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习目标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领会文章的主题。
——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聂华荃,著名华裔旅美作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到台湾。1967年聂华荃和美国诗人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作家到爱荷华四个月,写作,讨论,旅行。她目前已出版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著作22种,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聂华荃在美获得三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过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匈牙利政府所颁文化贡献奖,波兰政府的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等。
2.背景资料
193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记述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二战期间的残酷历史,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2.文章结构
3.对话文本
(1)课文是怎样表现主题的 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要和平,不要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这篇课文的主题。
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作者突出了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纸只字。所有这些,让我们想起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那更是震惊世界,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绡人性,惨绝人寰。
像萨特一样,我们也感受到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血腥屠杀,那位老师决不苟且偷生;从死者的遗言可以想见,人们怎样怀着对亲人的爱而从容面对法西斯匪徒的枪口。
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2)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正文四个部分为什么这样安排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读了全文,回味起来,萨特的话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第一部分自然从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写起。借莫马·迪密其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写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盛大的纪念活动。第二部分开头说“历史,现实”,第三部分开头一段中说“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这些地方提示我们,第二部分是回顾历史的,第三部分则是从历史的回顾中_看现实的走向。文章始终不离这次纪念活动,从活动项目上说,第二部分是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第三部分是记述作家的座谈。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联想起南京大屠杀,二、三两个部分都有这个话题,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并扩大到世界和平这个主题。
最后一部分摘录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以想见那是在参观纪念馆。被残杀者的遗言表现出的对亲人的爱,令人感动,同时可以引发我们深沉的悲哀,深沉的思考。
概括起来说,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全文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
(3)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容易理解,为什么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呢
“美丽的记忆”后面一句就说明了为什么“美丽”,要注意“整个民族的英勇”一句,这是说,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课文第四部分摘录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倾吐心声和愿望,没有人向刽子手乞怜。还有一位工人要“孩子们为父报仇”。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4)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念(dào)
赤____
______(luǒ)(luǒ)
血_____(xīnɡ)
____
____(chōnɡ)(jǐnɡ)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肃穆(
)
蜿蜒(
)(
)
荒谬(
)
健忘(
)
屹立(
)
恍惚(
)(
)
同胞(
)
纳粹(
)
3.解释下面词语。
(1)杀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健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
4.本文作者是_____,女,美国华裔作家,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三、重点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纳粹(suì)
悼念(dào)
朝圣(cháo)蜿蜒(wǎn)
B.屹立(yì)
呵护(hē)
应邀(yìnɡ)
执著(zhuó)
C.盟誓(mínɡ
)
憧憬(chōnɡ)
韵律(yùn)
反驳(bó)
D.屠杀(tú)
遇难(nán)
沉寂(jì)
模糊(mé)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荒缪(
)
键忘(
)
头发班白(
)
响彻云宵(
)
3.文章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目的目的是(
)
A.这是孩子们临死前的呼唤,呼唤爸爸妈妈来保护他们。以此为题目,再现了孩子们临死前的恐惧。
B.“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孩子们被屠杀前最后的呼唤,以此为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心灵上的震撼。
C.“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题目为全文设置了悬念,可以吸引读者读下去。
D.文章以此为题目,意在通过再现孩子们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力,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世界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4.第四部分引述死者遗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
)
A.引述死难者遗言,表现了这些人赤裸裸的爱和赤裸裸的心愿。
B.引述死者遗言,这是生者对死难者悼念的一种方式,以此寄托生者的哀思。
C.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遗言,表现了他们死前的爱和心愿。反衬法西斯的残酷,控诉法西斯的罪行,并警示人们: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D.面对屠杀,死难者的遗言中毫无恐惧,证明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无畏、坚强不屈。
5.下列各句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B.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_____世世代代“人”的声音。
C.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D.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
)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
)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
)。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
)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6.填上文中四处空缺的词语,并体会其内含。
7.(1)“历史是(
)的。现实呢 ”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与(1)句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家们为什么和明赫白握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①这是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②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其诺防线被敌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③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挡中,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_____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④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暗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的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心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⑤这时候,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 ”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⑥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 ”杰奎琳扬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 ”“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10.面对三个德国军官,为挽救藏有情报的蜡烛,伯瑙德夫人一家采取了哪些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认为伯瑙德夫人一家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描写一个遇害儿童的母亲寻找自己孩子的场面。要着力刻画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抓住细节表现他们对和平、对自由的热爱和呼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导解
5.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堂达标】
1.悼
裸裸
腥
憧憬
2.mù
wānyán
miù
jiàn
yì
huǎnɡhū
bāo
cuì
3.(1)杀害(多指大量的)。(2)向往。(3)容易忘事。
4.聂华苓
5.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6.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课后强化】
1.B
导解:A项“粹”应读“cuì”,“蜿”应读“wān”;C项“盟”应读“ménɡ”;D项“难”应读“nàn”“模”应读“mó”。
2.“缪”应写为“谬”,“键”应写为“健”,“班”应写为“斑”,“宵”应写为“霄”。
3.D
导解:要结合文章主题去理解。
4.C
导解:要结合文章主题去理解。
5.A
导解:A项用了对偶、排比,而B、C、D三项都仅用了排比。
6.沉重
缓缓地
掩面
哭泣
也要
7.(1)承上启下。对纳粹发动不义战争愤怒,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正确看待不义战争而感到愤怒。
(2)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 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8.因为明赫白的态度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因此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9.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或: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
10.①伯瑙德夫人取出油灯替代蜡烛。②雅克借口搬柴想拿走蜡烛。③杰奎琳借口上楼睡觉,楼上黑拿走了蜡烛,保全了情报。
11.因为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会自动熄灭,情报就会暴露,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将告结束。
12.他们一家热爱生命,不怕危险,面对德军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表达交流】
示例:不远处,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跌跌撞撞地在地上寻找着自己的孩子。她每掀开一具尸体,心仿佛就像刀割一样的难受,那些都是曾经多么熟悉的面孔啊!在被导弹击中的一片废墟里,她找到了孩子那双黝黑赤裸的小脚。孩子的上半身被深深地埋葬在了废墟里……她终于倒下了,最后的一点点意志在顷刻之间被完全摧垮了。她疯狂地哭,疯狂地笑,回忆一遍一遍地在脑海中翻滚,孩子的笑容一遍一遍地在眼前浮现……
导解:文题要求同学们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一个场面。这个场面一定要忠实于原文,要表现出侩子手的惨无人道和孩子们的无辜、弱小及对自由、生命的热爱。从而激发读者热爱和平、憎恨战争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