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专 题 四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唐—北宋政权的更迭唐朝吴越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北宋907年唐亡——960年北宋建立:五代十国时期南唐 前蜀 闽国 南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后蜀吴国 907--923923--936 中原地方割据政权936—946 947—950 950—960 951—979 905—971907—963 896—951 893—945891—925 925—965 892—937 937—975 893—978 赵匡胤
“陈桥兵变”山西太原 浙江杭州湖北荆州广州湖南长沙福建福州江苏南京江苏扬州四川成都
——清·赵翼
一著黄袍便罢兵。
千秋疑案陈桥驿,陈桥驿遗址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陈桥兵变 周世宗在位时,赵匡胤为后周的最高军事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周世宗死后,其子继位,仅7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赵匡胤和弟赵匡义,亲信赵普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密谋篡夺皇位。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买通手下,来都城假报说:辽国的军队南下大举攻后周。太后和宰相范质等不辨情报的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后周半数以上大军离开都城,连夜赶至距都城40公里的陈桥镇,发动兵变的时机到来了。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应先拥立贤人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反问将士:周朝上下谁是贤人? 就在这时,大将赵匡胤假装来军营问军情,于是赵匡义和赵普跪倒在地,高呼“万岁”。一旁的将士一呼百应,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一看时机成熟,赵匡义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龙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赵匡胤连忙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万万不可,此乃株连九族的死罪。”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誓死效忠”。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禁军将领石守信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上了大当,但大势已去,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改国号为“宋”,历史上将它称为“北宋”。赵匡胤也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史料:宋太祖问:“天下自唐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如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
赵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想一想
1、宋太祖登上帝位后,他是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2、他是如何解决的?
3、由此引出了哪些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行政权财权军权皇 帝1.措施削实权
制钱谷
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一日,禁军大将石守信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 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
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1)“收精兵”(加强军权)①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③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④实行更戍[shù]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在中央: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B.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他们互相牵制。(3)“制钱谷”(集中财权) 北宋设转运使一职,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运送中央。一方面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得中央掌控地方财权。2.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利: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弊: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三冗”局面,最终导致北宋内忧外患,政权动荡不安。冗兵冗官冗费北宋“三冗”局面的成因及影响哟!他怎么也当官了?“冗兵”“冗官”“冗费”形成原因影响1.把大量流民编入军队;
2.每年增收新兵,壮大禁军
3.在边境屯兵A.军队战斗力低
B.边境危机
C.军费开支剧增1.巨额的军费开支(8/10);
2.俸禄开支;
3.大兴土木和皇室开支;
4.向“辽”和西夏缴纳的“岁币”;1.实行一职多官制
2.通过科举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A.行政效率低;
B.俸禄开支大;财政危机“积弱”“积贫”根源: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弊端。北宋王朝收支情况北宋内忧外患局面的形成1.内忧土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矛盾
尖锐农民起义政治危机2.外患“守内
虚外”辽/西夏VS北宋战争不断边境危机财政危机北宋王朝农民负担沉重1、积贫积弱!根因:
北宋初,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再现,宋太祖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这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具体原因:
①政府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在边塞大量屯兵应付辽、西夏的威胁。
④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
⑤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兵将不相识。 具体原因:
①一职多官制
②科举扩大取士人数
③恩荫赏赐授官 具体原因:
①冗兵和冗官的费用
②政府大兴土木
③宋仁宗时皇室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
⑤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产逃税。后果:①军费沉重→积贫!②兵多质低,战斗力下降,边防危机→积弱!后果:①官僚机构庞大臃肿,官吏因循苟且,行政效率低下。→积弱!②官俸沉重→积贫!后果:
→积贫!三冗?“冗兵”“冗官”“冗费”财政危机!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想一想:如何才能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内忧?政治危机!地主阶级:(官僚地主)纵容兼并土地,增加苛捐杂税。各地农民、士兵起义,强烈震撼打击统治集团。 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农民阶级:想一想:农民怎样才不造反?上京(今内蒙)兴庆(今银川)东京(今开封)北宋中期的形势图外患?①宋辽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叫做“岁币”。(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②宋夏庆历和议:北宋每年给西夏银两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宋辽、宋夏之间——战争与和议的影响:
①在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垒作战中,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北宋每年给辽、西夏岁币,加重了财政负担,加剧了积贫积弱,边防出现!北宋社会危机迅速加深,统治集团内部纷纷要求改革弊政! ②和议客观上暂时维持了宋辽、宋夏之间边境的和平,有利于民族交流和交往。P41思考题:原因:北宋在军事采取守内虚外,消极防御的政策;统治者十分昏聩。边防危机!想一想:如何才能解决边防危机?积贫积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启奏万岁:快快救救北宋吧!内忧外患?财政危机!政治危机!边防危机! 怎样挽救北宋?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挽救危机的尝试:宋仁宗·范仲淹改革弊政,摆脱统治危机,巩固统治。《答手诏条陈十事》整顿吏治: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整顿吏治)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缓和阶级矛盾)官僚贵族的反对;宋仁宗改革信心动摇。揭开北宋改革弊政的序幕,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王安石是什么人?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宋神宗为什么会任用他为宰相,进行变法?(P44第一段)◇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百度文库《王安石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he目的:④王安石具有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 革新精神。小结↓接下来想一想改革指导思想是什么?…….①北宋中期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北宋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防危机。② 1043年宋仁宗 “庆历新政”的失败,揭开北宋改革弊政的序幕,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③1067年宋神宗继位,为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目的),任命王安石为宰相,于1069年开始推行变法。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形象地称做“三项国营企业”:
把均输法叫做“国营贸易局”,
把市易法叫做“国营零售管理局”,
而青苗法则叫“国营农业银行”。 ↓分析内容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①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②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③王安石认为农民之所以贫困和不能生产的原因是什么?
官僚富豪兼并土地,政府繁重的徭役。
④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什么?
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⑤开辟财源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a.发展农业生产,“理财以农事为先”: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等。
b.政府直接下海搞经营、搞创收: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募役法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核心:富国强兵富国之法均输法调整政府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缓解财政危机,改变积贫局面。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农田水
利法 方田均
税法 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开辟为良田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①北宋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较好的配合,纳税户的负担有所减轻,政府财政收入增多。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②弊端?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经济规律。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也使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农户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但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保证了劳动时间,扩大了生产,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各地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兴修的水利工程共达万余处,灌溉土地达36万顷大量薄地变成了良田。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限制了官僚和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宋朝在军事上的问题有四:可以概括为“一多一少两分离”。
“一多”:军队数量太多,成为政府的负担。
“一少”:北方产马的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了,北宋的战马太少,影响战斗力。
“两分离”:一是军队的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二是兵民分离。
北宋中期在军事上面临的是怎样的尴尬局面呢?一方面军队数量异常庞大,一方面战斗力却异常低下。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呢?王安石“强兵之法”的措施?↓王安石认为:强兵之法强兵之法革除军队中的弊端,使其内足以镇压农民暴动,外足以抗御强邻。→从而缓解
政治危机和边防危机,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各地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并和正规军相配合,从而减少了国家养兵的费用,减少了财政负担。同时
加强了农村社会治安和对人民的控制。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开支,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马匹质量和数量提高。提高了武器的质量和产量,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强兵措施使北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如:
1072年,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育才之法改革科举
制度改革学校
制度统一思想,选拔和培养实用人才,为变法造舆论。改革考试科目和内容:
①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不再考诗赋、贴经和墨义;
②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要求学生在《诗》《书》《易》《周礼》《礼记》中选治一经。①改组太学,广泛吸纳人才。
②改革教材:把《三经新义》作为学生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③贯彻科举考试择优录取原则,太学生优异者直接任官。育才之法使太学成为支持变法的舆论阵地,
传播了王安石的革新思想,
有利于统一思想,
培养实用人才。发展生产,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加强军队,改变积弱局面.精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编撰教材。培养了变法人才富国强兵育人特点:以富国强兵为核心【角色体验】王安石变法推行过程中,处在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各有何不同反响呢?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进行体验。1.假如你是个大地主或富商,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2.假如你是个农民,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请你从被统治者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有何局限?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保马法
局限: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人民不满。变法以巩固和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没有改变农民的处境,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因此变法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3.假如你正在部队服役,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
4.假如你当时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太学”录取?
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5.假如你是王安石,变法给北宋政府带来了哪些好处?
通过变法,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开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6.假如你是经济学家,请你指出王安石变法在指导思想上的不足?
变法指导思想有误,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和通过多种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评一评】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众说纷纭: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 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建国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你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评价?: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通过王安石变法,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开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局限:2.成效:1.性质:①变法指导思想有误,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和通过多种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新法的实行过于急进。
③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人民不满。
④变法以巩固和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没有改变农民的处境,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因此变法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保守派的反对皇室成员的反对改革派内部有蛀虫宋神宗退让⊙王安石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司马光四.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①变法指导思想有误,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和通过多种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新法的实行过于急进。
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诸多守旧官僚群起反对。(主因)
④宋神宗变法决心动摇,对王安石失去信任,两次罢免其宰相职务。
⑤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直因)
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人民不满。
⑦变法以巩固和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没有改变农民的处境,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因此变法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根因)
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从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阻力、充满艰险,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
……【比较复习】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转型)封建社会中期面临统治危机①改革条件:都有国君或皇帝支持。
②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③改革内容: 都对生产关系做了调整,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④变法者个人命运基本相同。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确立地主阶级统治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地主阶级自救改革
(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成功,对后世影响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