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 选修一 酝酿中的变革 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 选修一 酝酿中的变革 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26 15: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思考:与谭嗣同一起慷慨就义的还有谁?他们到底干了什么事情惹来了杀头之罪?
……
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戊戌六君子(一) 操 作 方 法
戊戌变法困顿与延误的近代化专题九 戊戌变法【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酝酿中的变革1——戊戌变法的背景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1)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2)“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解读片段: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861-65年日本1868年
明治维新世界之潮流:变革旧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之困窘:封建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国际背景:大势所趋: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国际——世界潮流:
(1)经济: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
(2)政治: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①英国议会改革使更多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
②19世纪中期开始,英美等国建立文官制度。签订《马关条约》的情景 1894年,清朝慈禧太后要过60岁生日。当时有一副对联为慈禧太后所欣赏,那就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于是这对联就在宫中和北京城里到处张挂。
 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想起慈禧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寇就非常生气,把词序稍作改变,变成了“一人庆有,万寿疆无”。这样一变,就把本来是歌功颂德的意思变成了辛辣的讽刺!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走进历史社会花絮国内形势:危在旦夕!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社会根源)假如你是19世纪末的一位知识分子,面对此种现象,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2、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自主探究: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如何,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哪两方面的基础 ?列举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中国社会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内容。1.近代开眼看世界
(1)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2.洋务运动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2)口号:“自强”、“求富”
(3)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4)评价:①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危机。②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③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列举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中国社会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内容。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并不能使中国富强!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必须进行政治改革!中国人学习西方进入了制度层次3.早期的维新思想
(1)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2)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3)评价
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②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解读片段: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1、文中“几个读书人” 指的是谁?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为什么他们提出要“变”?
2、“几个读书人” 为实现“变”,进行了那些“呼号”和“奔走”?如何“呼号”的呢?概述康梁等的维新思想及其特点《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时务报》主笔
《变法通议》变法图存,
“民权论”宣扬国民是国家主体,享有公民权利创办《国闻报》
翻译《天演论》
《原富》用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解释变法把西方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介绍到中国。《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共同主张(共识):开国会,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托古改制”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②减少变法阻力
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梁、谭、严1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论战的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内容:(2)性质:(3)作用:①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②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解读片段: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1、文中“几个读书人” 指的是谁?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为什么他们提出要“变”?
2、“几个读书人” 为实现“变”,进行了那些“呼号”和“奔走”?如何“奔走”的呢?公车上书:(1)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1
(2)时间人物: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 从理论发展为实际行动:公车上书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强学会中外纪闻保国会国闻报时务学堂时务报强学会强学报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万木草堂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背景)1、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2、19世纪末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根源)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之提供经济基础4、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为之提供阶级基础5、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为之奠定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