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敬业与乐业》名师同步精品导学案
第二单元
内容预览
名人怎样对待事业、爱情?名人眼中的名人是怎样的?名人是如何与他们的孩子交流、同他们讲道理的?本单元选择近代几位中外著名学者的演讲词或家信,带领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对人生、对爱情、对艺术、对信念的种种理解和阐释。这里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四篇课文,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的画卷,字里行间启示我们进行反思:我们该做什么样的人?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美文,更是大师们丰富、深刻的精神境界。
目标点击
1、继续完成字词积累的任务,熟悉四位学者的生平,有条件的可阅读他们的优秀作品。
2、体会演讲语言和书信语言的不同风格,以及所造成的不同阅读效果。
3、研读作家对于人生、爱情、艺术、信仰的理解,把握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
4、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领悟到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法导航
本单元探讨的都是重大的人生问题,对于我们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理解并接受课文内涵,是首要的。要把握四篇课文的内在联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并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同时,要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5
敬业与乐业
【导学讲坛】
走近作者
背景信息
本文是梁启超于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所作的一次演说的演讲词,这次演讲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在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荣,梁启超为了矫正世风,才发表了这样的演说。
文章主旨
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思维导图
引论(第1段):“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2—5段):做人之根本
本论(2—8段)敬业(6—7段):于人生最为重要有利
乐业(第8段):生活的最高境界
结论(第9段):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精彩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点拨】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文章最后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问题二: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点拨】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而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还要让职业卑贱者“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拿破仑的话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可怀疑。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成,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
可见,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训练场】
一、积累与运用
1、请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字。
⑴旁骛(
)
⑵佝偻(
)
⑶解剖(
)
⑷扯直(
)
⑸亵(
)渎
⑹衔着( )
⑺层累( )
⑻蜩翼( )
⑼亵dú(
)
⑽pián进(
)
⑾教huì(
)
⑿jiǎn择(
)
2、请你结合语言环境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词。
⑴心无旁骛________
⑵痀偻丈人承蜩________
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
⑷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敬业乐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章取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
理至易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强聒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翻译下列课文中所引用的名言,并记住孔子的话。
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讲演词的角度分析下面两段话,你认为哪一段表达效果更好些?为什么?
A
、这件事分明不能不作,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
B
、这件事分明不能不作,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
作者说:“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这跟我们平常所说的每个人做事对社会的贡献有大小之分有没有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课文《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6——9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梁启超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6、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和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再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引述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段的结尾说:“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请你发挥想象,将这里所说的“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0——14题。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马德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先贤甚至什么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真是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赏霓虹,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本质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真切,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所以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着这个沉重的布囊,装得越多,牵累得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选自2007年6月19日《杂文报》)
10、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四段“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十段“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这是什么原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十一、二段作者用“活得糊涂”和“活得清醒”来阐释对幸福和烦恼的认识,并说“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的最后“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
15、在课文《敬业与乐业》中,作者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一段话阐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
敬业与乐业
1、⑴wù
⑵gōu
⑶pōu
⑷chě
⑸xiè
dú ⑹xián ⑺lěi ⑻tiáo
⑼渎
⑽骈
⑾诲
⑿拣
2、⑴马乱跑
⑵
蝉 ⑶喜爱 ⑷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与原意不相符。⑸道理极容易明白。 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3、⑴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⑵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4、B句表达效果好。A句“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是一般陈述句,B句改成设问“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不但能吸引听众,启发思考,而且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更加有力。A句“这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也是一般陈述句,B句改成否定反问,表达了强烈的肯定意思,语气活泼而有变化,感染力比A句强。
5、没有矛盾。前者是就劳动价值同等和职业神圣的角度说的;后者是从人的才能和工作性质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有所不同角度说的。作者认为凡是职业都是神圣的、可敬的。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劳动价值相等,“并没有高下”。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6、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乐业”;本段的中心论点是: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7、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8、这两句话是作者为解释为什么要乐业而引用的,作者认为凡职业都有趣味,能够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人类的生活才有价值。而孔子就是从他的自身经验中领略出趣味来,所以说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以乐为至高无上境界的话。可见圣人在几千年前就有这个体会,从而反证作者的见解。
9、开放性命题,无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提示:抓住“乐业”进行想象。)
10、要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11、幸福相对于烦恼而言只是相对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感到幸福时,你的一切
都将充满了幸福,否则只能与烦恼打一辈子交道。(意思对即可。)
12、只是因为他们把幸福看得太狭隘了。正如作者所说“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意思对即可。)
13、首先要把心态放平,欲望不要过高,要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要淡泊名利,抛弃烦恼,享受幸福。(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示例:俗话说:想开常快,知足常乐。幸福就是享受生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带给别人,自己才幸福。(意思对即可。)
15、此题持同意或不同意的观点皆可,关键要说出道理,自圆其说,让人信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敬业与乐业
从两种说法侧重的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