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俗世奇人
编写:张一菲
审稿:赵
悦
八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的形象与情感。
2.学习曲折有致的情节结构方法。
3.品味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树立对文化遗产的爱护意识。
[自主预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起哄(
)
②喝彩(
)
③绰号(
)
④模样(
)
⑤怵(
)
⑥阔绰(
)
⑦模子(
)
⑧琢磨(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发niān(
)
②shàn(
)长
③shú米面
(
)
④发liào(
)
3.结合语言环境解释文中的下列词语。
发蔫: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人情练达:
4.先说说下面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再仿写一句。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特点:
仿写:
5.分别概述你读课题和课文的认识。
对课题:
对课文:
6.相传在一次考试中,某考官蓄意要让苏东坡出丑,便出了一个上联来考苏东坡的学生:“宝塔尖尖,十层四方六面。”此联既描写出宝塔之形状,又暗含加法,难度较大。几个学生只好伸出手,摇了两摇,低头不语。学生受窘,老师脸上自然无光。这个考官得意地望着苏东坡,苏东坡却哈哈一笑,说:“对的好!”考官不解。苏东坡说:“考试不便明言,恐有因袭之嫌,所以他们各以手势为对。”你能猜出其下联是什么吗?
下联:
7.我的疑难:
[文本研讨]
活动一
走进“俗世奇人”
8.
分别感知两文各自的内容。
《泥人张》的思路:
《好嘴杨巴》的复述:
活动二
品味“俗世奇人”
9.评说人物。
①
说说“泥人张”最突出的特点。
②说说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10.品析下列语句。
①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一句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②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句中的“找”字能不能换成“捏、揉、做”等字眼?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③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活动三
感悟“俗世奇人”
11.“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有的读者不赞同这话,请同学们对此展开讨论。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
谢谢老师
苏叔阳
圈点批注
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
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
人生有许多许多的东西令你珍重。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珍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在这世上,唯有老师,唯有老师呵,教你真诚。
老师的职业,容不得虚假;老师的职业,排斥奸佞。诲人之心长在,哗众之意皆无。一切伪善、恶丑、买空卖空,损人肥己的言行,与老师的道德相悖,为老师的称号所不容。
也许,你的一生,超越过许多坎坷、踏上过无数道台阶,终于步入辉煌,攀上了顶峰。请你面对清风明月,扪心自省,你可记得,每一道沟坎,每一步阶梯,有几位老师搀扶你前行,用肩膀托你到高处去领受人世的风景。
在每一个成功者的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做了铺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小心地抬起你的脚吧,不要碾碎了他们的心灵。
或许,你感喟一生的平庸,叹息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荣耀的花环总套在别人的头上,只将寂寞、清冷、悲苦甚至不幸赏给自己的姓名。也请你静夜长思吧,有多少老师为你付出了同样的辛劳,甚至给你远超过给别人的呵护,为你些微的成功而高兴得热泪涔涔,就算你失败、跌倒,周围都是嘲讽的目光,也总有一双眼睛,充满怜爱地凝望着你,那就是老师的眼睛。不管你灿烂还是黯淡,你都是老师心中的星辰。请你振作吧,别伤了老师的心!
把老师比做母亲,把老师比做人梯,比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做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分。这世上倘没了老师,人类将永陷入混沌。老师是擎天的柱,润泽大地的春雨,让人类绵延不绝的大军,假如人世上有一种专门吃苦而造福别人的职业,那便是老师,没有任何人比他们更神圣。
不管是华发满头,还是青春年少,让我们手牵起手,躬下身,向所有的老师虔恭地祝福,含泪说一声:“谢谢啦,谢谢你们,老师!”
读后心语
◎考场佳作
个人走路
学校与家之间有很多条路,我总是选择紧挨着菜地与田地以及池塘的那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二十分钟的路程不远也不近,我一个人慢慢地走着,足音是孤寂的,然而内心满是快乐的因子。
绕过学校的后围墙,我开始孩子气地跳过一根一根长长的伸向路面的狗尾草。细细的狗尾草,细细碎碎的野花,粉紫、鹅黄和洁白的,藏在深深浅浅的绿色之中;路旁的水渠里潺潺地流着浅水;不知名的虫子在草间窜动。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晴朗起来。四周是静寂的,远远的有几个人在菜地里忙活。阳光是那样好,天空蓝得那么干净,空气中有着淡淡的树叶被太阳晒热而散发出的馨香。这一刻,我发现了生活本身的晴朗、多彩,它们缓缓地流进我的心里,没有人明白这种安宁的平淡的快乐给我多大的感动。
秋季的薄阴天气里,我会特意地放慢步子,注意地看一看四处。我看见了疏落的丝瓜藤,颜色是安详柔和的浅灰色,吊着缩成一小卷的串串枯叶,这是一种生命的结束啊!可是那么宁静、自然,完全没有颓废萧瑟的阴影。而路边,一丛一丛高低参差的金色的野菊花自在地怒放着,鲜活着,它在享受着自己活泼新鲜的生命啊!在这云淡风轻的秋色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博大和庄严。正在消亡或者刚刚开始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都是那样独特而美好的。
小路虽然不很热闹,可是我也能碰到不少的人,经历一些小小的事。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去上晚自习的时候,小路上已三三两两地走着一些散步纳凉的人。就在我匆匆地走过时,一个清亮的声音传了过来:“姐姐!”我诧异地循声望去,见到池塘边的桑树下站着一个小小的羞涩的女孩子,她那样天真可爱地看着我,又清楚地叫了
一声:“姐姐!”然后牵住妈妈的裙子,偏着头打量我;她的妈妈则温婉地对我笑了笑……这如冰心笔下一般美丽亲切的一幕便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时时闪着善意的光芒。
也一直记得那样一个下午,我心情很好,突然想大声地吹一吹口哨。四处很静,我试着吹了很久,可是除了气流的轻微而不成调的嘘嘘声以外,什么音调都没有。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声真正的响亮的口哨声,转过身去,我却忍不住笑了起来。一个背着很大书包的小男孩子很得意地对我吹着口哨,还装得很老成地说:“姐姐,根本不是你那样吹的,要像我这样——你看……”他认真地教我怎么做。他穿的是小学生的红色校服,而我穿着高中生的蓝色校服在用心地听他讲……可这又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啊!
一首很老的歌里有句歌词:一个人走路总不自在,心里边少了别人的关怀……其实,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人,那么,必会发觉,一个人走路,那是很自在很开阔的,不是寥落,是清静;不是重复,是发现。
读有所得
[相关链接]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反思评价]
20.俗世奇人
1.略
2.略
3.略
4.对称工整,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仿写略。
5.对课题:一写“俗世”中人,二写“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文章的要领。
对课文:文章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两位艺人都是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来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文中的人物形神兼备。文章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极富表现力。
6.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7.略。
8.《泥人张》的思路:先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写与海张五的较量。第一回合,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第二回合,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好嘴杨巴》的复述: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
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
9.①泥人张”:沉稳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干练,个性内敛,应对从容,后发制人。
②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
10.①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作者运用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②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③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11.先要明确这两句话的含义,再联系一定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最后使学生明确:能够达到以上两点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能够保障这种人生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