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6 20:0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智取生辰纲》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欣赏小说精巧构思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以及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的明暗两条线索。
2.欣赏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刻画杨志这个封建小军官性格的意义。
【教法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个个身怀绝技,英勇无比。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他们的智慧、谋略又如何呢?让我们在《智取生辰纲》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1370)
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2.作品介绍
《水浒传》是描写宋江等一百零八个好汉起义的故事的一本书。其故事盛传的时代,据文学记载是南宋。从赵构开始,宋政权偏安半壁,一贯地投降媚金,重用投降派首领秦桧,杀害主战功臣岳飞及下层主战力量的代表陈东等,使其他主战功臣如韩世忠等不敢复问天下事。至于人民,尤其是沦陷在金人铁蹄下的人民,一面热望“朝廷”抗金,痛心“朝廷”的投降、苟安,荒淫无道;一面以普遍的自发武装对抗金人,反对封建统治者,水浒故事正反映了人民的这种愿望。《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是梁山好汉聚义的开始,也是梁山起义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斗争。它初步打击了以蔡京、梁中书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为梁山聚义打下了基础,因而在《水浒传》一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小说通过对杨志一伙押送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伟大的智慧和力量。
3.智取生辰纲故事背景
 故事是由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要把十万贯金珠宝贝玩器等物品送上东京,给他丈人蔡京庆贺生辰而引起的。刘唐把这个消息告知了晁盖,随后联络了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公孙胜和白胜共八个人决定聚义举事,劫取这笔不义之财,并由吴用画定“轻取”之策略。梁世杰去年这时就曾送十万贯金珠宝物给蔡京,半路被人打劫去了,所以今年派杨志押送。杨志本是将门之后,应过武举,梁世杰见他本领高强,升作管军提辖使,这次生辰纲便差他去押送。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叫三名学生起来读课文。
第一名学生从开头读到“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第二名学生从“杨志却待要回言”读到“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第三名学生从“我且问你”读到结尾。
  2、学生讨论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共分三部分。
  第一,故事的开端。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的情景。此时内部矛盾已全面激化,矛盾的焦点是杨志能否如期将生辰纲押送至东京。
  第二,故事的高潮与结局。一方面写外部矛盾与内部矛盾双重压力下,杨志中计;另一方面写晁盖等智取生辰纲的经过。
  第三,补充交代八条好汉的姓名和用药的秘密。
  3、提问: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取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双线在何处交接?
  学生讨论、分析后明确:本文的结构特点体现为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暗线是晁盖等好汉智取生辰纲。两线并行,到课文第二大段,“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杨志拿了朴刀,赶入松林里”时,两条线索会合交叉,暗线转明。
  4、指定两名学生分别以明线、暗线讲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析小说
  1.提问:最能体现晁盖等人取得生辰纲方式的一个字是什么?(“智”)
  2.追问:晁盖等人的“智”表现在何处?
  ⑴他们巧选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十分炎热,酷暑难耐。这为杨志等人松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了准备。
  ⑵他们巧选地点。选在黄泥冈松林,既可诱敌歇凉,又便于吴用取药、下药。
  ⑶他们巧扮客商,消除了杨志一行人的疑心,能稳住对方,而且他们善于作戏,假装争夺酒喝,诱惑对方,并能彻底消除对方疑心。再者,下药时也做得很巧。
  3.追问:杨志是否就很“蠢”?押运生辰纲途中,他做了哪些防备工作?
  ⑴杨志不“蠢”,如他们一行人也扮成客商,为掩人耳目,隐藏行踪。
  ⑵智调时间。起初五七日内“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这都是为避免偷袭而为。
  ⑶怕遭遇强盗而智选崎岖的山路行进。
 
⑷再如喝酒时又极其小心谨慎,再三考虑。
  4.学生思考:杨志失去生辰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失去生辰纲说明了什么?
  明确:失去生辰纲的主要原因是杨志一伙内部矛盾重重。他们对梁中书来说都不过是奴才而已,然而他们却又不同。杨志是提辖,负押送十万珠宝的重责,他可以鞭打十一个军健,然而他又须听老都管的,对两个虞候亦得让几分。这种关系形成了他们之间的内部矛盾。再加上主人用人不专,金人瑞《贯华堂刻〈第五才子书水浒〉七十四总评》中说:“……现护生辰纲重宝至于如此之盛,……猜疑顾忌……是皆中书视十万过重,视杨志过轻……视杨志过轻,则意或杨志也者,本单寒之士,今见此十万,必吓然心动,杨志吓然心动,而生辰十担,险于蕉鹿,夫是故以一都管两虞候为监,凡以防其心之忽一动也……”。这种疑人勿用,用人不专,必然加剧内部矛盾。快与慢、走与停、喝酒与不准喝酒等内部矛盾都为失去生辰纲埋下了伏笔。杨志失去生辰纲恰好衬托了晁盖等人的智谋之高明。
二、布置作业:
1.反复品读课文中明、暗两线汇合后的内容,体会“智”的含义。
2.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概述杨志等人黄泥冈上当被劫的经过。
第三课时
要点:合作探究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步骤:
1、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交代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作用是什么?从他们矛盾的产生到矛盾的激化,给了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
文章交代杨志与这一行人的矛盾,为下文生辰纲被劫埋下了伏笔。杨志为防不测将天凉时赶路改为天正热时行路,这本是防范之策。但是天气酷热,担子沉重,山路难行,他又不讲究方式,“轻则痛哭,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以致怨声载道。杨志与军士的矛盾的激化构成了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军汉们只是小人物,尚且惧怕他的权威,不敢公开反抗,那么,他不注意处理好与老都管、虞候的关系,使得本来就对他心存鄙视的老都管公开抵抗,这一矛盾的激化就是致命的了。直接导致了众军士不甘杨志的打骂,而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冈松林里休息。所以杨志的最终命运只能是失败。
从他们矛盾的产生到矛盾的激化,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是:与人相处,要多沟通,以宽容坦诚相待。要分清责任,明确利弊,原则不可丢,爱心不可无。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生1:杨志并非无“智”。如,他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生2:杨志有“智”。例如: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也尽量减少途中休息,惟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生3:杨志有“智”。如,他“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生4:是的,他有“智”,如,他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惟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老师总结:大家说得对!杨志并非无“智”。大家所说的几方面都表现了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从中可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3、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杨志”?请自选角度,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对杨志进行评价。
  生1:杨志做官心重。他明知这次押送有许多风险,但是在他精细策划并取得梁世杰的允诺之后,仍然担起了这次押送任务。天气虽然十分炎热,他也不许歇息,催促赶路,“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些行为固然写了杨志的精明能干,而支配其行为的主要还是他切望做官的思想。
  生2:我不同意“生1”的说法。杨志毕竟生活在封建时代,不可能有更高的人生起点。在古代,做官是人们择业谋生、施展抱负、实现自我的正当途径。李白、杜甫不也追求仕途通达吗?作为英雄之后,他有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在那个时代,杨志的追求——“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以“做官心重”来批评杨志,显然于理难通。
 
生3:我认为杨志十分精明,相当警惕。他明白天下形势:“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也明白一路的情势,他知道黄泥冈“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事实上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发现有人在对面松林里“舒头探脑价望”,马上前去盘问。他一见众军汉买酒,就断然制止,生怕中了蒙汗药的计策。事情果真如此,吴用之计果真用的是蒙汗药。
生4:我不同意“生3”这种说法,我认为杨志只能说是比较精明,不能说“十分”精明。凡防范措施,总须以防万一,宁可过头不可不防。即使酒里真的没有下药,还是不吃保险。吴用他们做手脚时,杨志“在远远处望”,是看在眼里的,但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不想一想,第二人去舀一瓢酒,为什么卖酒人夺酒后要将瓢“往桶里一倾”,这举动是否别有用心。他到底被吴用做的手脚蒙住了,结果中计被劫。可见,他的精明,跟吴用相比,就略输一筹。
生5:我认为杨志是—个不体察下情的领导,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领导。杨志更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说他“蛮横”是不错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军阀作风,棍棒纪律,以致他的部下一路怨声载道,离心离德。他在押送队伍中没有威信。不注意协调自己与老都管、虞候的关系,不懂得笼络人心。事前他没有把道理讲明白,不把纪律规定好,当然无法使大家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单靠打骂、威胁处理问题,最后黔驴技穷,指挥陷于僵局,行到黄泥冈时,杨志已彻底陷入孤立。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老师总结:大家都谈得非常好!既有赞扬他的,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对每个人的评价,都要一分为二,人无完人,在杨志的身上,值得赞扬的方面是主要的,但也有疏忽的地方。至于“做官心重”的问题,更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在封建社会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境界和追求跟我们现代人是有距离的。“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4、智多星吴用的计谋之妙令人拍案叫绝,“妙”在何处?自由谈谈。
甲生:妙在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热”在文中前后出现二十余次,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体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乙生:妙在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晁盖等已经事先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这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为杨志一行人划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注定会进入的“伏击圈”。
丙生:妙在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怨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样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时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丁生:妙在智用计谋。前面的所有计划的实现,最终靠的只是“半瓢酒”。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军汉得的却是药酒,在青天白日、众目睽睽之下,酒被做了手脚而让对方毫无觉察,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可谓天衣无缝。
老师总结:概括起来讲,晁盖、吴用等人的计谋之“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他们巧选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十分炎热,酷暑难耐。这为杨志等人松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了准备。⑵他们巧选地点。选在黄泥冈松林,既可诱敌歇凉,又便于吴用取药、下药。⑶他们巧用计谋。他们巧扮客商,消除了杨志一行人的疑心,能稳住对方,而且他们善于作戏,假装争夺酒喝,诱惑对方,并能彻底消除对方疑心。再者,下药时也做得很巧。因此,他们智取生辰纲充分利用了天时(天气酷热),地利(山冈松林),人和(押运生辰纲队伍的内部不和、相互掣肘),以假对假,以智斗智,紧密配合,机智地采取麻痹对手,引诱对手,迷惑对手,动摇对手的攻心战术,使杨志终于堕进圈套。
5、读完全文后想一想,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主要内容都是写杨志一行如何保护生辰纲,这一结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
甲生:不矛盾。课文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都没有点明。而是着力描写杨志一行内部的矛盾,写杨志的小心谨慎。最终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倒,生辰纲被“劫”走。读到这里,读者始终如坠五里云雾。待作者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才恍然大悟。这种反衬的手法更衬托出吴用之“智”,巧计之妙。
乙生:不矛盾。作者一边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托出。如果这个故事换一种写法,把晁盖、吴用等人的用计和行动明写出来,把他们的行动和面貌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那故事就平淡无奇了。这样安排实质上紧紧扣着题目中的一个“智”字,也最终突出了这个“智”字。
丙生:矛盾。课文主要内容是写杨志一行“送纲”“护纲”的,因此原来的题目“杨志押送金银担”不应该删除,因为课文主要写了这个内容。
老师总结:大家都说得有道理,需要为大家点明的一点是:《水浒》属于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回目用对偶的形式写出一组句子,这一组句子就概括了该回的主要内容。课文节选时用该回目的一半来命题,肯定有它的不合理和不完善之处。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存在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写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经过。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篇小说只有一条线索,即杨志一行十五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杨志一行在明处活动,吴用等人在暗处活动,这只是作者叙述角度的不同。但杨志和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始终在正面进行着,并没有拉到暗处展示。所以全文只有一条线索。
第四课时
要点:进一步探究课文。
步骤:
一、探究式阅读:如何看待“杨志”
  观点一:“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他明知这次押送有许多风险,但是在他精细策划并取得梁世杰的允诺之后,仍然担起了这次押送任务。天气虽然十分炎热,他也不许歇息,催促赶路,“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些行为固然写了杨志的精明能干,而支配其行为的主要还是他切望做官的思想。
  观点二:杨志毕竟生活在封建时代,不可能有更高的人生起点。在古代,做官是人们择业谋生、施展抱负、实现自我的正当途径。李白、杜甫不也追求仕途通达吗?作为英雄之后,他有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在那个时代,杨志的追求——“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以“做官心重”来批评杨志,显然于理难通。
二、欣赏小说的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
  1.提问:课文反复描写天气炎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描写天气炎热的句子进行品读,思考其作用。
  明确: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气氛,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杨志等人一上路,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写树林,反反复复地写气温之高,之热。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从不同角度来写,不断渲染: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虞候或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而这些描写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天气“火似热”,所以众军健肩挑重担,感到苦热难熬,一路怨恨不已。因为天热,而杨志不“趁早凉走”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众人的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当”,所以在黄泥冈上一见到松林,便嚷着要歇凉,死活不走,使杨志与众人的矛盾加剧。因为天热,所以众军健见到酒就要喝,致使中计,失了生辰纲。总之,吴用等人的智取获胜,杨志的失利皆与天气炎热有关。因此,可以说是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提问:本文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文的细节描写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杨志马上提着朴刀赶入松林,可见杨志的精明与谨慎。安排一人出来引动杨志,并使杨志消除疑虑,从中又可看出晁盖、吴用等好汉们足智多谋的特点。
三、欣赏小说的语言
  思考: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怎样认识作品中白话夹方言的特点?
  明确:《水浒传》是由话本发展而来的,因此先天就有口语化的特点,作者在人民口语的基础上进行了巨大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优秀的文学语言。
  本文的语言特点具有:(1)明快、洗练。无论叙述事件还是刻画人物,常常是寥寥几笔,就能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2)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通过杨志和军健们的对话,可以看出杨志的刚愎自用。(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只有杨志这样一个曾是将门之后,现又急于光宗耀祖的人才能说出“一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这畜生不怄死俺!只是打便了!”这样的话。作者用极富特色的语言,把杨志这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课堂练习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1、“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中“计较”的意思是________。
(计策)
 
2、故事的结尾为什么要用补叙的手法?
  参考答案:结尾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了八位好汉的姓名和半瓢酒的奥秘。这样安排既收束全文,点明“智取”,又公开了七人买酒之谜底,用药过程,使行文错综多变,避免了平铺直叙;既吸引读者,又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对“智取”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课文总结:
《水浒传》作为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说,故事性很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矛盾冲突的展示方面体现的极为明显。学习本文,我们应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去体会、品味,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六、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智押”和“智取”的评论文。
板书设计:
一(1—4段)杨志押送生辰纲(开端)
杨志与同伴的矛盾
1、(5—6段)(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
2、(7—9段)(发展)白胜设计诱官军
二(5—12)
3、(第10段)(高潮)杨志无奈买白酒
杨志与好汉的斗智
斗智斗勇,
4、(第11段)(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
丢失生辰纲
5、(第12段)(尾声)吴用智取的谜底
智取生辰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