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四川省三台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学情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开始于(
)
A、中华民国成立
B、抗日战争胜利
C、三大改造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祖国大陆实现解放和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3、某班表演历史短剧《上甘岭战役》,小刚在剧中扮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
A、董存瑞
B、邱少云
C、黄继光
D、罗盛教
4、1952年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A、使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集体化道路
B、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
C、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1954年,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
B、进行三大改造
C、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颁布第一部宪法
D、制定《共同纲领》
6、见下图板书设计,其标题应为(
)
A、稳定物价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三大改造
7、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造成图中B点到C点经济下滑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其中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被称为“两弹元勋”的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雷峰
D、焦裕禄
10、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进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
A、遵义会议
B、新中国成立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经济特区的建立
11、下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主产合作社的兴起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行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2、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3、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
)
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C、保障人民参政议政权利
D、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14、经济特区的创办使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是(
)
A、珠海
B、厦门
C、汕头
D、深圳
15、下列哪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6、2012年,习近平赴深圳考察,发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号召。20年前,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姓“资”姓“社”等一系列思想困扰的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的发动
C、邓小平南巡讲话
D、经济特区的建立
17、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8、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19、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对外开放
20、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回顾所学知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是(
)
A、计划经济的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综合题
21、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某校8年级(1)班的同学们对“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进行了探究。
(1)【回顾历史】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1949年的“中国新生”和1978年的“伟大转折”
1949年“中国新生”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的缔造者是谁?
“中国新生”的伟大意义何在?
(2)【总结成就】“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民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20世纪的最后20年“社会变革”的领导者是谁?在“复兴之路”上,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两点)
(3)【展望未来】就实现“中国梦”,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中学生应该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
22、201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9周年。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1)【展览一:追根溯源】
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2)【展览二:领导风采】
A
B
要展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应选择以上哪幅图片?
(3)【展览三:开放窗口】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写出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4)【展览结语:展望未来】
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
种类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粮食
13213
14369
16392
棉花
50.2
103.1
130.4
材料二: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6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4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解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为了改变毛泽东所说的状况,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其重点是什么?
(3)导致材料三中农业生产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深刻教训?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D
【考点】新中国成立
【解析】【分析】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考点】新中国成立
【解析】【分析】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实现解放和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知识点。
3、【答案】C
【考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上甘岭战役、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根据所学知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口,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B
【考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2
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农民走上合作化、集体化道路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
5、【答案】C
【考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我国民主和法制的建设。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颁布第一部宪法。
6、【答案】D
【考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符合题干板书展示的内容,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
7、【答案】C
【考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分析】1957—1960年,我国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其原因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给我国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8、【答案】C
【考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分析】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影响。
9、【答案】B
【考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弹元勋”。
10、【答案】C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
11、【答案】C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解放农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故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史实。
12、【答案】C
【考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信息可知学习的课题应该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1984年我国开始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搞活企业,分别从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分配制度和所有制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3、【答案】D
【考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解析】【分析】干一再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其目的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说明我国民主政治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D项正确;ABC项题干都有涉及,但不符合题干“根本目的”之要求,所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说,归根结底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知识点。
14、【答案】D
【考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深圳是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深圳的史实。
15、【答案】B
【考点】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1987年,邓小平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三大的内容。
16、【答案】C
【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巡讲话。
17、【答案】D
【考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中共十五大的相关知识点。
18、【答案】D
【考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的探索成就,不是共同点,选项A排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的探索成就,选项B排除;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次错误的探索,选项C排除;选项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符合二人探索的共同点。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道路探索相关知识。
19、【答案】A
【考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根据课本所学,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20、【答案】D
【考点】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找到的正确道路。因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的知识点。
二、>综合题
21、【答案】(1)标志:开国大典。缔造者:毛泽东。伟大意义: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领导者:邓小平。探索:①实行改革开放;②发表南方谈话;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3)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科学,勇于创新等。
【考点】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即可;第(2)题抓住关键词:20世纪的最后20年、社会变革,可知是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的改革开放,得出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国走上复习之路,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即可;第(3)题为开放题,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2)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B
(3)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由此可知,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由此可知,要展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应选择图片B;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由此可知,四个经济特区城市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应该: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3)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1)土地改革运动。
(2)一五计划。发展重工业。
(3)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言之有理,答出1点即可)
【考点】土地改革,工业化起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950年”“195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运动。(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由此可知,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由此可知,导致材料三中农业生产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运动。(2)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3)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运动。(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