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与朱元思书
编写:张一菲
审稿:赵
悦
八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自主预读]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飘荡(
)
②急湍(
)
③轩(
)邈
④泠泠(
)
⑤经纶(
)
⑥横柯(
)
2. 填空。
①风烟( )净
②直视无( ) ③急湍甚(
)
④负势( )上
⑤互相轩( )
⑥嘤嘤成( ) ⑦( )飞( )天
⑧经纶(
)
⑨窥谷忘( )
⑩横柯上( )
3.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按要求写出句子。
①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②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③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④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⑤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⑥写听觉感受的:
5.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这篇文章。
6.我的疑难:
[文本研讨]
活动一
朗读课文
寻奇山异水之美
7.
文章哪些语句写“异水”?哪些语句写“奇山”呢?
8.
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9.
作者怎样写“奇山”? 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写了哪几种景物?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活动二
悉心体味
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0.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活动三
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1.
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形象生动的写景句子,认真品味。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圈点批注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①。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②。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③。
北涉玄灞,清月映廓④。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⑤;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⑥。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⑦。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⑧;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⑨。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⑩?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11)?然是中有深趣矣(12)!无忽。
因驮黄蘖人往,不一(13)。山中人王维白。
(《四部备要》《王右丞集笺注》卷十八)
【注释】①腊月下:当腊月(农历十二月)之末。景气:景物气候。故山:旧居之山;旧游之山。作者在终南山陲置有辋川别墅(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以前作者曾和裴迪一起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过:拜访。②温经:温习经书。猥:鄙贱之意。谦词。③辄便:就。憩:休息。感配寺:寺名,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④玄:幽深。灞:灞河。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入渭河。⑤辋水:即辋川,又称辋谷水,在蓝田县南,向北流入灞河。沦涟:波纹。⑥村墟:村落。舂:捣米。疏钟:稀疏的钟声。⑦仄迳:狭窄的小路。⑧蔓发:滋发。可望:可以观赏。鲦:白鲦鱼。矫:举。⑨皋:泽边地。朝:早晨。雊:雉鸣。⑩斯:这。指春景。倘:或许。(11)天机:天性。清妙:清远妙悟。(12)是中:这中间。(13)“因驮”句:趁药农驮黄蘖进城的方便捎信前往。因:趁。黄蘖:通作“黄檗”“黄柏”。一种芸香料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不一:不一一细说。
读后心语
◎考场佳作
为了心中的那片碧水
2008年湖北荆州考生
我生长在海子湖边。
海子湖的水曾经非常澄碧,蓝天白云在湖面上投下影子,朝霞晚霞使她五彩缤纷。她向我们提供必须的生活用水,灌溉着周边无数的稻田。一到夏夜,人们就端来木椅抬来竹床聚在湖边纳凉。我们听乏了故事,就去追逐萤火虫;萤火虫拖曳的轨迹,给夏夜增添了多少神秘!
可惜好景不长,湖边不断发生着灾难性的变化。多家设备简陋的小造纸厂为了赚钱,把那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废水排进湖里,使湖水变成了浑浊的墨绿色。水葫芦疯长着,把大片的湖面遮蔽。
人们不再到湖边纳凉,因为受不了那种怪味。人畜不时患病,那是因为喝了这脏污的湖水。
为了碧水的再现,我和我的邻居们开始了行动。
我曾经为乡亲们写过投诉信,环保局也来了人,可是罚了款后,造纸厂依然把废水排入湖中。我加入过抗议的队伍,与厂长理论,厂长说正在想办法,可是等了好久,也没见他们行动。
对了,我还干过一件傻事。去年春季的一天,我和隔壁的秋桂翻过院墙,把造纸厂的设备整坏了一件,使他们的生产停顿了几天(那几天可把我和秋桂乐坏了!)。这事后来爸爸知道了,我被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再怎样,也不能违法,小心坐牢!”我回敬道:“人家天天违法,怎么没有坐牢?”噎得爸爸半天没有吭声。
我曾沮丧地想:把书读好,将来考个好大学,离开这个地方。可转念一想:我可以离开,爸爸妈妈能离开这个地方吗?乡亲们能离开这个地方吗,他们每天都在受罪呢。
为了心中的那道碧水,我不能停止行动!
下一步怎么办?继续投诉,这次不找环保局,找个大官试试看。谁是我们这里的大官,那当然是市长。对,就给市长投诉。老师说,现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我就不信政府会听任这些小造纸厂违法生产。
信寄出去的这个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队大盖帽来到我们村子,关闭了小造纸厂。嗬嗬,湖水霎时清亮了,好蓝好蓝!你看,鱼儿在湖面上欢跳,孩子们在水中嬉戏……
今年的夏夜,萤火虫拖曳的轨迹会更长,那闪烁的光会更亮!
读有所得
[相关链接]
骈体文
骈体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反思评价]
21与朱元思书
1.
①dàng
②tuān
③xuān ④líng
⑤lún
⑥kē
2.
①俱 ②碍 ③箭
④竞 ⑤邈 ⑥韵
⑦鸢
戾
⑧世务 ⑨反 ⑩蔽
3.
①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4.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⑤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5.略
6.略
7.
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8.
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9.
化静为动。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10.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11.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④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⑤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⑥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