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6 20: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4、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设想】
1、以搜集和筛选文体信息为主要途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议论文能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提供示范作用,我们应该以课文为手段,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自低而高的发展思维的能力,逐渐地消灭学生的零碎的含混的思维状态。
  2、尝试积极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引导和提倡学生勿必限于人云亦云的单向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品读文本语句,使其展示出不同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3、在注意基础知识的探究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究。在实际的课堂学习比较中,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层面,生动地体会到把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在理性的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的水平。
  4、注重课文、学生、教师各因素多边活动的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的机会,不仅使课堂过程活泼多姿,而且给学生提供出广阔的创造思维的平台,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5、使学生从文字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和自然,从教条走向生动活泼的人生旅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法与学法】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教法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背景介绍: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三、导读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9.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0.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1.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2.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3.提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4.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6提问:讨论练习二。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表现在哪里?
古代《大学》里‘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是平天下,所以它格的物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即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就是如此。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获得新知为人类服务,所以侧重于实地实验精神。
2、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甲生:我说“格竹”吧,同是封建时代的郑板桥,他就不像王阳明一样的一无所获。他在一首“咏竹”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很多擅长写咏物诗的封建文人,他们其实是擅长格物致知的。
乙生:我说“格柳”吧,贺知章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亲身观察与实践,是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的。
丙生:宋代诗人“格梅和雪”的意境更为高远,“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落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正是因为诗人对梅和雪体验之深,才会有这梅雪争春的异趣,给我们以深刻的哲理启示。
丁生:白居易“格草”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在“格山”时给我们以深沉的警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道理说得多么形象生动。
师总结:大家都谈得非常好!说明大家对“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理解得非常准确。尤其是大家都能引古人的诗来推想他们“格物”的情景,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3、
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用简洁的语言举出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的事例。
生甲:我国生物学家朱浩,用毕生精力研究动物繁殖的奥秘,曾进行过几千次试验,都失败了。但他毫不灰心,坚持不懈地实验,终于在1959年孵化出了“没有父亲的癞哈蟆”,在生物学上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意义。
生乙:传统生物学理论认为,生物的遗传性状主要是由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控制的。但是童第周认为,生物的遗传性状应该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在美籍生物学家牛满江教授的支持下开始了试验。他将从鲫鱼卵的细胞质里取出的核酸,注入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内,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培育出了长着鲫鱼尾巴的金鱼。
生丙: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证实闪电与摩擦产生的电是相同的想法,他在美国的费拉德尔菲城做了一次实验,即在雷雨天气,将一只带有铁丝尖端的绸布风筝放上高空,当风筝与雷雨云接触时,云中的电荷就通过铁丝和淋湿的牵引线传到临近地面的由富兰克林串在风筝牵引线上的钥匙上,产生了电火花。实验成功不仅使人们对电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打破了认为雷电是“上帝发怒了”的迷信。
生丁: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4、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生1:我觉得中学生缺少的就是实践精神,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生2:我觉得文章中已经告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生3: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道理⑴: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道理⑵: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道理⑶: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生4:我觉得前面三位同学的总结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作者还通过举例来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如,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师(总结):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都很好。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中心论点的。这样,作者在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
5、课文结尾一段,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课文最后一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本段首句承上启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这是“提出问题”。
接下来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论述,然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这是“分析问题”。
最后作者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良好愿望。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使得本文说理透彻,说服力强。
所以,这段文字内部也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结构写的。
6、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和我们的学习,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走出传统教育的阴影,有意识地培养真正格物致知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二、写法借鉴。
(一)明确本文论证方法
  1聚焦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
  A.
引用论证法: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B.
举例论证法: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C.
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问:从写法上看,本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今后作文中借鉴的?
明确:
1、清晰的说理层次
受过中西两种文化教育的华人科学家的这篇谈话,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下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而讲的。
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良好的愿望。全文条理清晰,说理细致严密。
2、多变的说理方法
这篇文章行文灵活,说理方法多种多样。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都运用自然,恰到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为了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观点,作者首先引用了《大学》里的话证明,由于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接着又列举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事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为了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作者先讲道理,从正面分析什么是真正的实验精神,然后联系现实,指出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明传统教育的弊端,进一步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二是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先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然后再从反面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先从正面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实验精神,然后再从反面论述缺少实验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困难。这样正反结合,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精神,它在学习和科研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3、通俗的语言表达。
文章多用口语,如话家常。举事论理,简洁朴实。
三、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l~2段)
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3~5段)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6~10段)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重理论轻实验
中国学生的现状
偏向抽象思维
(11~12段)
不愿意动手
总结、发出号召——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第13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