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核舟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核舟记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6 08: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核舟记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看简介
魏学咿(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末散文家,著有《茅檐集》(8卷),但《核舟记》未收录,却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早期的微雕艺术代表
魏学咿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刻。
当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3.关于体裁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2.文章结构
3.对话文本
(1)课文采用什么结构方式来介绍“核舟”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作者是怎样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的
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象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
“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FT《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苏轼游赤鼻矶,也曾“摄衣而上,履峻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但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③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③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象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④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⑤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来了。
(3)作者按什么顺序说明“核舟”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句说长度,一句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一中间一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
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写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人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器皿(
)
罔不(
)
有奇(
)
箬篷(
)
糁之(
)
多髯(
)
壬戌(
)
篆章(
)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这个字。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径寸之木(
)
因势象形(
)
泛赤壁云(
)
二黍许(
)
雕栏相望(
)
如有所语(
)
相比者(
)
绝类弥勒(
)
矫首昂视(
)
可历历数(
)
钩画了了(
)
曾不盈寸(
)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嘻,技艺灵怪矣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轩敞者为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
5.《核舟记》选白_______(朝代)_______编辑的《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朝代)人。
三、重点语句
6.作者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刻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
A.为(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
B.尝贻(赠)余核舟一。
C.盖大苏泛(广泛)赤壁云。
D.而计其长曾不盈(满)寸。
2.与“为人五、为窗八”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中轩敞者为舱。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能以径寸之木。(以:介词,用)
B.盖大苏泛赤避云。(大概)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D.技艺灵怪矣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尝贻余核/舟一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D.罔不因/势象形
5.按课文原句填空。
(1)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苏东坡外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描写一个人在核舟上专注地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很传神,把描写语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知道苏轼的哪些作品 写出其中两句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览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_________”,左刻“_________”,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7.在文中空白处填人相应的语句,并说明这两个句子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可二黍(shǔ)许。
B.中轩(xiān)敞者为舱。
C.中峨(é)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矫(jiǎo)首昂视。
9.翻译下列句子。
(1)雕栏相望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哪些语句说明苏轼与黄鲁直的关系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过对文中三个人物的描写,你觉得佛印与苏、黄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7题。
新核舟记
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的桃核,竟然刻出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舱杆篷楫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的了。
但是,不久前,一位艺人却雕刻出一艘更为复杂精巧的核舟一鉴真东渡古海船。
这艘用一枚广东橄榄核镂的古舟,首尾长三十八毫米,高十六毫米。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径寸之间,巨舟巍然之势尽展。
如果要对核舟细观详瞩,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透过镜片,你将会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复杂生动的画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似乎都活起来了,有的眺望天际风云,有的俯视海中潮流,有的正解缆起锚,有的在合十祈祷……哦!这些原来都是水手,正在作起航前的准备。细细一点,竟有十一人!
核舟中间是三进二层的船舱,格局造型与船无异,甚至弧形舱顶上覆盖着如针孔大小的瓦片,都历历可数,舱楼周围设有走廊花栏,船舱两旁各有五扇小窗,高二毫米,阔三毫米,窗格细如蚊足。更使人惊异的是,用绣花针轻轻一拨,窗户竞豁然而开,窥视舱内,居然还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谈笑风生。而舟中的主要人物一鉴真大师,则端坐正中舱楼中央,表情从容慈祥,两旁各有弟子侍坐。
船艄上却是另一番闲情逸致。一名小僧在炉前执扇鼓风,煮茗烧茶;两位长者在一边对弈下棋,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盘中几颗残子,看来搏杀已到了最后阶段;又有两人俯身观战,兴趣盎然。
核舟四周舷边皆围以栏杆,五名僧侣在一旁凭栏闲望。核舟的船身、舱壁刻着精美的水潮变形图案。两边樯帆另用核片雕出,薄如蝉翼,高帆鼓风,气势倍增。
这艘设计精巧、奏力精工的核舟的作者,名叫董兰生,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一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微雕新秀。微雕艺术我国古已有之,但核雕艺术则到明清时才登峰造极。明代常熟人王叔远的《苏轼泛游赤壁》核舟,已令人叹为观止,而董兰生的作品更是巧夺天工,光人物就达三十五个,为王叔远的七倍!
董兰生的从艺生涯已有十年。他的作品如胡桃雕《红楼梦》、核雕《龙凤》等多次被送往国外展销。这艘核舟的设计制作,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真是个“艺海无涯苦作舟”。
12.《核舟记》雕刻品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新核舟记》的雕刻品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描述精确、形象逼真。如“首尾长三十八毫米”“高十六毫米”,说明材料____________;“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三个比喻则说明了新核舟造型的_________、结构的_______、人物的_______。不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_______,同时也体现了记叙文语言的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层次十分清晰,从全文看是先总写新核舟的_______,然后分述,最后统观全船,点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樯帆的情景。
15.与第四段末加点的“细细一点”的“点”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星星点点
B.点头哈腰
C.画龙点睛
D.清点货物
16.“光人物就达三十五个,为王叔远的七倍!”一句所表达的内容有错误,结合课文内容,指出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这里为什么把苏轼置在船头中央 《新核舟记》雕刻品为什么让“鉴真大师”端坐在中舱旗楼中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工艺品,要求:①合理运用说明顺序;(骀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③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导解
23核舟记
【课堂达标】
1.mǐn
wǎnɡ

ruò
sǎn
rán

zhuàn
2.(1)“诎”同“屈”,弯曲。
(2)“衡”同“横”,横着。
(3)“简”同“拣”,挑选。
(4)“甫”同“父”,男子的美称。
3.直径顺着泛舟左右左右相对说靠近像举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楚明白满
4.(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4)还刻着一个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5.清
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明代
6.为了突出(赞美)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7.①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②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课后强化】
1.C
导解:“泛”应为“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之意。
2.D
导解:A项意思是“是”;B项意思是“是”;C项意思是“对”;原句与D项意思均为“雕刻”。
3.B
导解:可解释为“原来”。
4.A
5.(1)大苏泛赤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7.“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处分别为《后赤壁赋》《赤壁赋》
8.B
导解:“轩”应读“xuān”。
9.(1)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2)神情与苏轼、黄鲁直不相类似。
10.“苏黄共阅一手卷”“左手抚鲁直背……如有所语”。
11.佛印为出家人,不受礼法的限制,所以他能“袒胸露乳”,放浪形骸;而苏轼、黄鲁直都是文人官吏,受到世俗礼法的制约,所以形貌、动作中规中矩。
12.大苏泛游赤壁(或苏轼泛游赤壁)鉴真东渡古海舟
13.体积之小
奇巧
复杂
众多
准确简明
生动形象
14.概貌
船舷
船身
舱壁
15.D
16.根据前文介绍的内容可知,该核舟上共32人,并非35人。
17.苏轼是主要的游览者,在船头便于浏览(只答前句亦可);鉴真是主要的东渡者(或“是雕刻品主题决定的”)。
【表达交流】
【例文】
一把木鱼石茶壶
去年回家乡,表哥送我一把木鱼石茶壶,它的构思十分奇妙。
比一般的茶壶稍小一点。它的颜色是棕褐色,上面还有像木纹一样天然形成的纹理。
壶盖刻成了一片小荷叶,上面还蹲着一只可爱的青蛙。它弯曲着后腿,重心全放在前肢上,似乎随时都能跳起来,但又不I知为什么却又高昂起了头,张着大嘴。
在小荷叶下面是两片各像半个蛋壳的大荷叶,它们的边缘:也飘起了波浪一样的褶,两片叶子边缘的“波浪”正好吻合,扣在了一起,形成了壶肚,又是巧妙的构思!从大荷叶下面还长出了一朵荷花和一片还卷着的嫩嫩的荷叶,它们的茎相互缠绕着离开了壶体,然后又延伸向壶体,在快接近壶体处,花茎和叶茎分开了,一枝向左,一枝向右,荷花最后靠在了壶的左侧,嫩嫩的荷叶靠在了壶的右侧。这样也就形成了壶把。这个壶把
和壶体有三处连在了一起:壶底和枝茎相连,荷花和壶肚左侧相连,荷叶和壶肚右侧相连,这样力就被分散开了,所以它比一般壶把细一些。壶嘴是从壶底伸出的一节断藕。谁会想到把壶翻过来,壶底上还刻着三条小鱼!它们头朝外、尾朝里托着整把壶,使茶壶成了更完美的一件工艺品。这把茶壶巧妙地把夏天荷塘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这正是家乡人的聪明才智的体现。
导解:写说明文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介绍工艺品时可紧扣住它们制作精致、构思巧妙等特点,按空间顺序,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先整体后局部或先局部后整体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