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
的审美能力。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杜甫(712一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7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的文士酬唱。20岁开始为时10年以上的漫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困居长安10年。安史之乱起,携家逃难。他把家眷安顿鄜州羌村,只身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抓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他冒险逃出,跑到凤翔谒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在朝廷生活了一段时间,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2.背景资料
杜甫诗现存l
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望岳》: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崇高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之远大,表达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春望》: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2.文章结构
3.对话文本
望岳
(1)《望岳》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 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人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2)《望岳》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艺术特色
我们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春望
(1)《春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有什么特色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感人至深。
(2)《春望》的句例精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花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石壕吏
(1)《石壕吏》一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张日:“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既刺而哀,这正是诗人思想矛盾所在。
这是一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结尾以·t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2)《石壕吏》的构思艺术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
______变法(wù
xū)
_______守边疆(shù)
呜______
(yè)
_______子(zān)
2.给加点的字注音。
齐鲁青未了(
)
老妪(
)
逾(
)
3.解释下面词语。
(1)造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会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二、文学常识
5.(1)杜甫是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他被称做_______,其诗作被称做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重点语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请写出点明题意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1.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
2.按课文原句默写。
(1)《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望岳》与《石壕吏))者陶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五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4.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三男邺城戍
生活贫困
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出入无完裙
兵役苛酷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9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应怎样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_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地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
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涛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lO.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男附书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男新战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死者长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室中更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用原文回答问题。
(1)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妇人”致词分三层,请写出三层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8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4.下列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却看妻子愁何在
B.青春作伴好还乡
C.白日放歌须纵酒
D.却看妻子愁何在
15.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作者寓居梓州,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狂喜而作。你能具体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的“狂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剑外忽传收蓟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卷诗书喜欲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说说下列诗句的大意。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对全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B.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突出了狂喜欲绝的感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不够真实的感受。
C.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作返回故乡的准备,突现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D.作者用“忽”“初”“却”“须”等虚词结构全诗,使全诗转折自然,舒缓自如,生动活泼。
表达交流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导解
25杜甫诗三首
【课堂达标】
1.戊戌
戍
咽
簪
2.liǎo
yù
yú
3.(1)指天地、大自然。
(2)聚集。
(3)眼角。
(4)终当,终要。
(5)多么。
(6)应征。
4.(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候,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5.(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作者胸怀壮志,意气豪迈的英雄气概。
7.见仁见智,可以是老翁,也可是媳妇。一个是丧子,一个是丧夫俱各悲痛。
【课后强化】
1.D
导解:A项“层”应为“曾”;B项“河山”应为“山河”;C项“骚”应为“搔”,“剩”应为“胜”。
2.(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A
导解:A项《望岳》不是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而写于杜甫青年时期,即“开元盛世”时期。
4.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5.春天登高远望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国都长安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那个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借写景痛彻地传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情。
8.诗人因为忧愁而经常“搔”头,使满头白发越来越短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诗人这一年仅45岁,其苍老之态如此,可见他忧国、伤时、思家之切。
9.C
导解:C项“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发动的叛乱,唐王朝为平叛而发动战争是正当的,杜甫支持平叛。所以说“憎恶唐王朝发动战争”不妥。
10.(1)信。(2)刚。(3)完结。(4)再。
11.A导解:是“我”傍晚投宿石壕村。
12.(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听妇前致词。
13.一层写三男全被征;二层写家中情况:三层写老妇自请服役。
14.C
导解:A项“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指男子配偶;B项“青春”文中指春天的美好景色,今指青年时期;D项“却”诗中指回头,今表转折,相当于“但是”;C项“放歌”古今均指放声歌唱的意思。
15.通过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如“涕泪满衣裳”的神态、“漫卷诗书”的动作、“喜欲狂”的心理,无一不真切地体现出诗人的“狂喜”之情。
16.(1)收复。
(2)胡乱地。
17.白天放声歌唱还要开怀畅饮,趁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还乡。
18.B
导解:诗人喜极而泣,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很真切,很感人,不是夸张。
【表达交流】
【写作指导】改写这篇文章时,在保持原文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可作适当添补和具体描写,使想象更丰富,内容更充实。改写时可以以记叙为主,加以议论抒情,语言要流畅生动,层次要清楚,结构要合理。
【例文】
改写《石壕吏》
一阵寒风过后,一片片乌云也随着飘了过来。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里,谁会想到又有什么灾难临头呢
我看着天色渐渐地黑了,便在附近的石壕村里找了一家农户住了下来。这时我才觉得身上非常疲乏。一天行走的劳累,
迫使我躺下就睡着了。突然听到村里人群奔跑吵闹声,还不断传来“汪汪”的狗叫声,接着隔壁家的门也“丁零当啷”地响了起来,还传来了叫骂声。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忙爬起来站在窗边张望着,原来是城里的差吏来拉夫去当兵。老大爷见势不妙,急忙跳墙逃走了。这时门已经快被踢开,老大娘为了掩护老头便出来应付差吏。这时差吏在外边等得不耐烦,见有人出来,便大声嚷道:
“老太婆,你干什么去了啦 为什么不早点开门 ”
老大娘气愤地说:“我们家没有男人,你们快走吧!”
“你男人干什么去啦 ”差吏气急败坏地问。
“我的三个儿子已经被你们抓走了,你们怎么还来要人
前几天,我的小儿子来信说:他的两个哥哥全都战死了。在这个年月里,只能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也……”差吏不耐烦地打断了她的话,追问道:
“你丈夫呢 ”
‘
“出去了。”
“上哪儿了 ”
“让你们当官的叫走了。”
“屋里还有别的人没有 ”
“没有男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和他的母亲。”差吏不相信,到处乱翻乱找。没有找着,要把孩子他妈带走,老大娘赶紧拦阻说:
“你们就放了她吧!她连一身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出门
再说还有个正在吃奶的孩子需要她抚养……”
“不行,每家都得出人!”
“那就让我去吧!我虽然年纪大了,不能打仗,但我还能给军队做饭,……”
老大娘含着泪看了看她的小孙子,对孩子他妈说:“你要把孩子养大,将来让他去打豺狼虎豹!”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目送着老大娘远去的背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夜深了.老大爷从野外回来,听着孙子他妈诉说刚才发生的事情,两个眼眶噙着泪水……
村子平静下来了,我好像听到低微的断断续续的哭声,我再也睡不着了。
第二天早晨,天空阴云密布,我怀着极不宁静的心情向老大爷告别,登上了路程。
泰山高大,神奇秀美
壮观气象,众山显小
《望岳》
赞美泰山
《春望》
望
所见:春城败象
所感:饱含感叹
盼
所盼:思念亲人
所思:充溢离情
翘首望景
低头思亲
忧国思亲
《石壕吏》
开端:时间、地点、事件、人物
发展:鲜明对比
高潮:家破人亡,深重灾难
结局:凄惨情景
同情和关注
生活贫困
战争惨烈
兵役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