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范进中举》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教法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下层知识分子,他,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可中举后却发疯了,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小说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了解相关知识:
1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他受尽冷遇,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2.写作背景:
课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标题是编者加的。《儒林外史》大约成书于1750年前,即吴敬梓50岁前。当时正值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做诱饵,用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度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习。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3、关于作品《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国著名的古典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所谓“儒林”,因旧时称读书人为儒生,“儒林”即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章回小说。所谓“外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所谓“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全书共55回,每回都列有标题,大都为一对仗句。用以概括本回的内容。《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揭露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的罪恶为中心,旁及官僚制度以至整个社会风尚,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现实。
4、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讨:
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的?
文章充分利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来刻画范进的“疯”态。
外貌描写: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语言描写:三次写范进讲“中了”,表现梦想实现的复杂心情。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行动描写: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用“爬将起来”、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四次写范进拍手,另外写跌倒,往门外飞跑,踹进塘里等动作,对范进热衷功名的丑态多方讽刺、无情嘲弄。
神态描写: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四次写范进“疯笑”“笑了一声”“大笑道”“笑着,走到集市上”,表现了范进利欲熏心的可悲可笑。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独特的神态描写,活画出一个醉心科举、迂腐至极的儒生形象。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之中,虽无一贬词,却使我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鄙、可怜、可悲。
3、他“发疯”的原因是什么?
发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陡然见到中举的报贴,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因而发疯。这正是乐极生悲。
二是范进中了举,喜极生悲,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跟他一生参加考试的遭遇有密切的关系。范进中了举,意味着他几十年所过的贫困、屈辱、凄凉、辛酸的生活即将结束,多年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已出现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全部改变,这才是范进见喜贴后惊喜得发疯的根本原因。
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提问。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二、小结: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第三课时
要点:合作探究本文中的疑难问题。
步骤:
1、范进可怜?可鄙?可恨?可悲?可叹?自由地说。
甲生:范进是一个很可怜的人。在那样一个惟科举是求的社会里,范进热衷于科举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这不是他个人的错,而是社会的错,时代的错。
乙生:范进是一个可鄙可恨的人。科举固然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路径,但并非生活的唯一途径。他家静贫寒,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了,54岁的他瞒着家人去乡试,是不是太残忍了点,就凭他35年间无休止地参加科考就可判他一个“利欲熏心”的罪名。他中举后因狂喜而发疯的丑态更是让人作呕,在加上中举后的圆滑世故,而迅速把自己纳入统治阶层,足见其可鄙、可恨。
丙生:范进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人。面对胡屠户的辱骂,他忍气吞声;乡试完毕,他照常上街卖鸡;一见喜报又乐极生悲,喜极而疯;清醒过来,只记得考了个第七名;中举后称“岳父”为“老爹”;坦然与张乡绅同坐、攀谈……范进这个人物真是可笑之极。
丁生:范进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可怜的士子,是一个被功名富贵折磨得神魂颠倒的人。为了追求功名富贵,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和自由。中举前是一个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穷儒生,中举后呢?从他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不可能是一个爱护百姓,为国为民的好官。
老师总结:范进这个人物既可悲又可叹。他将自己三十多年的宝贵年华都投在了科举上,三十五年的折磨、摧残,三十五年的辛酸都在“疯”中表现出来了。范进的一生几乎都浪费在科举考场中,这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读书人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这是科举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语言描写:中举前,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范进,说他是“现世宝”“因我积了甚什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并训斥他“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骂他“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因去乡试设有盘缠,向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啤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失了你的时”“癞虾蟆想吃天鹅肉”说他中相公是宗师看见他老.不过舍与他的,骂他长相“尖嘴猴腮”,骂他野心“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到城里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中举后,大家请胡屠户“治疯”,胡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称范进是“贤婿老爷”夸范进“我的这个贤婚,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说他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⑵动作描写:中举前,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喜,吃到日西时分,吃得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向他商议到城里去乡试的盘缠,被他一口阵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中举后,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贺喜。众人请他“治疯”,胡屠户“作难”,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凶神似的走到范进跟前广个嘴巴打将去,心里到底还是伯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打完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想一想,更疼得很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胡屠户跟着范进回家时,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看见张乡绅来拜见,他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范进给他两锭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装推脱。听了范进的话,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3、胡屠户的形象有什么意义?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胡屠户是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范进中举前,被他视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连中了秀才也是他“带挈”的;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什么“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啦,什么“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啦,一派粗鄙的话,不堪入耳。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说穿了,就是因为“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由此看来,此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金钱欲。
他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典型的嗜钱如命、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形象。他前倨后恭,范进中举前,被他嘲弄训斥,称他为“现世宝”;范进中举后,他又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充分展示了他的市侩性格。
4、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张静斋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拉扰,开口“亲切的世弟兄”,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了50两银子,一所“三进三间”
第四课时
要点:进一步合作探究本文中的疑难问题。
步骤:
1、你对范进生活的那个社会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作者在一些细微之处勾画了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如“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从中可以看出:范进生活的那个社会,封建官僚不但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他们高踞于百姓之上,作威作福。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读书人一旦爬了上去,就享不尽荣华富贵,这就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
再如:“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
“(张乡绅的)轿子已是到了门口。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则可看出:这个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劳动人民处在最卑贱的底层,举人老爷则有令人敬畏的威势,像胡屠户那样的人一面鄙视平头百姓,一面又畏惧举人老爷。
2、对比是这篇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说说这篇小说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表(一)
内容时间
生活境况
社会地位
处世态度
中举前
住茅草棚,吃小菜饭不知猪油味因考科举全家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靠卖鸡救命
被丈人骂作“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邻里无人理会
甘受屈辱唯唯连声逆来顺受
中举后
有拿鸡蛋送白酒的有背斗米提俩鸡的有搬桌拿凳的胡屠户送肉送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邻居众人口口声声“范老爷”报录人献计治疯丈人称他“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称兄联谊
对张乡绅奉迎自如对胡屠户势利虚伪
表(二)
人物
中举前
中举后
人物性格
范
进
苦苦挣扎卖鸡度日
喜极发疯平步青云
逆来顺受热衷功名
胡屠户
忠厚没用尖最猴腮
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前倨后恭嫌贫爱富
乡
邻
不予理睬无人问津
送鸡送蛋送米送酒
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张乡绅
虽属世兄不识范进
牵亲攀故送银送房
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3、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分数是否重要?
甲生:我认为分数很重要。我们都知道,TOEFL和GRE考试是美国招收研究生的标准考试,是要精确计分的。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分数?因为企望读研的人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美国的学校能够提供的资源有限,所以要淘汰大部分人,而分数是相对最客观的标准,它能较客观地、公正地反映一个人的素质。
乙生:我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我认为分数只能反映一个人的现在,而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将来,不能单纯凭分数来评价一个人。我们知道“疯狂英语”李阳,在集体考试中英语分数就不及格,后来他所创造的疯狂英语掀起了中国人学英语的一次高潮,你能说分数很重要吗?
丙生:李阳之所以能创造出“疯狂英语”,就是因为他在集体考试当中英语的不及格,这正是分数的重要功能之一:分数具有自我激励、自我督促、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重要作用。当我们在一次考试之中,发现某科分数不好的时候,我们就能找出某方面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从而使自己更加全面的发展,这能说分数不重要吗?
丁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分数再不如以前那样吃香了,现在的大学生到去应聘,公司老总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浙江大学对获得科技发明奖的高中生,不就是可以破格录取吗?
老师总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充实的校园生活,我们有丰富的课余生活,我们可以自由地发展,我们可以全面地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我们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长,我们的生活因此而精彩,我们的青春因此而飞扬。让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知识的天地里翱翔!让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使我们的人生更辉煌!
4、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明确: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5、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明确: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二、小结: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板书设计:
初进学,胡屠贺喜(1)
(1—2段)中举前
借盘缠,范进遭骂(2)
范进中举
断炊烟,范进卖鸡(3、4)
见报帖,范进发疯(5)
打贵人,胡屠治疯(6—9)
送礼物,张绅造访(10—12)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先写范进中举前贫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后写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情状以及中举后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前后两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烘托了文章的主旨。
(3—12段)中举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