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故乡》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6 19:5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故乡》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2、培养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法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故乡,都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大家知道:提起“故乡”我们会想到自己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有时我们也把“老家”称之为故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写故乡的诗文。有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的;有抒发对故乡的离情别绪的;还有写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的激动和欣喜的。
  鲁迅先生生于1919年底,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绍兴时,他有没有那份激动和欣喜?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
(学生可事先到网上查寻有关资料以作补充)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听录音(小声跟读),给段标注序号,找出生字并正音。
阴晦(huì)
潮汛(xùn)
祭祀(sì)
装弶(jiàng)
脚踝(huái)
髀间(bì)
愕然(è)
鄙夷(bǐ)
嗤笑(chī)
瑟索(sè)
深黛(dài)
惘然(wǎng)
恣雎(suī)
鹁鸪(bó)
伶仃(líng)
獾猪(huān)
寒噤(jìn)
胯下(kuà)
秕(bǐ)
潺潺(chán)
憎恶(zēng)
妇孺(rú)
钵盂(bō)
贵恙(yàng)
荼毒(tú)
蜷缩(quán)
瓦楞(lèng)
3、明确小说线索、情节,讨论分段并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段薏。
明确: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展开情节。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着重写渐近故乡时萧索的景象和“我”由此而产生的悲凉心情。为闰土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是本篇的中心部分。这里写了三个时间的事:到家那天,到家三四天后的一天,又过了九天要离家的那天,但从内容上来看,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三个层次的分析见最后的“板书设计”)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4、课文中的“我”是作者吗?“我”的形象具有什么意义?
讨论后明确:
课文《故乡》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是作者。“我”只是一个艺术形象,尽管《故乡》中的一些素材来自鲁迅1919年回绍兴搬家的经历,但已经过艺术加工,不能简单地在“我”与作者鲁迅之间画等号。《故乡》中的“我”是一个不满现实,心怀希望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形象。是个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憧憬新生活的艺术典型。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彩。“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我”怎样对待闰土,怎样看故乡令人伤心的变化,“我”对此变化有怎样的反应,等等。通过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窥见旧中国要求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一角。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问:请同学们想想小说应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是谁?
  (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体现。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
二、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的二、四层,着重探讨闰土的形象。(中年闰土、少年闰土)
教师指导: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着墨最多的便是闰土。中年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农民的命运;闰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现状。
  作者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鲜明地对比起来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请大家在听读、自读时,把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句找出来,说说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通过对比进行描写的。(肖像、语言、动作)
讨论话题:

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中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我”见到闰土后的心情如何?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①现场采访两位闰土的扮演者,请他们谈对人物的认识。
②学生评价并说自己的感受。
归纳:少年闰土是一个纯真、可爱、活泼、友善、有智有勇、懂得许多生活知识的农村少年。
  中年闰土是一个纯朴、善良而又麻木、愚钝、尚未觉悟的落后的农民形象,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教师指导:作品运用漫画式的笔法,塑造了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深挖这种人的性格特点之所以形成的社会根源,理解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写作意图及社会意义。
讨论话题:

杨二嫂怎样出场的?与中年闰土的出场有何不同?
(前者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者默默无声。)

杨二嫂先前是怎样的?找出杨二嫂变化的语句,说说杨二嫂有哪些变化?她是怎样一种人?
  (⑴过去的杨二嫂是一个年轻美丽、安分守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豆腐西施”;⑵现在的杨二嫂是一个泼悍、放肆、势力、尖刻、自私、贪婪的小市民形象。总之,她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
3、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课文主要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二者的变化见以下二表:
1、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闰土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活泼刚健
“只是不怕我”,对我热情、友好,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穿一件极薄的棉衣。
说话吞吞吐吐,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恭恭敬敬的,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了
2、杨二嫂
杨二嫂
外貌
性格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所以她的豆腐店里的买卖非常好
卖弄风骚,多情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什么东西。
作者的情感态度有:因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的渴望,等等。
三、梳理、总结:
《故乡》中作者是通过鲜明、反复的对比,反映故乡之变的。只有反复阅读,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刻地悟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读鲁迅作品,最重要的是学习他是“民族魂”。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看到故乡的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我”看到的故乡环境的变化,来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的真正原因。
二、研读与赏析
1、阅读第2自然段(环境描写),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说说描写景物的关键词语及作用,并找出表明“我”心情的语句。
(“几个”,表零落的状态;“萧索”,点出荒村景象是荒凉冷落的;“没有一点活气”,说明没有生气,死气沉沉。
表明“我”当时的心情的语句是:“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悲凉”是因为——故乡变了。)
2、阅读第三部分第1段,想一想有什么作用。
  描写黄昏中行船的青黑山色,含蓄地表达了“我”离开故乡时的沉重心情。
3、集体朗读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说文中再现“我”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的作用。
  明确: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像与憧憬。
4、重点研读第三部分,理解议论的作用及含义(即比喻的含义)。
⑴为什么说“我并不感到怎样留恋”故乡?
⑵写宏儿想念水生有何作用?
⑶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一句,“高墙”有什么比喻义?
⑷怎样理解后面两段议论?
⑸小说最后一句话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
⑴“我并不感到怎样留恋”并不是“我”不留恋故乡,而是农村破产、眼前的故乡不值得留恋,表现了“我”对黑暗现实的愤恨。
⑵作者利用“我”家三代人把小说中的全体人物结合起来,写宏儿想念水生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又自然地引起“我”和母亲的感触,“又提起闰土来”,(在追叙中写了杨二嫂和闰土的矛盾——杨二嫂诬陷闰土是为了拿去“狗气杀”的自私目的。)
⑶“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一句与前面“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是呼应的。“高墙”比喻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表明“我”对当时社会制度的否定。
⑷后面写到“希望”,后一辈连成一气,不再隔膜,同时否定三种生活,希望新一代过着前辈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但“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是因为想到当时社会没有实现希望的可能,这正反映了“我”看到实现希望的艰巨性,从而决心作长期斗争。
⑸“路”有两层意思
一是地上走的路;二是生活应该走的路(人生之路)。
  作者用地上的路作比喻,启发人们敢于创新路,过新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这一结语,发人深省,深化主题,给人以鼓舞。
  最后一段抒情独白,是作者的“呐喊”,也是向黑暗社会的挑战。
三、主题探究。
1、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如“写作背景”所述: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因它的不彻底性,封建主义仍压迫着人民,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国内军阀混战,使中国当时的社会陷入苦难深重的境况,在此境况下,中年闰土和当时千万个中国农民一样,只能活得如此麻木、悲惨。
2、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以下几种理解:(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3)渴望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赞同哪一种意见?如果你有另外的见解,那么说一说。
  甲生:我同意第一种说法。小说通过将儿时留下美好回忆的故乡同20年后两次见到的萧条沉寂的现实故乡作对比,少年闰土是那么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有智有勇,简直是一个小英雄,整个身心都充满活力。而中年闰土却满脸愁苦,生活的重压使他变得迟钝麻木、迷信愚昧,由此可见,他的生命和活力已被扼杀。不仅是他,人称“豆腐西施”能自食其的杨二嫂20年后变得泼悍放肆、尖酸刻薄、虚伪自私,她的灵魂和生命已经被窘迫的生活彻底消蚀了,生命和活力已被扼杀。所以,当时的封建制度扼杀了人的生命和活力。
乙生:我同意第二种说法。小说中描写了少年闰土的生命是有活力的,思想是自由的,心地也是善良的,而成年闰土则把未来茫远、朦胧的希望寄托在宗教偶像上;以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而现在的杨二嫂则被窘迫的生活磨掉了淳朴的天性,道德麻木,自私狭隘。这不是他们曾经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吗?
  丙生:我说说对第三种理解的看法。“我”再次回到故乡,感到隔膜,尤其是与昔日的伙伴闰土之间有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作者对此感慨万分,希望后辈们不再有隔膜。所以便有了小说的主题是“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说法,其实,我觉得将这句话改为“渴望一种新的生活”要更为确切些。作者在文中用真切而深厚的情感描述了自己所向往与憧憬的“新的生活”。虽然消除隔膜、建立起理想的人际关系是作者所向往的,但它仅是新生活的一部分,不足以构成小说的主题。
  师评:以上几种主题的理解都是可以的,我们一方面结合小说的时代、人物探究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联系现代社会的现象理解小说反映主题的典型性。大家的发言充满灵气,生动而富有智慧,活跃而富有理性。可见,同学们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增长了智慧,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同学们思维创新、观念创新的能力。
四、写法借鉴。
1、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小结:写法一:运用高妙的白描,描绘景物。
师总结:本文还有以下写法:
写法二:运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主题。
【品鉴】运用对比的写法是这篇小说独到的特色。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人物的变化来反映主题思想。如,文中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通过“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照,反映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于逾越;通过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对比,反映中国农村经济每况愈下。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写法三:运用精彩的对白,刻画人物。
  【品鉴】本文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表现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反映出中年闰土是一个麻木而丧失了活力的木偶人;“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锋利尖刻、咄咄逼人的语言,活画出杨二嫂小市民的形象。
写法三:运用精辟的议论,点明中心。
  【品鉴】文中的议论深沉而又隽永,让人在脑中时时闪现出思辩性的哲理火花,像“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种富有创意的警句,具有历史的深度,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照亮了读者心中的希望之路,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激励着读者勇往直前。此外,这些议论在全文中还起到总结收束、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旨。
板书设计:
(1—2)眼前的故乡。
一(1—5段)回故乡
(3—4)记忆中的故乡。
(第5段)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层(6—8)老屋寂寥,商定搬家
第二层(9—33)回忆少年闰土
第三层(34—52)杨二嫂的变化
第四层(53—77)中年闰土的变化
  
(78—83)离开故乡、再忆杨二嫂
(84—88)渐离故乡时的感受
故乡
二(6—77段)在故乡
三(78—88段)离故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