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落日的幻觉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落日的幻觉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6 08: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掌握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培养自己从多角度观察自然的习惯。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黄天祥,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长,长期担任《北京晚报》科普专版负责人及《北京晚报》科教部主任,见证了中国媒体科普宣传和科技报道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变革的全部过程。
2.背景解读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乐游原:本来是秦代宜春苑,西汉时宣帝建乐游苑于此,故名。唐时在长安城内,为士女节日游赏胜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大雁塔东北。向晚:傍晚。向,将近、接近。意不适:心情不舒畅。古原:乐游原。
评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两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两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著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作者从常见的日出日落现象人手,告诉人们日落时的壮观、神奇的图景大多是人们的幻觉,然后自然过渡到对科学知识的说明,作者用翔实的数据和准确的语言说明了日落的奇异景观产生的原因。
2.文章结构
3.对话文本
(1)课文布局谋篇有什么特点
开篇第一段,作者以“原因何在 ”这个设问句式自问自答,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结尾处又用一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夕阳的一贯看法。其中引用的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人们的普遍观点,又给文章增加了文学色彩,生动优美,引人人胜。
第三段,“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总结上文,“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提示下文,告诉我们下文将对夕阳的夕阳的奇异景象进行解释说明。同时设置了悬念,引起我们阅读下文的兴趣。
文章末尾,“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这句话描述了一种觉见的幻觉: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在天空时三倍半,到底是不是如此呢 “幻觉”一词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天文学家已经证明:黄昏时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此句综合运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三种说明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2)文中知识的原理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不同的密度
西方天空出观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各种仪器观察证明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幻觉(
)
绮丽(
)
绚丽(
)
殷红(
)
折射(
)
气息奄奄(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落(zhuì)
神_______(mì)
_______射(sǎn)
_________蓝(wèi)
_________日(xù)
_________
减(shuāi)
3.结合本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下面词语或句子。
(1)绮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吟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
4.本文作者是_______。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三、重点语句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候的壮观景象。面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 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5.本文是事理说明文,为什么开头却用了描写的手法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日落确定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这两句在行文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B.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C.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D.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持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太阳变扁的幻觉,
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
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当落日下缘接近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A.不只
由于
因而
所以
B.不只
因为
因而
所以
C.不仅
由于
所以
因此
D.不仅
因为
所以
因此
3.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
B.阳光中的短波光_______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_______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C.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D.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4.整合探究下面三则材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神舟”六号升空的重大意义,20字左右。
材料一“神舟”六号升空,不但象征着中国正在逐步实现航天强国之梦,在未来开发及和平利用太空资源方面,有能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亦标志着中国国力渐强、国运兴隆,在国际事务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材料二“神舟”六号升空将进一步激励中华民族的自强和自信,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对不分疆域、全球各地的炎黄子孙来说,更是一件翘首以待、为之感到骄傲自豪的大喜事。
材料三
中国时隔两年第二次发射载人飞船,目的是弘扬国威,增强政治凝聚力,同时也是为了加快将产生巨大经济利益的太空开发商业运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词中写太阳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几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丽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_______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_______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原,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较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各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的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近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6.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落日下缘接近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作者为什么用“26.5”这一数字,而在“红色光强lO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却用了“以上”这一不确定的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太阳为什么会变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荷花之谜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 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 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_______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竞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0.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竟然”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这篇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 请一一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荷花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的花瓣表面尽是疙瘩,址分毛糙。
B.因为荷花细胞内有能发热的线粒体,所以荷花的花朵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C.文章用“古莲发芽”这一例子,说明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就是指能修理细胞本身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的“酶”。
表达交流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的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
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导解
20落日的幻觉
【课堂达标】
1.huàn

xuàn
yān
zhé
yǎn
2.坠





3.(1)鲜艳美。(2)吟诵。(3)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到老年,接近死亡。(4)夕阳无限美好,只是扫近黄昏了。比喻时间所剩不多,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4.黄天祥
日落时给人的错觉原因
5.虽然是说明文,但作者用了生动地描写作为文章的开头,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6.承上启下。由上文描写日落美景,转而揭示这些奇异景象的形成原因。
【课后强化】
1.D
导解:幼一幻。
2.A
3.C
导解:“壮观”和“神秘”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4.“神六”升空标志国力国运强盛,巩固航天大国地位。
5.长河落日圆;一轮红日倚青山,只见湖光数里间:丹枫吹尽鸦声乐,又得霜天一日晴。
6.落日的颜色和大小会不同于其他时间的原因。
7.主要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8.一个用了准确的数字,一个用了概数,这恰恰说明作者的严谨。因为有的数字我们还没有精确,所以用约数;而有的是准确测量后的结果,所以用确数。
9.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10.荷花效应: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能不受污染。
11.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
12.表出乎意料,强调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导解:抓住副词表达的意思。
13.三个特点: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14.A
D
【表达交流】
提示:关于葵花向阳的传说:太阳神原来有好几个儿子,他们轮流在天上值日。其中一个小儿子,觉得总在天上没意思,就偷偷地溜到地上来玩。可是一从天上下来,他就不能发光了,身不由己地落到一棵小树的顶上。日久天长,他就和树长在了一起,逐渐变成了葵花。这时,他又觉得天上好玩,后悔极了。他想再回到天上去,可是已经不可能了。从此,他只好在地上看着在天上轮流值日的太阳兄弟,每天,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目光始终不离开太阳。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