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春酒
编写:张一菲
审稿:赵
悦
八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主旨。
2.关注细节描写,品味精彩语言。
3.获取美的情感体验。
[自主预读]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家Pēi
(
)
过yǐn
(
)
挑tī
(
)
páo 制(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气氛( )
灶( )孔
拘束( )
稀罕( )
枸( )杞
薏( )仁米
橄( )榄( )
门槛( )
煨( )炖
3.请你挑出下列字中的非多音字,写在横线上。
氛
供
似 搁 束 缝 觉 地 正
吆 沾 谢 喝 分 竟 可 炮 尺
非多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中各有一个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橱房里。
_______改为_______
②我们现在读的主要是白话,但是仍然应该借见古人精读的办法。
_______改为_______
③这个小白兔瓷器精巧别至,我一直小心地珍藏在里面的抽屉里。
_______改为_______
④电影的首映式因为当红明星到来助幸而显得格外令人精神振奋。
_______改为_______
5.填空。
(1)《春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
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
(2)琦君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作品
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________ 的朴实的生活图景。2001年,琦君把她过去写的26
篇儿童故事整理起来,付梓出版。书名就叫做《________》。
6. 《春酒》的主旨是什么?
7.我的疑难:
[文本研讨]
活动一
观“
春酒”
8.
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请以《春酒》一文说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9.琦君散文的意蕴往往是美的,请说说在本文中你感受到的美。
活动二
品“春酒”
10.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请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11.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阅读文学作品,就必须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品析体会文中的感情和意旨。琦君的散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请读一读,议一议下面的细节。
①(花匠阿标叔)“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的亮晶晶的”。
②“我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
③“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活动三
悟“春酒”
12.
思乡是远离故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思绪,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有这么广的影响,就是因为它道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也无法割舍的情感。你读过这类作品吗?把你所读作品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
桂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雨
圈点批注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读后心语
◎考场佳作
怀念我的老院
十五岁的生日到了。
妈妈在新装修的房子里,显眼地摆放了两盆鲜花,一盆是火红火红的三角梅,一盆是开得像一团绣球的杜鹃。金利来的蛋糕,一只可爱的小绵羊属性玩具早早就等在一旁。表姐的短信,小舅的祝福已提前将生日晚宴做了预演。
但我的惆怅和寂寞却充满胸膛。望着窗外一排排的新楼房,听着楼道里传来那陌生的脚步声,我怀念起生活了十四年的老院,那时过生日,从来没有过这般孤单的感觉。
老院,我整整度过了十四年,今天又这样顽固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老院的清晨,用不着拧紧闹钟的发条,拖鞋的踢踏声,放水的哗哗声,梦中被父母推醒的孩子不情愿的哈欠声,都是唤你起床的时钟。
互道一声早安,老院开始了新的一天。骑自行车的、开摩托车的、乘公交的、匆匆小跑的……一半人走出了老院。
送走了早间的喧闹,各家留守的老人又开始了张罗。收拾屋子、准备午饭、交流着给孩子过生日的花样。张家奶奶说说家里的难处,李家爷爷发发退休的牢骚。倒班休息的二大爷还抓紧时间修起了那辆“爱唱歌的”的自行车。悠闲的气氛送走了漫长的白天。
老院永远没有寂寞。当放学的孩子如归巢小鸟般飞回来,当上班的大人们似归航的帆船靠了岸,当家家窗中射出祥和的灯光,你能闻见各式各样的饭菜飘香,你能听见各家妈妈愉悦的呼唤,老院最醉人的一刻来到了。
在老院里,你不用担心门被锁上,因为左邻有你的钥匙;你别害怕忘了给花浇水,因为右舍早就顺便给你想到;孩子放学了,家里来了不速之客,你都不用担心……像一家人一样。满院弥散着患难相助,幸福分享的爱的空气。
尽管新楼房的环境是那么干净、漂亮。但我忘不了老院长满青苔的水池,忘不了剥落灰墙上的爬山虎,更忘不了全院人簇拥着我一口气吹灭蜡烛的生日晚宴……是老院陪伴我度过了那么多令人怀念的岁月!
今天的生日,昨天的老院……
读有所得
[相关链接]
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反思评价]
19.春酒
1.醅 瘾
剔 炮
2.fēn zào shù hɑn ɡǒu yì ɡǎn lǎn kǎn wēi
3.氛 吆 束 谢 沾 竟
4.①橱——厨;②见——鉴;③至——致;④幸——兴。
5.(1)琦君
台湾
三更有梦书当枕
橘子红了
琦君散文
(2)浙江温州
中国农村社会
琦君说童年
6. 思乡
7.略。
8.文中的“神”是思乡,文章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
9.民风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红”。笑眯眯的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难忘。
10.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在文中作者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11.①花匠阿标叔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②这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一两处细节中。
③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还微微歪着脑袋冲读者笑着……
12.①余光中《乡愁》……
②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李白《静夜诗》
④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⑤马致远《秋思》
⑥苏轼《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