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园林古迹
八年级
班
姓名: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
)
A.匀称Chèn
蟠Pán龙
鳌áo头
轩Xiè榭
B.嶙峋Xùn
镂Lǜ空
丘壑Hè
蔷Qiáng薇
C.额枋Fāng
藻Zǎo井
击磬Qìng
鎏Liú金
D.屏Píng风
纳Nà凉
帷Wéi幕
伧Cāng俗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
②毕业了,把这本书送给你,留个
吧!
③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让人
。
④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都
,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A.标志
记念
刮目相看
改头换面
B.
标本
纪念
刮目相看
焕然一新
C.标志
纪念
另眼相看
改头换面
D.
标本
记念
另眼想看
焕然一新
3.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又名紫禁城,
。故宫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
,外国是一条护城河,四周是3400米的城墙。城墙上开有4座城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
。
①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②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③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4.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苏州概况(不超过30字)。
材料一: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25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至7000年前。
材料二: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经过全境。
材料三:苏州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其经济总量江苏省内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中国城市前列。下辖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和太仓五个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五位。
5.将“不仅皇家建筑如此,民间建筑中也频繁出现狮子的形象”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在古代小品建筑中,人们最熟悉的形象莫过于狮子。(B)我们参观北京故宫,从天安门进去,首先见到的是天安门前金水桥左右的两只石雕狮子;进了紫禁城,在太和门两旁又可以见到两只铜铸的狮子;内廷的入口乾清门左右也有镀金的铜狮子。(C)在民间,稍微富有的人家总喜欢在门口的抱鼓石上雕两只小石狮子。各地城乡的寺庙、衙署,农村的祠堂门口,都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狮子。(D)狮子为什么折磨受欢迎呢?大概是因为人们喜欢狮子守门所带来的喜庆与安详,喜爱“狮子狮子,事事如意”所蕴含的意义吧。
二、诵读·赏析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6.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7.“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三、理解·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8.品读选文,概括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
9.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0.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赵州桥的
1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2.选文在遣词炼字方面颇具功夫。用“
”一词突出赵州桥在世界石拱桥史上的地位与成就;用“
”一词表明赵州桥造成后使用至今的悠久历史;用“
”一词来介绍赵州桥施工技术的独具匠心;用“
”
一词赞颂设计者的不凡智慧,无一字不自然贴切,简明朴实而又妙趣横生。
(二)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13.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
14.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15.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16.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四、表达·交流
17.
以“我心中的桥”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要求:①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多姿多彩的桥,也可以设想未来的桥。②抓住特征,多方面进行说明并安排好说明的顺序,语言要准确、简明、周密、生动。③不少于600字。
第三单元园林古迹
1.B
2.B
3.B
4.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城市。
5.C
6.
梅子、芭蕉、柳花
7.“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8.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9.列数据(列数字)、打比方、引用
10.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
11.不能。“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说明只是当时可算,而现在就不一定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去掉后说明语言就不严密准确。(意近即可)
12.著名
最古
巧妙绝伦
杰出
13.①对房屋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的影响;②对人们生活习俗改变的影响;③对国人心中皇权意识的强化。(语意相近即可)
14.将椅子出现前后人们“跪”这种行为的内涵进行比较,突出其变化,强调了椅子的出现对国人心理的影响。(语意相近即可)
15.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语意相近即可)
16.示例:网络聊天软件的发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像QQ聊天这样的交流方式,从形式上直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使人们的联系更为广泛,视野更为开阔,这些都必然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