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7.短文两篇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6 08:4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华阳真人,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今茅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6--1
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佑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做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2.背景资料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课文分析】
答谢中书书
1.文章主题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文章结构
3.对话文本
(1)作者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吾表。
(2)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成功之处
①优美的意境。主要表现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即无趣,有水无山即乏味。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②缜(zhěn)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构思,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束。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如此泾渭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③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人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人大海。
记承天寺夜游
1.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文章结构
3.对话文本
(1)作者叙事写景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入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2)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_____
(lín)
_____
(jìnɡ)
_____陵(mò)
交_____(huī)
_____然(xīn)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与其奇者(
)
藻、荇交横(
)
3.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
辉:
(2)晓雾将歇
歇:
(3)夕日欲颓
颓: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5)念无与为乐者
念:
(6)遂至承天寺
遂:
(7)盖竹柏影也
盖: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翻译下列句子。
(1)实是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
5.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的作品,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
三、重点语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文中的“静景”描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动景”描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tuī)
B.沉鳞竞跃(jìnɡ)
C.藻、荇交横(xìnɡ)
D.何处无竹柏(B.ǎi)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4.按课文原句填空。
(1)两岸石壁,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竞跃。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课文原句一致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廷。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清林翠竹,四时俱备。
6.古诗词中写“山、水”的名句很多,请写出任意两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①缥碧(piǎo
B.ì):青白色。②轩邈(xuān
miǎo):争高争远。③泠泠(línɡ
línɡ):形容水声的清越。④嘤嘤(yīnɡ):鸟鸣声。⑤鸢(
yuān):一种猛禽。⑥戾(lì):至、达到。⑦经纶(jīnɡ
lún):筹划、治理。
7.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两则短文都从视觉和听觉写景。试从文中各摘出一组(不少于2个小句)相关的句子。
吴文:从视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听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文:从视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听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文都运用了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两文中各摘出一组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
吴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文都以写景为主,也有抒情的点睛之笔。摘出两文中的抒情句子,并说说它们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追求。
吴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句子抒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l1.陶文虽短,但亦非短到了极处。下面这首五言诗,也是陶弘景所作。试将诗、文对比,说说它们的写景各有什么妙处。
诏问①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注】①诏问:指梁武帝萧衍下诏问作者。这首诗就是作者为答复梁武帝而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7题。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 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2.给文中画线句子点上标点符号。
























也哉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观中秋之月,临水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人远者又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尽却童隶而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安得皆临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有之矣
B.今余之游金沙堆……
C.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 (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展开联想与想像,将“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要写出事物的神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请以夜晚为描写对象,写一篇短文,不少于2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导解
27短文两篇
【课堂达标】
1.鳞




2.xiē
tuí

xìnɡ
3.(1)辉映。(2)消散。(3)坠落。(4)参与,这里指欣赏。
(5)想到,考虑。(6)于是。(7)原来。(8)只。
4.(1)实在是人间天堂。(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人罢了。
5.(1)陶弘景(2)宋苏轼三苏
6.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此句意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前文那精妙美感的描绘),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如果说前面是一种陶醉的愉悦之感,那么后面这一句则表达了一种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课后强化】
1.A
导解:A项“颓”应读“yuí”
2.C
导解:C项中“念”意思应为“考虑,想到”;“相与”意思应为“共同,一起”。
3.D
导解:A项两个“自”均为“从、由”之意;B项“朝”“晓”均为“早晨”之意;C项“至”“到”均为“到达”之意;D项第一个“与”意思为“欣赏”,第二个“与”意思为“和”。
4.(1)五色交辉(2)猿鸟乱鸣夕日欲颓(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C
导解:A项中“相于”应为“相与”,“廷”为“庭”;B项中“如”字后缺少“吾”字;D项中“清林”应为“青林”,“具备”应为“俱备”。
6.示例:(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7.(1)树枝纵横交错向上延伸,遮住了天空,虽是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2)傍晚,夕阳将要落山,原先沉人水底的鱼儿,争着跃出水面。
8..示例:吴文:视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听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陶文:视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听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9.示例:吴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陶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0.吴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陶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向往自然、厌弃世俗名利
11.《答谢中书书》文章虽短,但中间5句共40个字(除去首句8字,末二句20字)仍铺展描写了山水林间溪畔的景物;而山中何所有一诗,只有“岭上多白云”5字涉及景物。这白云,既是写实,又是陶弘景的自比。寥寥数字,留给人无尽的想像,与后世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译文】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
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12.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 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13.(1)(景色)美好;(2)距离;(3)农历每月十五;(4)全,都。
14.(1)哪里能全都靠近水 (2)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
15.C
导解:题干与C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中“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B、D两项中“之”均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16.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17.略。
导解: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参考译文】
月亮在中秋的时候最亮,看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水的地方,应当独自去;独自去的地方,因为离人更远而更优美。但是中秋常常没有月亮,城郭宫室,哪里能都靠近水呢 如果有这样的地方,远离别人,空旷幽绝的地方,果真有喜好独特的人,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空旷幽绝的地方,求一时的快乐吗 现在我游览金沙堆,大概是这赏月的四个条件都具备吧!
我在八月十五去过洞庭,天上无一丝云彩,月亮白得像白天一样。金沙堆在洞庭青草之中,高十仞,四环之水,靠近看好像有几百里。我在金沙堆下停船,让书童仆役全都退去再登上它。沙的颜色纯黄,和月光争辉;水像玉盘,沙像金积,光彩喷射,身体冷而眼花,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然没有身临其境,大概也不过是这样吧!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写文章作为金沙堆观月记。
【表达交流】
【例文】
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
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美人的臂膊,交互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头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彳: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与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竞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待我们了。
《答谢中书书》
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总领全文
具体描绘
山水
山高水净
石林
石绚林青
早晚
猿鸣鳞跃
绘人间仙境
沉醉山水
愉悦得意
感慨收束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抒自豪得意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寺庭步月
写景——庭中月景
写景——庭中月景
抒情——篇末点睛
由景生情苦乐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