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2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2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5 15:0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27、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和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海南儋州东坡书院 位于宁夏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承天寺塔承天寺大雄宝殿初读课文,读出味道找出生字,划分节奏。我会读!suìqǐnzǎoxìng遂寝荇藻柏bǎi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来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翻译接龙我会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地起来走动。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里散步。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啊。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精读课文,读出感情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 “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民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命运相同 。 2、作者同谁一起夜游承天寺?两人关系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张怀民; 志同道合的朋友。 3、作者所见夜景如何?找出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正面描写) “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影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侧面描写)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亦未寝( )相与步( )但少闲人( ) 欣喜遗憾急切激动 喜悦闲适乐观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①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②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的人。 作者并未想做闲人,因为壮志难酬,无奈写悲诗,只不过是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这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体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派遣的乐观。课堂巩固1、下面对划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A2、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月3、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堂小结回顾本堂课所学知识 同学们,当你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时,请读一读苏轼的文章,愿你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你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结束语背诵全文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