲视权贵、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杏花别具一格
诗人独具气节
北陂杏花
课文结构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状物写景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借物抒情
《北陂杏花》描绘了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姿态,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表现了诗人傲视权贵、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气节。
课文主旨
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很忌一气直下,没有波折。这首诗句句写临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却宕开一层,以“纵被”领句,用“绝胜”作呼应,便使全诗跌宕有致,富于曲折变化。这样布局,有直写,有侧写,有描绘,有议论,诗人自己爱好高洁的品格也就贯注其中了。
推荐阅读
墨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柳
【唐】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杏
花【唐】
罗隐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林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国学诵读
【杏花对联】
上联:白马秋风塞(sài)上
下联:杏花春雨江南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折柳赠别】
古代人善用谐音表情感,“柳”与“留”、“丝”与“思”谐音,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风俗,亲友离别,折柳以表达对离别者的不舍之情。
一、用“\”划掉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迥异(róng jiǒng) 蘸水(zhàn zhān)
妖娆(ráo rào)
北陂(bēi pō)
迸发(fā fà)
碾压(niǎn liǎn)
.
.
.
.
.
.
\
\
\
\
\
\
二、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经冬雪未销。( )
A.怀疑 B.不能解决的;不能确定的
2.绝胜南陌碾成尘。( )
A.断绝 B.净尽,穷尽
C.极;最 D.完全;一定
.
.
A
D
三、根据理解写诗句。
1.《早梅》一诗中,哪两句写出了一树寒梅傍桥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柳》一诗中,点明水中的柳影使柳条变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四、写出下列诗句的大意。
1.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池春水环绕着杏花,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娇艳美好。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着闪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切莫是深青的,只留下浅黄的。
五、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植物的古诗?选一首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共25张PPT)
早梅
[唐]张谓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早 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会认“迥”字。
2.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结合注释弄懂古诗大意。
(重点)
3.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笔下的早梅的美。
(难点)
张谓 (?-约778),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其诗多为宴饮送别之作。
主要作品:《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
走进作者
迥
jiǒng
我会认
迥临
傍水
jiǒng
bàng
易读错字
发
fā(发现 发出)fà(毛发 头发)
多音字
迥:
傍:
理解词语
远。
临近。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核心问题: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植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一读: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题目突出了植物的什么特点。
2.二思: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三探:诗人仅仅是在写“早梅”的美丽吗?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四悟: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迥:jiǒng,远。
有一树梅花凌寒开放,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傍:临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近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整体感知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早梅》描写了冬末春初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早梅的形象,表现了其凌寒独放的高洁品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开花的娇美姿态。“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用比喻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这是对梅花外形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早梅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未融化的冬雪压在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呼应,从而含蓄婉转地把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品格这一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植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似玉如雪的早梅,表现了自己与早梅在傲寒独发的高洁品质上的契合。
核心问题:
1.一读: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题目突出了植物的什么特点。
题目中侧重一个“早”字,点明寒冬刚过,百花未开,为世界带来生机的只有一树寒梅。
串珠问题:
2.二思: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早梅》一诗中的早梅似玉如雪、凌寒早开,让人怀疑是冬天未化的积雪。
3.三探:诗人仅仅是在写“早梅”的美丽吗?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表面都是在写植物,其实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或咏叹、或寄情、或言志,以此表达自己的闲情雅致和高洁的人生操守。这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写法。
4.四悟: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我读出了诗人张谓对早梅凌寒开放的高洁品质的赞美,以及作者内心高洁不屈的志向。
早开的风姿——凌寒独放——洁白如玉
独开的环境——远离村路——傍桥开放
早发的原因——临近水源——最先绽放
诗人的疑惑——疑是白雪——经冬未销
早开之梅韵味足
高洁品质蕴其中
早梅
课文结构
《早梅》中诗人通过描绘似玉如雪的早梅,赞扬了早梅傲寒独放的高洁品质。
课文主旨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