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桃花源记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6 08:3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百词语。
——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o
——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得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诗歌以《归去来兮辞》、《咏荆轲》为代表,散文以《桃花源记》最著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_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老百姓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2.文章结构
3.对话文本
(1)作者为什么描绘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 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2)如何理解桃源故事的传奇色彩
首先是渔人人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 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 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竞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 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人,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士,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
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3)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时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
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4)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近600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5)《桃花源记》的语言值得借鉴的特点是什么
《桃花源记》最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文章开头,只用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如村中人见渔人,问他从什么地方来的时候,作者没有重复渔人进人桃花源的经过,而只用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答话的全部内容;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况时,作者也只用了“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闻。文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成语有:“豁然开朗”“世外桃源”“土地平旷”等。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垂______
(tiáo)
______然(huò)
_______
______
(qiān)(mò)
______
然(yí)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缘溪行(
)
俨然(
)
要还家(
)
咸来(
)
邑(
)
语(
)
3.结合本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下面词语。
(1)缘溪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具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及郡下,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
5.填空。
(1)陶渊明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浔阳柴桑人,著名_________。
(2)《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以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为顺序,从_________桃源,到_________桃源,再到桃源,最后_________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
三、重点语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社会,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其“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l.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B.豁然开朗(突然的样子)
C.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
D.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寻病终
C.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3.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
4.为下列各句中的“之”选择相应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
B.语气助词
C.代词
(1)忘路之远近(
)
(2)处处志之(
)
(3)具答之(
)
(4)渔人甚异之(
)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1)后遂无问津者。(
)
A.后来就没有问天津在哪儿的人了。
B.后来实现了愿望,再没有问这事的人了。
C.后来就没有人询问天津的情况了。
D.后来就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A.有良好的田野、美丽的水池、桑树、竹子之类。
B.有肥沃的田野、美好的水池、桑竹这些东西,都属于村里人。
C.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D.有桑树、竹林栽种在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岸边。
6.根据下列提示,按要求答题。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_______,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_______,含义_______。
(3)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_______,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话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彳主,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解释加点的字。
(1)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
(3)此中人语云
________________
(4)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
(5)既出,得其船
________________
8.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
他感到自己在—步步陷入绝境。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
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我们也一定要把它完成。________________
9.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中哪些语句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
桃花源诗(节选)
陶渊明
相榉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呜吠。俎豆④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⑤,四时自成岁。
【注】①肆:尽力。②靡:没有。③暧(ài):隐蔽。④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⑤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日人从所憩_______
(2)虽无纪历志_______
14.说说下列句子的大意。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桃花源记》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______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_______“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示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息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6.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虽无纪历志——无中生有
日入从所憩——___________
俎豆犹古法——___________
荒路暧交通——___________
17.你认为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导解
21桃花源记
【课堂达标】
1.髫

阡陌

2.yuán
yǎn
yāo
xián


3.(1)沿着。(2)花。(3)穷尽,走完。(4)详细。(5)全、都。(6)沿,顺着。(7)到。(8)计划。
4.(1)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鱼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显得心满意足。
(3)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5.(1)潜
元亮
东晋诗人
(2)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作者的政治理想
广大人民的意愿
(3)渔人进出桃源白勺行踪时间先后发现访问离开寻找
6.这一美好境界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7.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课后强化】
1.B
导解:应为开阔通达的样子。
2.C
导解:A项“舍”的意思分别是“放下”“屋舍”;B项“寻”的意思分别是“寻找”“不久”;D项“志”的意思分别是“作标记”“标记”,一个动词,一个名词;C项均为“以前”的意思。
3.D
导解:A项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为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B项外人:古义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今义为“关系疏远的人,不是自己这方面的人”;C项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D项缤纷:古今都是“繁多”的意思。
4.(1)A
(2)C
(3)C
(4)C
5.(1)D
导解:重点词“遂”的意思是“于是,就”,“津”的意思是“渡口”,这里指桃花源。
(2)C
导解:重点词“良”的意思是“肥沃”,“属”的意思是“类”。
6.(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起来
用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
(2)怡然自乐
安闲快乐(3)无人问津
没有人再访求,打听渡口
比喻没有人探问或尝试。
7.(1)竟然。
(2)通“邀”,邀请。(3)告诉。
(4)惊讶,惊奇。(5)已经。
8.(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毫无出路的境地。
(2)不要说,(更)不必说。不论不管,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常与“也”搭配使用。
9.先世避秦时乱
10.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是: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1.①渔人把自己看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②(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13.(1)休息;(2)虽然。
14.根据草木荣枯来识别节气是春还是冬。根据树木凋谢来了解寒风猛烈。
15.C
导解:这些内容描绘了桃花源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作者所赞美的、向往的,没有同情的意思。
16.无所适从虽死犹生
四通八达
17.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崇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
【参考译文】
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呜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气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
【表达交流】
示例: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